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那一朵花谢后】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面对花谢花落,达观者闻到了残留的花香,悲悯者却只顾感叹春华的逝去。
那一朵花谢后,他站在花前,抬头,斜挂在天边的夕阳映染了半边天空,飘飘落落的花瓣打着旋落在泥土上。低头,凝视着与泥土融为一体的花瓣,他顿悟了,谁说落红无情,不懂人间的美丽春天,急急凋去,让人心生凄凉?他低吟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面对落花,正是心中的那份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今人心碎的情景幻化得如此富有哲理。
那一朵花谢后,她也来到了花前,看着散落一地的花瓣无人理会,担心这白净的花瓣让这脏兮兮的泥土玷污。于是亲手把锄,为花筑冢。当花瓣落入花冢的那一刻,她的心也跟着落下;花儿凋零了还有我为她掩埋,要是我也像这花凋落了,这满园的人儿有谁会为我掩埋呢?想到伤心处,不由吟唱起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看断有谁怜!
同是落花,不同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不同的涵义,不同的心情造就出不同的人生。
世间万物,天天上演着花谢花开,聚散离合的戏码,有时身处其中,有时在旁观看,总有无限感慨,如若每次都伤感落泪,又怎能闻到花谢后的涌动的暗香领受花飞满天的诗意?正如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每次都捶胸顿足极力埋怨,又怎能感受到逆境之后看到第一缕阳光的欣喜?
那一朵花谢后,不由感叹春天的逝去,因为夏天正在缓缓到来,那一段坎坷道路中,不必抱怨行路的艰难,因为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风景,与其怨声载道,不如快乐体验它的与众不同!
那一朵花谢后,伤心的眼泪只有你知道,即使泪流成河,也只能当成最后的灌溉,何不揩开眼泪,为花儿来年的重生埋下希望?何不换个态度,换个角度,重新打量这个纷繁绮丽的世界,或许你会发现草在长,莺在飞,水中的鱼儿在自由地追……
世界就是面硕大无比的镜子,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情,映射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
那一朵花谢后,轻轻哼起:“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篇二:学会悲悯】
尘世杂糅,却有一种感情,依然洁白无暇。人心叵测,却有一种情怀不能使干戈化帛。在杂糅尘世,叵测人心中沙里淘金般挑剔地找寻的这样的东西,那是悲悯。
悲悯绝不是“生物学”中孱弱无能的寄生虫,而是普照大地,驱逐黑暗的温柔暖光,悲悯是一双细腻修长的手,抚慰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悲悯永远是一副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包容邪恶、丑陋、善良、美丽,就像包含一颗糖一样,越品越甜,融化到灵魂,清净、透彻地看到本质。悲悯者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缘由底下有被悲悯者托举着,得道者亦为悲悯者,悲悯者必多助。
失去悲悯的人最可怜,他们冷酷、无情、孤单、寂寞,貌比灰暗角落的一株树苗,找不到生长的方向,内心只能空虚,一切茫然,一只迷途的羔羊,也许能活得很坚强,但一定活得不快乐。内心没有悲悯的人,绝不敢“对镜贴黄花”,他们在丑陋上强加美丽,将会变得不伦不类。
有一个杀手,无情。有一个法官,正直。当杀手扣动扳机,看到的并不是以注无助的眼神,而是莞尔一笑和一句话:“不是你杀的我,是你手中的枪杀的我。”悲悯者望穿了灵魂,人性本善,是无奈才误入歧途。杀手幡然悔悟,他想起曾杀过的人,无穷的罪恶感涌上心头。他杀了雇他的那人,数了数,救了三人。原告和原告父母。又一声枪响,救了无数会找他报仇的仇家,是法官杀了死了杀手?不!是悲悯的心唤醒了另一颗悲悯的心。死了?醒了!幡然悔悟了!
这是一则故事,不真实却感人,不够长却直击内心。悲悯担任救世主的角色,它将良知、希望、救助、和谐和公平从罪恶、肮脏、不公中萃取出来,壮大它们,再放回去,炮制罪恶、肮脏而不公。大道之行时,天下为公,必先使天下人有悲悯情怀,悲天悯人,将天地看作父母,将他人看作手足兄弟,当真是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悲悯,是一首安然优美的歌,每一个音符的跳动,都饱含感动;悲悯,是一碗美味油稠的鸡汤,每一次倾情而入,都暖淌到心房。悲悯情怀已然成为了现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