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嫌疑人x的献身观后感】
《嫌疑人x的献身》是著名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这部电影导演为苏有朋。大约讲述的是因一位母亲陈婧(林心如饰)为保护女儿张晓欣失手杀害了残忍家暴她们的丈夫,而昔日惺惺相惜的好友唐川(王凯饰)和石泓(张鲁一饰)也因此站在了对立面,一位是刑警而另一位则因为爱着陈婧而沦为这桩命案的帮凶。东野圭吾的这部作品和他的另一作品《红手指》一样,在开始就向读者交代了凶手,让读者看似以上帝视角观看这整个事件。但在最后唐川破解这个案子时才恍然大悟,让人不由得感叹一句“原来是这样的”。
这整部剧最为复杂的两个人物是唐川与石泓。唐川与石泓两人是同学,因两人极高的智商让两人感觉相见恨晚,于是相互欣赏,从内心里敬佩对方。唐川从一开始在好友警官询问是否可能是石泓时毫无犹豫的否定,到后面亲手将石泓与陈婧绳之以法。这之中是唐川这个人物内心的煎熬,他必须在情与法之间做出抉择。
唐川代表着一类人,他代表的是那些在内心的情谊和严正的法律之间摇摆不定的人。而唐川在影片中为他们做出了抉择――坚持法则,人并不是那无情之物,做出选择之时也并不像那些数学题一般有固定的答案。人总是讲情分的,剧中的石泓就是这么一类人。人虽有情,但那也必须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基本的理智,而不能因自己内心的那一丝心软与念及往日感情而冒犯法律。
石泓这个角色身上的情感极为复杂,都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虽然石泓杀了人,但我对于他更多的是心疼与敬佩。石泓在剧中的一句话“他们就像时间里的无用的齿轮,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是对他途径的高速公路边人们的描写、对他自己的描写,更是对当今时代那些被生活的重担压的麻木的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急于拜托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却又无能为力,在生活面前他们手无缚鸡之力,于是否定自己,否定他人。于是石泓才尝试过自杀并且在杀害一个无辜的流浪汉时无丝毫迟疑,他理解错了生命价值,而导演正是想以反面的例子勾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热忱。
影片的后十几分钟及其煽情,一切的真相,缘由都被和盘托出。从唐川讲出真相到石泓自己内心的独白再到最后陈婧知道真相后和石泓在监狱里相遇。一步,一步,情感逐渐爆发。到陈婧“扑通”一声跪下去说着他不值得为她顶罪,陈婧与石泓这场对手戏极为感人,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
导演的结局设置得非常巧妙,唐川作为证人,石泓作为嫌疑人在法庭见面后。唐川一把推开法院大门,门外强烈刺眼的白光照射进来,唐川向外走去,逐渐消失在一片白光中。我想,那白光代表的是光明,再黑暗的地方只要有一束光照射,任何黑暗都将被驱散。
这部剧中每个人物的定位都十分繁琐,不是所有杀人犯都冷情冷心,残忍无比。陈婧只是为了保护女儿而失手杀了家暴并且经常讹钱的吸血鬼丈夫,而石泓则是为了报答陈婧阴差阳错救了他一命与爱意而成为了帮凶。石泓是善良的,不然他不会为陈婧铺好后路自己顶罪去报恩,不会在实施计划时还考虑唐川的安全。但他也是残忍的,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就夺取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但人就是这样的,无法从某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报恩是可以,但石泓则超过了那个因有的底线,这就是他最大的错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篇二:心灵深处的“晚餐”】
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而艺术巨匠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也家喻户晓。《最后的晚餐》,这幅由《圣经》情节演变而来的油画,带给了我与众不同的感受。
《最后的晚餐》整幅画面略显鹅黄色,乍眼一看,画中的人物复杂繁多,分布于整个画面。但仔细端详,画家似乎赋予了每一个人物以生命力。在这十三个人物中,他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侧耳倾听,有的争论不休,有的甚至激动得坐立不安。
画中刻画的最为细致传神的,莫过于耶稣和犹大两个人物。当端坐在餐桌中央的耶稣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时,不禁让我对这幅画改变了看法。耶稣摊开双手,轻闭双眼,一言不发的形象似乎与气氛热烈的画面格格不入,画家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一个人物呢?了解了这幅画的背景便不难理解,当时的耶稣被十二个门徒中的一人所出卖判死刑,他便在临死前的晚餐桌上追问那个背叛者。那安详凝重的表情,流露出面对死亡时的平静,有时又像是一种无奈的体现,甚至有时候还是酸楚怅然的写照。这转瞬即逝的表情,竟使我的心情随着他而波动。在那毫无波澜的眉宇间,透露出耶稣不畏生死的勇敢精神,多么虚幻而又真实的神态啊!这让世人再一次折服于达﹒芬奇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之下。
在耶稣的左右两边,则是背叛者的隐身之处。在那一张张深不可测的面孔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答案,然而作者却在用颜色的明暗变化提示人们,犹大那张虚假黑暗的面孔在达﹒芬奇的笔下显露无遗。这真是整幅画别具特色的一笔!当我们恍然大悟之际,更多的则是对达﹒芬奇大胆创新的赞不绝口。
一张薄薄的纸,浸透着画家丰富的感情色彩;一抹淡淡的颜料,饱含着作者的创新与思考。《最后的晚餐》凭借它那含而不露的魅力吸引着千万人的眼球,深藏于世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