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失传的作文

【篇一:迷恋的滋味】

华丽的衣衫,精美的妆容,戏曲将盛世之景展现得淋漓精致,绝美无伦。让人为之迷恋,雕梁画栋,满屏珠翠的盛景,不时出现在我的梦中。

在幼时,我便一直受到戏曲的熏陶。我的爷爷是个“戏痴”。无论何时,他的腰间总会挂着一台收音机,闲来无事时,便打开来听两曲,边听着还一边摇头晃脑,口中还时不时的哼上几句。平日里萦绕在我耳边的便都是那宛转悠扬的戏曲,听得多了,便也能即兴哼上几句。

爷爷的戏友中,有个姓黄的大爷,总喜欢拉着孩子们去他家听戏。整日余音绕梁,却不讨孩子们喜欢。他家的电视总是播放着各式各样的戏曲,孩子们一坐不住了,他便开始讲故事,讲着各个名伶的演艺生涯,创造的美妙绝技。他讲昆曲、京剧,讲崔莺莺待月的西厢,讲陈妙常盟誓的秋江,讲李香居染血的桃扇……。黄大爷手中的茶杯折射出神秘的光辉,放佛正在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意味深长的梦境。不知不觉中,戏曲已经在我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不知不觉中播下了青涩的种子。

今年,随着《鬓边不是海棠红》的热播,长眠于心底的那颗种子便又开始萌芽,继而迅速的破土而出,毫无怠倦地扶风而立,开出娇艳的花儿。

我羡慕角儿们精致的妆容,赞叹他们华美的衣裳,也痴迷他们的嗓音,浑厚却又尖细,荡气回肠间又透着含蓄的淡雅。我想:这世上不会有什么比这更好听了吧,它比鸟鸣更加清脆,比雨滴更加空灵,比低音更加厚重,比高音更加活泼。它跳跃着,旋转着,在空着荡漾着。

于是电视机前便又多了一个“小戏痴”,目不转睛的看着戏曲,浅浅的笑着。只是这次我心底仿佛又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不似之前,只为华丽的演出喝彩:我会为一代名伶的陨落而叹息,为一方绝技的失传而悲伤,为一个惊艳舞台而欢笑,为一段绝世佳作而自豪。我为之沉迷的同时又为之叹惋。

剧中姜荣寿的仙人步法失传时,我清楚地记得商细蕊说:“这些绝技都失传了,那以后的人看什么?”这句话放佛一杯凉水,顿时把我对戏曲的一颗火热的心变得黯然失色。我急忙跑去找爷爷,想倾诉心中的惋惜、害怕。害怕那么美的戏曲终有一天会消失。爷爷笑了笑,他似乎是释然的,“人生如戏,戏亦取自人生,戏中的美德、仁、义、忠、孝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他不紧不慢的说着。我一颗急躁的心这才慢慢的平静了下来。我相信,那迷人的艺术必定会传承、发扬。

为之迷恋,亦为之担忧。喜欢它光鲜亮丽的外表,沉迷于它淳厚优美的内涵。

【篇二:我的同桌】

我最熟悉的人就是我以前的同桌:陈默。我觉得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变脸大侠”,拥有江湖上失传已久的“变脸术”,就让我细细道来。

记得有一次,我听见陈默骂了我一声“笨蛋”,当时我的笔丢了,又听见他骂我,不由得怒火中烧,向他跑去。他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三十六计走为上。他再前面说跑,我在后面追,追了半天,眼看就要追上了,他立马讨好般对我说:“巩大爷,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骂您了!”

我听他这么说,心中的怒火减了一大半,刚想扬长而去。谁料想,我刚想离开时,陈默在我后背上猛拍一记,我的天!这”变脸“也太快了吧,我刚想打他,他却跑得无影无踪了。

什么,还不够,那再听我讲一个吧!

还有一次,一节作文课上,陈默忘带了作文书,向我借一下,我觉得同学有难,该互相帮助,便把作文书借给了他,和他一起伙看。可下一节作文课,我忘带了,向他借一下,他却白了我一眼,一脸不快地说:”没有书就不要看,反正也不会掉块肉!“这句话让我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这就是我的”变脸“同桌陈默,他很会捣蛋,但他很善良、热心,我还是很喜欢他!

【篇三: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失传,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们太土了,没有时尚感,实际上它们是中华文明上乃至世界文化的结晶。

这些文化为什么会流失?就是因为大家在不断接受新事物而对旧事物失去激情。戏曲为什么广为流传,因为它不仅演绎了一幕幕古代文化,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而你再看看现在的电视剧,哪一部像戏曲一样富有趣味?

这种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也就是说,它值得我们一生去品味。

我们宣扬传承这种精神,因为它那么富有激情,又那么感人。它叙述了一件件故事,而或许就是它,揭开了无数历史谜题。

它们神秘,引来许多爱它的.人,用一生去细细品味里面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快乐与悲伤,欢乐与痛苦。

它不知道改变了几个人,让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乐观改变痛苦。

如果它失传,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现在所谓的“时尚”,只不过是一小会儿,可是古代的时尚,却是永久的时尚。

【篇四:芜湖铁画】

铁画是芜湖一绝,它的工艺复杂,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捶打才能成型。

铁画的优点是千年不坏,不生虫,不烂也不会生锈,十分坚固。

在铁画的背后有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铁匠叫汤天池,他十分喜欢画画,就想拜一个叫肖尺木的画家为师。可是肖尺木看不起铁匠,说他不干净。汤天池只能在窗外偷看,用树枝在地上画来练习,后来,用铁打出了一幅画,感动了画家。于是肖尺木画出画稿,汤天池用铁打出来,也就出现了用铁做的画。

但在战争时期铁画的制作工艺失传了。后来在一位叫储炎庆铁匠的努力下,把失传了的铁画工艺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后来又传给了他的女儿储金霞,现在铁画已成为芜湖一绝了。

在老师家就有一幅菊花图,就是储金霞做的,它栩栩如生,坚固无比。上面有三朵菊花,一朵最大的在另外两朵旁边,一朵大些和一朵最小的紧挨在一起,真像一家三口。每一朵菊花的姿态都不同,每一片叶子的茎脉全仔细勾了出来,每片菊花瓣都打造的很完美,像真的菊花一样,在微风中微微摇摆,精致极了!

这幅铁画很有立体感,可以看出打这幅画的铁匠花了精力,下了很多功夫,用了很多时间才打出这幅完美的作品。

我喜欢这幅美丽的菊花图,喜欢芜湖一绝的铁画,希望芜湖铁画能传遍全世界!

【篇五:那一片光亮】

要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可谓是一片黑洞洞的景象,数不胜数的古老技艺已经面临失传,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再也见不到那精彩绝伦的民间傩戏,那传递着木匠手心温度的传统木马了,还有那保存着大自然最美好年华的花草纸了……

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人们都在努力地追赶着前进的浪潮,又有谁,会时不时地回头看看那历史碾过的车辙?遗忘,在黑暗中悄然蔓延,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张牙舞爪。

我问自己:我们的传承在哪里?

林源,一位漆器巨匠。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他任然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他因为和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历史文物——针刻漆器,偶然相遇,便五十多年如一日的一边针刻一边学习。他很耐心地雕刻着绝美的漆器,也很耐心地等待着他的接班人出现。

王兴武,一位古纸匠人。他把一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古法造纸上,村子里的人全都放弃了,只有他仍在默默坚持着初心。他严苛地挑选构树皮造纸,他说:“只有三年的构树皮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都骗人。”

林源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漆器,那真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

“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浮躁了,坐不住,没有耐心……”

王兴武说:“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就行!”

“我们不做了,还会有人继承这门手艺吗……”

对古老技艺的赞叹和担心,既矛盾也不矛盾。古老技艺所造就的东西那么美,所以我们不想它们失传:古老技艺那么美,它们为什么会失传?

幸好,仍是有丝丝缕缕的光亮能够打破黑暗,顽强地蔓延。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向东歌,她很年轻也很有才华,但是她不到浮沉里追逐名华,而是选择一个在外人看来特别冷门和枯燥的职业,到故宫修复文物。《讲究》里还有一个年轻人,他热爱自己家乡的建盏文化,于是他就开始了坚持不懈地创造矅目天裂纹,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不得不说的是,浸润在中华文化里的人常常都具有十分优秀的品质,一个个工匠,一门门技艺,无一不体现着坚持不懈和诚信等等的高贵精神,这些也都是一个个的闪光点,它们让光亮愈加明显了。

而且传统文化和古老技艺正在渐渐地被大众所广知,愈来愈多的记录片和文化展览浮现。它们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最近热卖的故宫系列周边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传承,加以创新,那片打破黑暗的光亮一定会更加明亮!

热门推荐
1洗菜记
2那令人陶醉的春
3英语作文加翻译
4我在生活中学语文
5最害怕的事
6乌镇之旅
7原来,我也很渺小
8孤单的滋味
9他教会了我两个字
10人工智能
11邢台大锅菜
12关于代沟的作文
13不该丢失的自尊
14给哥哥的一封信
15一次相逢一份暖作文
16当时只道是寻常
17我爱画画
18感谢对手
19反思我们在碎片化时代中的种种
20成长的灯塔
21了不起的妈妈
22共度美好时光
23放弃
24和书香同行
25吃水果
26我的文具盒
27欢度元旦
28童年趣事
29快乐的六一
30他在雨夜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