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现如今,许多人开始“碎片化阅读”。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呢?就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来进行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碎片化阅读”的频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被一再提起。
我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当有了空闲时间,上下班等地铁,往返车程,午休时间……这些时间虽然短,5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但用来看会儿书、上会儿网却是不错的消遣,拿起手机,打开网站,点一本书看起来,相比实体书重得多,而且还要记页码,有诸多不便。这一点上,“碎片化阅读”略胜一筹。许多人认为书籍、期刊等传统纸媒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取代的,“碎片化阅读”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我个人觉得,阅读不一定要深,只要让人们放松心情就足矣了。上班路上或准备松口气,站一会儿时,刷一刷手机,甚至睡前,看会儿睡前故事,身心放松,何乐而不为?而且因手机、网络、微博等载体的出现,便于搜索和交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同时,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只有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积少成多。
细细算来,我的生活中也不乏有“碎片化阅读”。上学路上,因在车上看手机伤眼,我便用听代替看,听起了评书—“元末刀兵紧四方,黎民涂炭遭祸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农民起义朱元璋……”放学了,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地铁上,打开kindle看看书。回到家,遇到难题“问度娘”,洗澡时,继续听评书。
可以说“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不过在我眼里还是利大于弊,而且我现在的生活也离不开“碎片化阅读”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好好享受这碎片化的生活!
【篇二:作文命题】
意外的收获
高一,随着功课的增加,我的学习压力也重了许多。书重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整个人趴在桌上,眼前的一大堆作业练习成山地向上叠起。
正在我烦恼之时,妈妈下班回来了。看见我这一副精神不振的样子,又是担心又是生气。她决定了,带我出去散散步。
走在路上,我惦记着家里的作业。“如果不是妈妈如此热心,让我盛情难却,我真想埋在学习里,不出来。”我的心沉甸甸的。
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做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适当放松一下身心,可以调节自己的状态,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的。”我觉得妈妈的话也有道理,便索性放下心中的顾虑,环顾四周,寻找能让我赏心悦目的风景。但是,淡蓝的天空显得十分单调,秋天的时节里,树木大多已经泛黄,但是还有一些大树仍是那么的绿。我用目光搜索了很久,就是找不到一丝能让我兴奋的生机。我开始有些失望。
随后我们来到柏树下,这个地方是那么的熟悉。母亲说:“小时候,你就喜欢来这里,跟一大群孩子在这里戏耍打闹,还经常摔得浑身伤痕。”“是啊,几乎每一次放学,我都会来到这里。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量身高。那时还是你帮我量的,妈妈。”妈妈指着树上的刻痕说:“看,这就是你成长的记录本!”我走上前去,用手触摸着斑斑驳驳的刻痕,对这颗大柏树倍感亲切。记忆的照片一张一张地在脑海里翻动,当年和小伙伴们在柏树下嬉戏打闹的情景历历在目……不知不觉中,我的心情似乎也轻松了许多。摆在我心里的再不是那沉重的学习,而是那一筐筐美好的记忆。
我走到柏树下,让母亲再次帮我量量身高。昔日的刻痕已落在腰间出,再看看现在的这一道刻痕,明显高出了很多。顿时,我发觉自己长高了不少。“长大了就要承担更多了责任,就要正视压力,而不是埋怨……”我不断地思索着。
柏树下,阳光被裁剪成、组合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坐在树下看风景,感觉真的好悠闲啊!我的心似乎也开朗了不少。
这次出行,我意外收获了童年的回忆、赏景的悠闲,意外收获了适当放松、适时调节的意义。学习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无法逃避,就不如勇于面对。只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调节,我们完全可以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容应对高中的学习。再说学习本身就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