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方的教育的作文

【篇一:国人的文化焦虑】

百年中国,以变为主。中国的现代化,是以激烈反传统为基本特征的。古非今是,中劣西优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思维方式主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实践。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首当其冲成为被打击的靶子。“打倒孔家店”、“不读中国书”、“拼命往西走”,一度成为文化上的主要流行色。

激烈反传统、批孔子的现象,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和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冲突,集中说明了孔子成为国人在文化上的一种内在焦虑。

西方有一句俗语:一个年轻人若不激进,是没有心脏;一个老年人若还激进,是没有头脑。虽然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懵懂青年了。

如果说对于中国文化,顽固保守应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那么,极端激进也必须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国人已经在用宽容和理性的态度来重新定位孔子,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已成为历史绝响,而对孔子保持必要的“温情和敬意”,对中国文化采取“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成为大部分国人的共识。

这令国人感到些许欣慰。但是除孔子之外的其他文化,是否能引导国人走上世界,或是在国人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最引人争议的中国应试教育与西方的教育,究其根本,就是文化的差异或是人们对文化的不同对待。中国自从有了科举考试,把学习文化当作考试工具,时至今日,这种状况还是一点没变,所以,像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国人的心里便是为了考试,而在生活中却找不到。但是西方的教育注重独立创新,即便是走向世界的儒家思想,在外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叶扁舟,因为任何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

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走向世界,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应该感到焦虑,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保护并传承它,而是将文化拱手相让,就像众人皆知的端午节是中国所属,却被韩国成功注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的国家或地区把孔诞定为教师节,虽然中国把9月10号定为教师节已经有20余年了,再把孔诞定为教师节也是困难,但是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应该听到警钟声,难带再等其他国家或地区把孔子诞辰抢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我们才会感到危机和焦虑吗?

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但是我们不懂传承,而且不加以重视,焦虑在所难免。但是焦虑是无用的,我们应该让中国文化深入人心,融入生活,才可避免警钟声的响起。

热门推荐
1割稻
2手机的对话
3我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4体验白洋淀之美
5沙子旅行记
6凌高俯视
7有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8桃花源
9神奇的蛋
10我爱家乡的龙虎山
11蛋雕初体验
12难忘的春游
13爱唠叨的老妈
14小鬼当家
15我的好老师
16没有挫折的生活是残缺的——《如果远方有奇迹》读后感
17我的动物朋友
18秋天来了作文
19公园的一角
20真不简单
21教室‘花香’
22科技创造生活
23说变化
24游沙溪古镇
25成长之路
26没想到
27校园里的一角
28和您在一起
29我的小窍门
30说“萌”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