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见】
看,是一种感官,随时随地,每时每刻。
而看见,却是一份心和执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天我们都用眼睛探索着世界,摸索着生活,感受外界花花绿绿的新鲜,却很少带着心去留意,去看见。
或许,看见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可能会疑惑,看见还不简单吗?一双明亮的眼睛,足矣。那你就错了,看见更需要的是头脑,是灵魂。看见,或许便是一门艺术。
央视主持人柴静在采访过程中记录整理成了一本访谈录,书名便是《看见》。里面的内容多是她走进人们,用心感受而得。因此,她说这次“看见”收获颇丰。
同样是一位主持人,亚妮在事业正纯青,名声蒸蒸日上的时候,毅然绝然地放弃了原本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工作,在绵延的太行山深处寻找了一群特殊的人群——没眼人。十年里,她同没眼人一起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没眼人展开心与心的对话,倾听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对光明的渴望。她四处举债,变卖房产,只为以胶片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一生,让更多的人知道左权这群没眼人的故事。虽只是倾听彼此心灵的呓语,她却用了心,用了头脑和灵魂。这是一场无声的倾听,从陌生到认识,到相知。即便是没眼,也是看见。
然而,面对柴静的看见,亚妮和没眼人的看见,我们不禁自惭形秽,陈年旧事又浮上心头。
那个稚嫩的幼小的生命躺在汽车底下,鲜血淋漓,血肉模糊。无数路人路过,看……
无数路人经过,却没有“看见”……
这“看见”揭露了世态的丑恶,人情淡薄。
在如今轻浮的社会,无数人看向花花绿绿的外界,却终是没有人停下脚步,不舍得回眸,伫足。
这淡泊的世态人情,所有人都匆匆,一笑而过。所有繁复杂都变得“通透”。
连“看见”也变成了“看”……
【篇二:访谈录】
时间:9月13日
地点:广宗家中
我:妈妈,您小时候爱读书吗?
妈妈:我小时候很爱读书。
我:请问您小时候爱读什么书?
妈妈:《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
我:姥姥,姥爷让您看书吗?
妈妈:让,但没有时间读,因为要帮助你的姥姥,姥爷做一些事情。我最喜欢帮他们看果园的果子,那个时候我就有很多时间读书了。
我:您的书从哪来的?
妈妈:我读的书大多是借来的,家里没有钱给我买书,村里有一位老师家里有很多的书,为了能借到书,我常常帮他做一些活,这个老师心地善良,她知道我学习很好,又看到一些书能够完好无损的还回去,就答应多借我一些书看。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了解了很多知识。
我:小时候您读过什么类的书?
妈妈:因为不是爸妈买的,书大多是从那个老师那里借来的,所以,基本是儿童书。你喜欢看什么书呢?
我:我喜欢看《查理九世》。
妈妈:你以后最好抽出一点时间看就行了,不要把眼睛看坏了。你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别变成“学生学生,越学越生哦。”
我(笑):知道了,谢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