有关悲秋的作文

【篇一:悲秋还是颂秋?】

纵观中国漫长的文学史,绝对不难发现“秋”似乎已成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心结。“秋”极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当作“悲伤”的意象再用。若你非要说例外,那“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类的诗句却又只是沧海一粟。如今提及“秋”字,我们普遍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字谜“离人心上秋”,谜底为“愁”。虽说只是谜语,却完全不难看出“秋”之一字,的的确确被贴上了“悲”与“秋”的标签。

郁达夫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文人,“悲秋”自然也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或许读《故都的秋》的人起初多少都有些疑惑,这样一篇文辞清丽的文章,“悲”是从何谈起的?不错,故都的一场秋,在郁达夫的笔下确实已融化为了诸如“庭院秋光”“树低听残蝉”“雨后闲人话凉”等清平,淡雅的画面。然而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已点明了“悲凉”二字。可知文章定于“悲”字脱不了干系。之所以不明悲从何而来,只是因为郁达夫实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看秋的悲凉。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不论是范希文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的一句“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可看出“悲秋”说到底终究是在写自己人生之悲苦。“秋”于此只是一味煽情剂,借“秋之悲”而更添“人生之悲”。

然而,很显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是几乎找寻不见这样的句子的。相反则是大段大段的闲云野鹤一般的描写。他笔下所写的秋,破屋并非是偏逢连夜雨,而是用来边煮茶边观赏碧蓝的天色。“落红”并不是用来感叹“人比黄花瘦”的,而是踩上去有温软的感觉。这样的“秋”是否读来竟有一丝享受之感?作者作为赶回北国看秋的匆匆过客固然孤独,但他并没有明言其中的“悲凉”。相反的,他只是不停地写秋景,写有声有色的秋景,将悲凉的秋化成各种美好的事物。

他写垂死的秋蝉,写柔软的落花,甚至花笔墨去写那种柔软的脚下触感,表面上是贴近生活,实则作者的落脚点是落在自己身上的。落在自己的人生上的。他其实是在写悲凉苦痛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享受并欣赏这些经历。好比于一个人在哭,他却又在笑着。无疑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碰撞出了作者之于人生悲凉的感悟。秋之衰亡在他看来是美的,是值得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的。

郁达夫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般,以丑为美,以悲为美。

权且把人生之悲当做人生经历一并享受着。

兴许也是因为郁达夫精通日语,从而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然正如川端康成曾说那时的日本文化是以物哀为美。即悲与美是相通的。而郁达夫本就是当时以“忧郁”著称的文人。

兴许秋的悲凉撞见郁达夫的忧伤,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让他忍不住笑饮一盏悲秋酒。心理学中说“人所喜欢的事物,往往是因其有同于自己的方面”作者在悲秋之时,又为秋拥有同自己“悲伤”的气质而不免喜爱欣赏秋,以审美眼光看待秋之悲凉。

正是因作者这样雅的境界,故都的秋才少了几分悲凉,甚至于多了几分唯美。

其实,我挺喜欢郁达夫所写的秋。他写的秋悲凉,但却悲的独特。是一种类似于“痛并快乐着”的独特美感。作者对秋,并非哀之,伤之。那秋甚至于被悲出了矛盾的欣赏。清净的秋色,和漂泊行者似的作者其实更像心意相通的老友,悲伤于彼此的悲伤。悲伤的作者享受悲凉的秋,悲凉的秋收留悲伤的作者。作者享受着痛苦,欣赏着痛苦,与痛苦惺惺相惜。

但我们若作为旁观者,跳开些去看,不免又心中陡生一丝凄凉。像又哭又笑者,总有一种滑稽的悲凉

总之,郁达夫的悲秋,实则是与自己忧伤的内心以及人生之痛的一次美丽会晤。

【篇二:浅唱词话,行吟自信人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初识李清照,于那碧栖亭的木刻对联上。

家里的建筑是仿苏州园林的,院子里有一处我最爱的去处,便是那碧栖亭。清晨,雾还未散尽,池塘里的锦鲤闲散自得,莺栖绿桂,嘤嘤成韵。风乍起,树轻摇。站在池边石头上,偶然间瞥见那对雕刻着诗句的古木牌匾,便与这千年诗词故事相识。寻访古色,文气幽香,恍若真的回到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

开始以为这豪言壮语来自哪位须眉侠客,后听人吟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才知是位“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女子。人间能有千种风情,一首《如梦令》惊动一个时代,也潜入了我的青春梦。

当春雨绵绵打在开得极盛的黄花风铃木身上,满地黄花堆积。那熟悉的校园风景不再是理性的物候现象,而若清风明月般令人动容。诗词,让日复一日的青春校园生活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在诗词里吟咏薄雾浓云的生命,“莫道不消魂”令人拍案叫绝。诗意,让女子活得从容,活得自信。加上自小生活在宽裕的上层家庭,年少敢爱敢恨,也自信地用诗词抒发自己的伤春悲秋。真正活出自己的美丽人生,学诗必得惊人句。

正值青春年华,十六七岁的少女多了几分希冀与敏感的心思。我拾起令人不满的试卷,不浅不淡的生命挫折,谁人堪寄。感慨于年少的鲜衣怒马已不再,伤春悲秋占据了大半的少女情怀。金风玉露一别离,多少断肠夜。一腔相思,待午夜梦回,才偶尔拾起昨日的细雨流光,此时最是寂寞女儿香。

纯真,也正是这种自信,她大胆地提出政见,大胆地寄情于诗,大胆地作诗讽刺,我佩服这样自信的李清照。

纵使夫君早逝,纵使家国覆灭,纵使晚年孤寂,李清照依旧是那么自信,从不丧失对生活的期望。她强记敏悟,不改对诗词的爱好,不畏惧生活的磨难,勇敢面对。重拾试卷,心中另有一番计较。“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一股自信油然而生,仿佛有一种力量支持着我继续前行,大胆地走出逆境,大胆地找寻更加优秀的自己。

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又伴有阵阵烟雾,好一般诗画之境。那时我们爱背诗,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再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篇篇诗词中,我们也渐渐长大。

上了初中,闲暇之时少之又少,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中,唯有诗词,聊以慰籍。记得初识之时只感慨于诗词表面的美好,如今再看诗词背后的故事,倒别有一般韵味。李清照曾因相思辗转难眠,也因家国覆灭忧思万千,这其中的曲折,尽在她的诗词中。从她的诗中,我读出了相思的绵绵情意,读出了她的满腔热血,读出了她永不褪去的自信。我在诗词之中徜徉,竟越发地迷恋诗词。我迷恋她的美好,迷恋她的洒脱,迷恋她的自信。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我还是更爱诗词,可以说,诗词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的绽放。诗词,也是中华民族的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少饱读诗书的文人志士投身祖国建设,让祖国更加自信。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我因一场盛大的演讲比赛而忧愁,一直苦于找不到主题,又拾起李清照的词集,思绪顿开,诗词不就是最好的主题吗?

望着窗外的片片红枫,“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这样的唯美诗词在我心中浮现,心中的不安也渐渐散去,更多了几分自信。

候场了,一阵阵的恐惧漫上心头,牙齿直打颤,手中的稿子我竟一个字也看不下去,我一遍遍的安慰自己却是事倍功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这时,我的指导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给予我鼓励的眼神,我深呼吸一口气,心中的恐惧也褪去些许。

站在台上的我多了几分自信的光彩,自信地演讲,我的音调时而高昂,时而婉转,却将诗词的情真意切用我自己的方式展现。很幸运,我因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感激遇见你的那一天,安谧得时光都静止,轻柔得岁月都无声,谢谢你,诗词,带给我自信的诗词。

又回到碧栖亭,那个我遇见美好诗词的地方,那个带给我自信的地方。

热门推荐
1早晨的太阳
2秋游
3人间最美是母爱
4一次难忘的旅行
5《演讲与口才》读后感
6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7长大改变了我
8雪中温情
9的作文
10深厚的友谊
11难忘的回忆
12别人家的孩子
13二十年后的家乡
14我的烦恼
15未来的电脑
16仰望星空
17南韵馆之游
18假如我是孙悟空想象作文
19理想的翅膀
20有时候我是坏小孩
21心愿
22我学会了感恩
23我的高低床
24第一次游泳
25晚霞
26离别
27一碗鸡蛋汤
28给自己一个梦想
29乡村里的夏日
30开启心门的密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