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千年敦煌梦】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拍了十集的纪录片,它的名字叫做《敦煌》。
甘肃的敦煌,由于地处偏远,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它也因祸得福,躲开了许许多多的战乱,它的艺术品也得以保存。但是,在隋唐到南宋时期,敦煌虽然偏僻,却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商队来往的重要枢纽。
慢慢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我的心情也起伏不定。有愤怒,那是在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把敦煌莫高窟中的上千卷珍贵的文书洗劫一空,敦煌遗书散落各国,而我们中国自己收藏的经卷却残破不堪;有震撼,那是在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敦煌的艺术,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研究敦煌;有感叹,那是在看到敦煌莫高窟之中的数百个洞窟里,那数不尽的雕塑、彩绘、壁画、每一件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它们,全都出自那些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无名大师们;有悲伤,那是在看到莫高窟挺立了近两千年,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之后,历经了许多盛衰荣辱之后,许多的壁画由于气候原因逐渐消失,我不禁为这样一座艺术的殿堂感到惋惜……
敦煌,曾经有多少人,不管他们是画家也好,雕塑家也好,画工也好,虔诚的佛教徒也好,他们怀揣着他们的梦想,千里迢迢赶赴这里,穿越茫茫沙漠,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一个梦。
【篇二:执着的奶奶】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个饱经沧桑的背影,这就是我那可亲可敬的奶奶。
奶奶始终用那双勤劳的双手支撑着我们这个家。清晨,当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奶奶早已做好了丰盛的早餐;迎着曙光,奶奶又端起了装满脏衣服的盆子来到了小溪边;傍晚,村庄内炊烟袅袅,沐浴着夕阳,奶奶又去给门口的菜地和花儿浇水了……每当我看到了一棵棵翠色欲滴的菜儿,那一朵朵争先斗艳的花儿,那洗得焕然一新的碗碟,那拖得闪闪发光的地板,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奶奶,您辛苦了!”
奶奶是个勤劳的人,她把家里家外都料理地井井有条,在我的眼里,她一直是个忙碌的人。但奶奶那好学的精神更是让我敬佩。一有空闲,奶奶便忙着给自己“充电”。
奶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到星期天,奶奶都要去拜佛念经。为了念好经,奶奶一有空就拿出经书,戴上老花镜读呀背的。这对于只读过两年书的奶奶而言,无疑是个难题。为了读好书,奶奶所下的功夫也是可以想见的。不过,我和爸爸也就多了份工作,成了奶奶的家庭教师。奶奶一遇到不认识的字,抓住谁就是谁,一定要让我们把她教明白。
奶奶为了读经书,还创造了自己的识字法呢。那天,奶奶又让我教她认字,那个字是“相聚”的“聚”,我教完后,看见奶奶在书上画着。我一看,奶奶在树上画了一个锯子。我一看,乐了,问奶奶:“你那是画啥啊?”奶奶说:“这个字不是念‘聚’吗?你看,我一看到这个‘锯子’自然就想起来了。”我恍然大悟,一看奶奶的书上,这样的象形符号还有好多呢。我不由地赞叹道:“奶奶,你真行!”
有一天,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一个我思考已久的问题,那就是奶奶为什么要认字。奶奶摸着我的头,认真地说:“傻孩子,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奶奶还年轻呢,干嘛不多学点知识啊?这样,看电视就能看懂字幕了。新买什么用品,我也能看懂说明书了。也就不用总是让你和你爸教我了啊。人在什么时候都要尽力学会自立,你说不是吗?”
奶奶的话让我惭愧,学习中,我常会打退堂鼓。相比而言,我的奶奶真是太执着了,我一定要学习奶奶顽强执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