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碎片化信息的作文

【篇一: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2016年3月,国际围棋世界级比赛上,AlphaGo打败的排名位于世界第二的李世石,同年又与几个月后打败了中国选手柯洁。这不禁让人唏嘘。人工智能已经进化到如此令人生畏,能战胜人类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放在古代,就好比封建王朝,一定会被新的人类阶级划分方式所取代;而在现在又如信息碎片化,是人类从物质到精神文明的过度,它能够存在且必然存在,但同时也被人类反驳于它的某些浅层性如一元,固定的一些特点。由此可以推出如果的地球的形成是宇宙运行必然以及偶然中的结果,那么人工智能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也担当着这一辅助性的结果角色。

因而是人类创造并成就了人工智能。计算机会像人类一样思考,是被人类赋予了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并非机器本身所有。美剧《疑犯追踪》讲述了一位天才编程员哈罗德为美国政府编制了一套24小时全天候监事在美人员的一切行动,并根据他所编入的算法,人工智能(在剧中被哈罗德称为机器)演算后判定此人是否具有犯罪嫌疑。后因政府的出卖哈罗德假死,并雇佣了前CIA探员进行机器给定人员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最终判定。

当然,这部美剧反派从人上升为了人工智能(这里所说的并非主角,哈罗德经历40多次输入后,使机器拥有的正常人类三观的人工智能,即机器)而是哈罗德以前的挚友内森所设计的一套撒玛利亚人程序系统。因内森死后落入不法集团手中,撒玛利亚人程序系统在启动时未经过人类三观编入,而对世界进行机械化非人类的处理。例如:为控制全球人类粮食供应不足,自动保留精英人类上层人物,解决处理罪犯甚至普通人的生命;又或者是直接给定目标非黑即白的定义只要对国家有危险立刻派遣杀手解决潜在性威胁。

两大AI的对决,总是撒玛利亚人处于上风。并非它的系统是多么的先进,尖端,而是它拥有非人类理性的决断性。而机器被程序员哈罗德,输入了自身的情感经历后,从而也拥有了人类的感性,而处于下风。

其实如果把这两大人工智能具象化的成为人类本身又会怎样呢?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哲学意义上来说,人做任何事都被思想所左右,而思想由认知所决定及思想深度由认知深浅所左右,也正是思想构成了人类的三观。上文如果把撒玛利亚人比做一个卓越非凡,懵懂无知,只懂破坏的少年天才;那么机器就是一个能容忍包容一切,却又不失原则,不越界的成熟智者。

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表明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年轻时朝气蓬勃,又有点直率鲁莽;中年时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所以肤浅的认为认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等到老年回过头来静静体味才发现世界之大,人生之短,思想蔓延无边界,所有又回归了本我。

人类的未来,也即是如此太一定存在于人工智能的息息陪伴而又必然存在人类对于人生终极奥义的思考,这是机器所能无法达到的境界。人类花费了2000年才进化出阅读的能力。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年2017,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机器就有了拥有超越人类的某些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被人类所放大,当然也被人类所限制。所以真正决定人类未来的还是人类本身。

但是人毕竟是人,你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好人与坏人,但也并非黑即白,也的确有少数反社会分子的存在,但人永远不会像机器一样思考。近年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日益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碎片化信息成为世界主流推销与接受信息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产生的人对这种方式的批判与认知,越来越多的人倡议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检索过后再将碎片化信息装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题与思考同步进行,机器可能以后才会渐渐实现。可人从古至今就一直这么思考着,推崇时而又能进行的批驳,才让社会有了质的飞跃展。而又因人类创造成就的机器,所以人类决定了人类自己的未来,进而最终可以得到人不是机器,机器不是人,机器可以接受人类感性与理性的输入,而人不会像机器一样,程序化地思考。

【篇二:遇上碎片化生活】

当深思熟虑的文集支零破碎时,人们阅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碎片化信息触手可得。

有人说过,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而我认为。成为主人或奴隶,全在于我们如何利用碎片化信息。

大至国家大事,小至民事新闻,无不例外地被碎片后摆入网络。若你只是走马观花地去阅读而不深入了解、思考,那么这些舆论将会左右你的思想。反之,你将会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思想,弊将以为利。

就在这个夏天,我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妈妈便给我买了许多冰心老人家的作品,为的是让我不要整日沉迷于网络,使我浅薄的思想有些深度。我是个书虫,中外名著无,所不读,甚至挑灯夜读,一口气读个昏天地黑。

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书,细细研读,把自己至于暑热之外。可在我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两页时,舒缓的眉头便拧在了一起:以我的能力,读这本书还有些困难。虽然大体意思可以理解,却不似平常读书之行云流水之势,甚至有词句的含义都不能理解——-直觉告诉我,这看似简单的句子中蕴藏着深厚的底蕴,而我却如何也看不透。我稳坐桌边一下午,不停地写写画画,终究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我一气之下将书丢进了书柜深处,并打算放弃。再后来,我读着书柜中新买的日本名著,虽有可欣之处,但总觉得少了些深层次的东西。这不由得又使我想起了书柜深处的那本《寄小读者》。

就在几个星期前一个并不明媚的早晨,我照例打开QQ清理消息,不小心把好几条未读消息删掉了——-很明显,我心不在焉,一本书竟硌得我坐卧不宁。就在此时,手机上又显示我关注的文学圈又有了更新。我苦笑了下,划开了手机。我深知这些都是华而不实又无病呻吟的稿子,毫无半点文学价值。令我惊讶的是,榜单上赫然在列的文章居然是关于那本《寄小读者》的。

我急忙点开,匆忙中碰掉了桌上的笔,可我已顾不了这么多,深深地被作者独特而周到的见解、优美而朴实的辞藻所吸引。我再次翻看了那轻薄的封面,再次阅读令我不解的段落。犹如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其中的奥秘瞬间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眼前。我轻而易举的人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并为之感动。随后我又与文章的作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本被我视作文学垃圾的碎片化信息,竟对我有着如此大的启迪……

我们不能排斥碎片化的生活,但我们应考虑怎么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我们应以碎片化信息为起点,顺藤摸瓜地深入探索,从而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则是我们探索的过程。

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正确地利用碎片化信息,将弊化为利。碎片化的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我们不能控制他的走向,身边的碎片愈来愈多,新闻愈来愈杂,而我们,只有坚定自己正确地思想,不随波逐流,才能使我们的心灵和思维不被碎片化。

热门推荐
1对自己说悄悄话
2忘不了那颗繁星
3谁的眼泪在飞
4与母亲的争吵
5走出低谷
6我们的节日
7妈妈不在的周末
8我是个开心果
9西游记读后感
10乡下生活
11走向季节深处
12糊涂的爷爷
13一封家书表孝心
14参观方舟生态庄园
15走过那一个拐角
16人人讲诚信世界更美好
17文学如灯
18味道
19我长大了
20我与梦想为友
21我的秋天
22在心灵深处
23尝试骑车
24照亮我的一抹阳光
25大国辉煌党铸就,我要永远跟党走
26生活需要孤独
27自信就是力量
28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29关于心急的作文
30我也可以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