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蒲岐人的作文

【篇一:八年级作文】

经常回蒲岐老家,却次次错过九月。脑海中有关九月市的记忆快被学习生活的浪花冲淡,才想起这家乡的狂欢。

说是狂欢,也只有这一词最适合它了!

请想,从农历九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蒲岐这个平和安详的古城蓦然成了繁华热闹的不夜城,犹如一片平静的水面蓦然成了牛皮鼓面,被槌子迅速地、有力地撞击着,毫无停息的发出欢乐的巨响!

这巨响,震醒了睡梦中的人们;震掉了漫出了篮子盆子的冰糖干果;震飞了还在地上吃食的鸟雀;震动了海中的玲珑鱼虾。这似乎是一位沉稳的百年老者的一声雄浑低吼:“是时候了!”

于是,人们慌忙起身,男人们挑起商品向外走去,唯恐没了摊位。他们将毛巾挂在脖子上,叫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渴了,就随手端起早已沏好的`一大碗茶,潇洒地仰脖,一饮而尽。末了,继续大声叫卖。如此豪气,实不图有多少顾客,只是在自豪地夸耀自家的好产品;女人们则与自己的好姐妹一起梳妆打扮,手挽手一起逛集市。她们脱下工作时的朴素服装,穿上绣着茉莉花的长裙,迈着舞蹈般轻盈的步子欢快地穿梭在涌动的人潮中。她们欢笑着,重回青春般玩闹着,人潮中开出一朵朵茉莉花。

“九月民风在,五行会古城。年丰争买卖,男女笑相迎。”这是蒲岐已故文人张纲先生对蒲岐九月市由衷的赞美。

古城的街上,糖霜闪着光的诱人干果迷得孩子们只能擦着嘴、瞪着眼,恨自己的衣兜不能再满些,只能对那堆酸甜的干果翻着白眼,努力地回忆、想象它们的美味;鸟雀到处飞,到处叫。人们心情自然好,便拿出干果招待,到了节日,这帮吃白饭的家伙倒也挑剔,几十种干果也只吃一两种,颇像被宠爱着的孩子。但也不算白吃,有鸟雀在吃食的店铺就会有许多孩子奔来,鸟雀们就是在为店铺做宣传;鱼虾们也在狂欢。如果这时去拿张网来收拾它们,定会比平时多收获几倍!但没人会这么做,这就是蒲岐人,淳朴善良,随和友好。他们的盛大狂欢,也会想到给水中的朋友们也放个小长假。

人潮涌动,人们就好像涌上海岸的洪水一样挤满了所有街道的所有角落。人们脚踩着脚,肩擦着肩。这时就是你自己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因为这股浪潮拥挤着你,推动着你,使你不得不随着大流移动。

有勇气者曾尝试着逆流而上,硬是跟人群反着走。经过几番痛苦挣扎后,还是败下阵来。此人便是我。那双满是脚印的白帆布鞋被我的好友——一个地道得彻底的蒲岐人给调笑了好久。

那个好友对我说:“以前,蒲岐九月市的晚上是有抬阁的,应该更热闹吧。”听爷爷说过,以往的九月市总有扮抬阁、打秋千、耍把戏、踏高跷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游乐节目,还留有这样一首诗:“黄花佳节满城香,几个丫头扮古装。一路风声争赶集,麒麟送子鼠嫁郎”。《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女驸马》、《旗别山》……扮演者大多是10左右岁的孩子,最小的才五六岁,这些孩子大胆老练,被固定在四五米高的抬阁上要巡游全城。小时候还猜过一个风趣的谜语:“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都说是铜身铁骨李全孝,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上面小孩子站得高高的,花衣花面,神气十足地弄着刀枪,龇牙咧嘴地笑;下面的大人们拍手叫好。抬阁的抬到哪里,人们就跟朝圣似的涌到哪里……

爷爷说:“蒲岐打千秋,打得米桶光溜溜。前门叫多谢,后门流眼泪”这一首广泛流传于蒲岐的民谣,既生动地反映了蒲岐人民的热情好客,也想象地道出了蒲岐人民难言的苦衷。一个春节,一个九月市,往往要耗尽他们一年中俭用的积蓄。

“我只见过元宵节的抬阁,可惜!”我想了一下,是觉得蛮可惜的。她拍了一下我的头,站起身来朝上面望去:“好啦,不说这个了。去九月市吧!”我应了一声,也朝上面望去。“镇武门”三个字赫然写在城门上面。城墙大部分不见了,没有城墙的城门,犹如没有手臂的千年老人,在默默地守望着古朴的民风民俗,守候着旧时的精神家园,记忆着一年又一年九月市的狂欢。

热门推荐
1因为有我
2一路上有你陪伴
3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4痕迹
5一件暖心的事
6学骑自行车
7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8三生有幸遇上你
9星空遐想
10乡村风光
11我爱古琴
12游莫愁湖公园
13活着读后感
14春天的脚步
15妈妈,我爱你
16清迈之行游记——参观夜间
17与梦同行只为那一瞬辉煌
18我心中的麦田
19爱在细微处
20书简,重拾那份精华
21月球探险
22花园
23向祖国献礼
24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25《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
26在碰撞中发展
27我咋这么帅呢
28最后一次广播操比赛
29游杭州野生动物园
30学画画的过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