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给自己留些空隙】
过分为己,是自私自利;完全舍我,也是亏待了一个生灵——自己。这是著名作家三毛在《自己》一书中写下的话。
毫无疑问,生活中总是有这两类人,一类人过分为己,自私自利遮住了他们看向世界的眼睛。一类人完全舍我,掏心掏肺耗空了他们享受生活的自己。这两类人都看不到世界的本质,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体会不到生命的精彩。我们应该在这两类活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不忘对外界付出的同时,每天也用“心”对待自己,给自己留些空隙。正所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享受上天赋予我们的每一刻精彩时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自己生活的主角,经历的每一段进光,都像常春藤一样,密密麻麻地爬满了生活的墙。但这叶子两两之间是要有些空隙的,否则怎么能接受阳光的照耀?整天被封在阴暗中,紧张得呼不出气来,迟早有一天会成枯枝败叶,甚至发酵变成一团恶心的烂泥。
古代大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少时入仕为官。虽官小俸微,但他仍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好;虽不被重用,但他仍满怀政治理想;虽当局者昏庸腐败,但他仍时官时隐,对现实抱有幻想。终于在他“一去三十年”后,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那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渊明,那个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陶渊明,对不可救药的官场彻底失望了。“怎能为五斗米折腰?”他毅然回归了他的园田。他随着阳光照进了自己时光的空隙,在此间偷得浮生半日闲。他不愿让那黑暗的官场侵蚀了自己的人格,不愿与昏庸的当局者虚与委蛇。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给自己留些空隙。他只在“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的生活中去享受剩余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在南山下爱那最爱的菊花,在东篱旁品那最爱的黄酒,在草屋下过那最向往的田园生活。
这是古代大诗人陶渊明为了自己的节操,抱朴守拙给自己留下的空隙。而如今的我们,给自己留些空隙,也许也会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当代知名犯罪心理学者李玫瑾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早年被教成乖孩子,很老实,他其实是会有情绪的。他没有机会跟人家“拳脚相向”,他没有那种甩开膀子干一仗,摔一跤的感觉,他的愤怒从身体上表达不出来,然后全回到心里了,他就会积攒仇恨。小时候适度地像游戏一样的打打闹闹,其实还是必要的。”
给自己留些空隙,也就是在生命的河道旁挖大大小小的渠道,这样才能在洪水般的情绪来临时,不会淹没了自己的灵魂。
坎坎坷坷人生路,坦坦然然随缘行。给自己留些空隙吧,愿我们的生命如星空般的美好宁静,点点滴滴的时光,如繁星密布,虽两两相隔,但也能照亮彼此。
吾不识青天高、黄土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一个人在人生路上孤独且忙碌地前进着,希望多留些空隙给自己,换取时光的故事。
【篇二:“昏庸”与“仁德”】
看历史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词语“成王败寇”。我以前一直不太理解,后来一琢磨,还真感觉出一点意思来。我觉得,这可以用另一句某位名人的话来解释。“正义,总是胜利的一方所书写的内容。”历史,也是如此。
历史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那样。我们看待事物不要从表面上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来看待。
在一般人眼里,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的前半生“秦王扫六合”是何等威风,霸气;但他的后半生则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说他大兴土木,焚书坑儒,制定残酷的刑法等等。由此,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不佳。我们说残暴,说恶毒,说灭绝人性,说罄竹难书时,往往喜欢以他为例。殊不知,这是极不公平的。比如,我们替他考虑一下,灭掉六国后,那些投诚的士兵怎么办?如果让他们解甲归田,那么很容易出乱子。所以,降了对外扩张,就只有大兴土木了。
其实,这种做法历朝历代,无一例外。这只是一种解决内部矛盾的办法。拿修长城来说吧,秦之后,历朝历代也都有修筑长城。据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来看,秦律规定“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原文“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而且如果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原文“水雨,除兴”。
可见,像陈胜,吴广,即使迟到了,也只会有一些口头惩罚和罚款这样的小小处罚,并没有“失期法当斩”这样的规定,根本不会严重到逼人造反的。而焚书坑儒也是一个误会。焚书只是焚烧六国的贵族的藏书而已,只是想抹去他们的历史,防止他们动乱,坑儒也仅仅是要坑杀一群贪赃枉法的术士,准确说是坑术士。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认为是坑术士,只是后世以讹传讹,添油加醋,才变成了现在的这样。所以,我们说,表面上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眼睛是会说谎的。秦始皇一直以来都背负着骂名,但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如果不用心去挖掘,那么真相什么时侯才能大白?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他一手创下的“贞观之治”,让人赞叹。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家该都记得魏征吧!魏征是唐太宗在位期间有名的谏臣。唐太宗对于魏征的多次劝谏,即使令自己十分生气,也接受了。然而就这样一个人,在魏征死后,不仅派人砸了魏征的墓碑,还剥夺了魏征及其后代的爵位。唐太宗爱好书法,尤其爱好王義之的《兰亭集序》,在他死后《兰序集序》则做为陪葬品,沉睡在了昭陵之中,致使我们现在看的《兰亭集序》都只是早期的临摹作品。天下第一行书之光辉何时可重现呢?历史书上描写的唐太宗就像是一个神,没有缺点,但究其根源,他还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他的玄武门事变,他的逼父退位,他的诛杀功臣,我们是否也要考虑一下呢?所以说,我们不要被史书所欺骗。要用心看历史,特别对名人功过不能一刀切。
我们能肯定地说秦始皇昏庸吗?我们能肯定地说唐太宗仁德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件经过历史的风雨,总是会产生扭曲,偏离本来面目。如果单单从表面上看,往往会被表面所欺骗,但要想了解历史真相,那么只有用心来看待。事之本源,唯心可见,不要让眼睛欺骗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