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妈妈错怪了我】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肯定有被错怪的经历,比如这件事明明不是你做的,却硬要被说成是你做的。我也有过这种经历,这种滋味可真不好受。
那天,我的表弟来了,刚开始我还很高兴,因为好久没见表弟了,可以和表弟好好的玩一会。可表弟还小,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不容易对付,不一会儿就出状况了。表弟想翻我的书包玩,可书包哪是可以拿来玩的东西啊,里面可都是我要上学用的书本作业,万一被表弟撕了怎么办。我耐心地给表弟解释,还给他拿来了玩具,可表弟就不肯,还大哭起来。这时,妈妈闻声赶了过来,表弟见大姑妈来了倒恶人先告状:“大姑妈,姐姐不给我玩具玩。”说完哭得还更大声了。于是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把我骂了一顿:“你怎么回事,弟弟偶尔来次我们家,你不让着弟弟还欺负他,这么大了还跟他抢玩具玩,一点都不懂事……”妈妈还在那里说,可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妈妈,你怎么能不先问问我是怎么回事就骂我呢。表弟在我家呆了一整天,只要什么事情不依他,他就会使出他的法宝——哭,只要一哭,妈妈就认为是我这个做姐姐的在欺负弟弟。委屈之下,我使劲地关上了自己房间的门,也大声哭了起来。
这时,妈妈走了进来,我理直气壮地跟妈妈说:“妈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枉下断论呢?”妈妈听了我的话,和蔼可亲的对我说:“宝贝,是妈妈错怪了你,妈妈像你道歉,可是弟弟还小,妈妈总不能在他哭的情况下还说他吧,妈妈知道你今天受委屈了。”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自己太小气了,我也错怪了妈妈。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随着信息技术地全面崛起,互联网领域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一种新式的时间管理方式——碎片化生活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
碎片化时间的管理,就是将零碎的、看似毫无利用价值的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例如,公司白领在地铁上或者等公交车时,梳理一下今天上班需要完成的工作,或是看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又比如,在学校里,有很多同学利用中午排队领盒饭的时间,背诵单词卡片上的英语单词,或是与同学讨论数学题目;再比如,有些人会在晨跑的时候,打开手机,戴上耳机,学习提高英语听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很多人认为,碎片化时间就是藏在海绵里的水。他们认为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积少成多,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并不赞同这种看似高效率的碎片化时间管理方式。他们认为,碎片化的做事方式会使人无法专心致志于其中任何一件事情,到头来反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一些教育专家也指出,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听音乐,会让他们的大脑思维受到干扰,从而可能会让作业的质量和完成作业的速度大大下降。更可怕的是,这可能会让孩子有依赖性,让他们的学习无法专心,甚至会产生幻听。
还有一些人,也对碎片化时间管理方式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在碎片时间看书,他们很难有时间把书看完。而且,在紧迫的时间里阅读,书的内容也难以理解透彻,走马观花。反而不如劳逸结合,抓紧时间休息。等有空的时候,再认真地读书。
总而言之,这种时间管理是否有效还很难断论,优缺点都非常突出:它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干更多的事,两不耽误;同时,它也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作息,无法兼顾,“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来,有效的时间管理还真是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