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哀怜的作文

【篇一:此岸】

彼岸是死,屈子是彼岸的艾草。蚊虫肆虐、毒瘴弥漫时,便义无反顾地赴身于彼,用自己的心魂,让此岸亦溢满浓烈的苦辛。

此岸是生,司马迁是此岸的沉香木。穹风摧折、雷电轰击时,便硬生生咽下痛苦,凝成晶莹如泪的沉香,让彼岸亦回荡浓郁的芬芳。

曾经,此岸的三闾大夫行吟泽畔,哀叹自己的不平,哀鸣朝廷的昏乱,哀唱百姓的多艰。渔父不能泅渡他的哀苦,他用生命换了一叶扁舟,驶向哀伤而美的彼岸。曾经,彼岸徘徊的太史公独居书斋,写下古今史事。写透天人的变化,写尽受辱的耻恨。任安未必解他的苦痛,他把死亡铸成一架竹筏,来到美而哀伤的此岸。

举世皆浊不可污其皓皓之白,众人皆醉不可损其幽兰之气。屈原是一株燃烧的苦艾,彼岸的江鱼再吞食几千年,又怎吞得下此岸他的一根傲骨?叱电咤云压就一身铜筋铁骨,苦雨阴风化成一缕奇香异津。司马迁是一棵涅槃的沉香,此岸的浪涛再淘洗几万个日夜,又怎洗得去彼岸,他的百篇华章?

走访四海五岳的太史公或许访过彼岸屈子行吟的江畔,以澎湃的江水,润洗过那支书写无韵离骚的瘦笔。化为一缕离魂的三闾大夫或许亦在此岸享用过司马迁祭奠的几只香粽,因厚重的史书,感慨了那颗浪漫的诗心。

太史公在此岸,遥望见彼岸的屈子,定然羡慕而哀怜:羡慕他高贵的出身,羡慕他一生的洁净,羡慕他的自由果决;哀怜他因高贵而遭受忌恨,哀怜他因洁净而与世难容,哀怜他悲壮的燃烧。三闾大夫在彼岸,凝视着此岸的司马迁,定然痛惜而敬重:痛惜他为流俗所轻,痛惜他为乡党所笑,痛惜他“每念斯耻”的“发背沾衣”;敬重他有卑贱的身份却不卑微,敬重他在最难坚忍地时刻选择坚忍,敬重他壮丽的涅槃。

司马迁或许难以认同屈子的选择,不认同他从生之此岸,毅然赴往死之彼岸;但司马迁一定懂得屈子的纵身一跃,是一块莹洁白玉在撞碎自己,永不甘坠入污泥。

屈子或许难以认同司马迁的选择,不认同他从死之彼岸的边缘,忍辱跑回生之此岸;但屈子一定懂司马迁的从世浮沉,是用一副不畏死的铁甲,保护坚定的理想。

人间虽浊,君子却洁。世道虽苦,君子必坚。

此岸与彼岸之间,从来都有一条流涌不息的长河。长风如洗,吹不透它的涟漪。它只顾在两岸间流涌不息,从彼时流到此时。阳光下,它光彩灼灼,分不清是向生而死,还是向死而生。

【篇二:我从书中读黛玉】

初读红楼,是因为被林黛玉所吸引,她的孤傲,她的娇柔与冷漠,她那牵人心肠的《葬花吟》,还有她那眼角的美人。都让我深深吸引。在复杂的大观园,她是那么的清新脱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已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她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的颜色,消失了的芳香,又有谁对它同情哀怜?黛玉的葬花吟曾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她是那花瓣,飘飘零零的来完成她这一生,谁又会哀怜她呢?。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轻佻的榆钱,只知显露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这是林黛玉对自己处于大观园境地的不满之情吧!父母双亡,只留她一人在这世上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又有谁能懂呢?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洒满了斑斑血痕,她靠着花锄,为满地残红愁苦不已,她只能一个人默默的去顷洒她的泪珠,枝上的血痕不正是她滴着血的心吗?她的惆怅,她的哀愁谁又能懂呢?她的悲哀也正是她幸运的地方,没有人懂她,她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去懂别人,她的境界没有人能超越。

“末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用那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那绝代风流,在黛玉眼中泥土竟成了这世上至纯至净的东西了,她厌恶了这个世界的纸醉金迷,她所向往的是单纯的洁净世界,能和一个真正懂她的人白头偕老,这终究是个梦了,在封建礼教的家庭中没有情投意合,只有门当户对,她希望自己能改变这一切,可她只是久病缠绕的弱女子,她无力改变这个世界。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今日是我将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太痴情,可到我死去呢?谁又把我掩埋只是整首诗最让我痛心之处了,面对这个肮脏的世界她已没有再留恋的了,她的命运就像这满院堆积的花儿,生前美丽娇嫩,可当她从枝头飘落呢?谁又会理睬她,任她随波逐流了。

敢问为何苦苦哉,只求性灵永为真。黛玉风骚之至,优雅而坚毅,她对生活的态度与看透,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从书中读出了她,我从《葬花吟》读出她。

热门推荐
1真了不起
2生命之诗
3我的暑假生活
4走过从前
5过新年
6运动会
7情暖人心
8我在雨夜里寻找阳光
9走进智能手机新时代
10放风筝
11江南春改写
12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13快乐过中秋
14我和书的故事
15勇敢
16我的毛绒玩具
17和睦的一家
18植树节
19爱的港湾
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1爱心传递
22动物的自由
23最美心头一亮时
24写人的作文
25观察日记三则
26有你同行,真好!
27我长大了
28我喜欢
29《读路旁的橡胶树》读后感
30畅想豹澥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