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横一竖写就的方块字,是一唱一和演绎的纯国粹,是一句一章深情的古诗词。
纵使山河曾寥落,诗词不改色
“诗是历史长卷中的吉光片羽,词是璀璨银河中的惊鸿照影。”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唐音宋韵广为人们吟诵。前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浪漫洒脱,后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心系民生,再有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悠然自得……唐宋文人墨客如天上繁星不胜枚举,不同的诗风在诗坛绽放光彩,共同构成了绚烂的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是五千年岁月积淀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根脉,是华夏儿女心中共同的家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致君尧舜的理想,更多的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灿烂文化,饱含“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锐意,热爱华夏每一寸土地。
越传统,越长久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戏曲占据了一席之地,优秀的戏曲作品汗牛充栋。优秀的戏曲演绎者,不仅因其高超的念唱功底为世人传颂,更多的是他们骨子里镌刻的爱国正气。一代名角梅兰芳先生,戏里演的是霸王别姬,戏外是蓄须明志,宁死不屈的忠义之士,可谓心怀家国,呕心沥血。
泱泱大国,拥有无数仁人志士,撑起祖国的蓝天,为了祖国繁荣富强前仆后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炎黄子孙心间,久久萦纡。
泱泱大中华,上下而求索
自宋代勾栏瓦肆起,千百年来,听书听戏不仅是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还是历史知识、民情风俗的一大传播途径。评书评价的不仅是人物故事,评价的更是精神善恶。随着传播媒体的发展,网上听书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诚然,网上听书不受时空限制,但评书真正的魅力在于现场表演。演绎者的举手投足以及现场氛围是广播、电视、网络传播难以复制的,真正的文化,只有静下心来用心倾听,方能感知它跨越时空的绝响。历经时间的检验与洗礼,才成就文化这样一块美玉。新时代,文化也面临着新的起航,“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漠边关驼队的铃声,烟波浩渺中商船的轮廓,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还在延续。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文化;回归历史,回到自己的信仰,回到扎根的土壤。
【篇二:汉字之美历久弥新】
汉字如月,有皎洁似银,也有朦胧如纱;汉字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汉字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的象征与骄傲。写好汉字,领略汉字之美,这是一种情怀。
看尽尘世繁华,不忘汉字之本。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是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不要让汉字渐渐被遗忘,不要让汉字一次次的被消磨,不要让汉字与古人一起随风飘逝。
乐享山间明月,铭记汉字之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汉字如月之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汉字似风之曲;“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汉字是夜之裳。正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不仅想要登上山的顶峰,更想登上人生的巅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宁愿一死也不愿出卖国家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汉字完美的呈现了古诗词形式的优美与内含的深邃。
闲捧诗书与墨欢,传承汉字之韵。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出现在银幕上,如《中国诗词大会》,各方选手在美轮美奂的唐诗宋词中徜徉留恋;又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书写着他们对于汉字的热爱与传承;还有《汉语桥》,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外国人,全世界都在关注,学习着汉字。古不有汉字,万古如长夜。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世界文明的基石。传承汉字之韵,凝聚世界之情。
汉字散发着一种书香,热爱它,传承他,在岁月静好中享受它的不尽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