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乌衣巷的作文

【篇一:以踏实的姿态前行】

墨香、纸香,虽淡却沁人心脾。毫间渗出的墨化作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在纸上纵横穿插,时如长枪大戟,时如和风细雨,指引着我以踏实的姿态前行。

在书法班里,我几乎是年龄最大的。由于初三的学习繁忙,于是便有些急于求成。习楷书时,老师常夸我领悟能力强,写的很漂亮。我越发心浮气躁,洋洋自得起来了。

楷书练不多时,我急于学隶书。隶书的进步很快,转眼间,毛边纸上已布满了我秀美的字迹。老师欣然放手。让我字迹照着帖子练,不进行太多指导了。我每次悠然地练上几笔,就挪上了宣纸。

那天,我铺开大张雪白的宣纸,准备写刘禹锡的《乌衣巷》。白毫沾着杂色,“唰“地划过白纸,欣喜的等待着雁尾的出现。我愕然了,黑色在宣纸上慢慢扩张,成了一团。我的心收紧了一下,踌躇着下一笔怎样写。正犹豫之际,老师走来了。我赶紧问道:“老师,墨化了,今天不能写宣纸了。你有没有带多余的字样?”只见老师眉头紧蹙,缓缓道:“那么你就把字再练练,下次再带宣纸写吧。”我的心沉了下去,难道要我这节课一直写那些早已练熟的字?简直太无聊了,我心有不甘。

想办法解决了墨化问题,我又得意地提起笔来。然而,这一撇原本是略斜向上的,手一抖,斜斜指向了下面;一竖是垂直向下的,心一慌,偏离了中线……我越来越气恼,东描描,西画画,最终愤然撂笔。

一抬眼,望见旁边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正专注地书写。她写的也是《乌衣巷》。那笔触刚柔并济,速度时缓时急,字稳重端庄,肃穆大气,令人叫好。我不禁面泛潮红,自惭形秽,虽知晓王献之墨染池塘,达芬奇画蛋数年的故事,却还是走错了路。

我默默卷起宣纸,铺开毛边纸,安安静静地端坐,静听纸与笔尖摩擦的沙沙欢歌。每天如此,经过长时间的的练习,用笔越来越熟练,力道也越来越合适,字的结构,笔画的奇正揖让,全都烂熟于心。古人讲究气定神闲,磨穿铁砚。火候未到,自然漏洞百出,功夫到了,自然笔底生花。

还是白花花的四尺大宣,点燃一炷香,任香气袅袅。端坐案前,排除杂念,搦一杆长锋。笔在纸上舞动起来,如跳跃的溪水,一路欢歌,一路向前。隶书的森严淋漓尽现,古意韵味十足。静静撇下最后一笔,随着落款“甲午年陈江南书”的结束,一幅雅致的作品宣告完成。

艺术不需要喧嚣,学习不需要浮躁。从此我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均踏踏实实。以踏实的姿态前行,前途风光无限。

【篇二:南京之旅】

“锦瑟微澜棹影开,花灯明灭夜徘徊。一池春水胭脂色,流到前朝梦里来。”寒假期间,我来到了南京久负盛名的秦淮河,不是第一次来了,但每次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十里秦淮,六朝金粉”,沿着秦淮河一路游览,且行且停,扑面而来的是属于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沉淀数千年的悠然和稳重纷至沓来。如今的秦淮河早已不见了乌篷船的影子,大部分是黄顶红柱,雕梁画栋的游船,更加精致华美,却失了几分古朴和风骨。靡靡之音不再,却依旧繁华,灯影桨声,风采绝伦。透过这十里绵延,我似乎看见文人雅士曾会于此泼墨挥毫,谈诗论曲;各路商贾亦云集此处,醉生梦死,奢侈无度。

到了秦淮,很难不了解曾发生在这儿的风流往事,其中,“秦淮八艳”的故事脍炙人口。如今看着这儿的波纹起皱,悠扬绵长,也能想象到这些客居两岸,或美艳绝伦,风姿出众,或清新灵动,才艺过人的佳人名姬,与风流倜傥的公子王孙,谱写出一曲曲郎情妾意,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歌。坐在秦淮河边,遐想着那些故事,在璨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我恍然有一种前世今生的悲喜交加,感其所感,痛其所痛,回味无穷。

意犹未尽,我来到了夫子庙,正好就在秦淮河边,刚进门就是孔子像和两侧的状元榜,我买了个福签,写上自己的愿望并绑在上面,默默祈祷着。这儿浓浓的书卷气息,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子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勤恳与坚定。说到读书,就不得不提古代最重要的选官途径——科举。夫子庙的对面就是江南贡院,科举的考场,还能看到古代考生用的文房四宝,以及考试时的隔间。贡院坐落在秦淮河画舫码头的旁边,在坐着的同时,还能欣赏两岸美轮美奂的风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出贡院,不一会儿就到了乌衣巷,这儿曾是豪门宅邸,走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等人。如今已不复昔日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闻名而至的游客对王谢华堂踪迹的探寻。我站在门口,抬头看着石砖上绿色的字儿:乌衣巷,缓缓扫过周围的灰砖白墙,别致精巧的院落。透过庭内干枯的枝叶,想象着数千年前的郁郁葱葱,山清水秀。门庭若市的宅第,品茗吟诗的才子,书香世家的温和沉静的气质,都让我心生向往。

此次南京之行,让我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比起以前对旖旎风光的赞叹,更多了知识和阅历。能通过这些留存至今的景色联想更多有关当时的事件或情形,从而得到更深刻的体悟,将其运用到我今后的人生中,一定会越来越好。十里江南,是我的人间。

【篇三:英雄能本色,名士自风流作文】

曾经近乎迷惘地仰望过那一轮明月,想像着是否在很多很多年前,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也曾独自凭栏望婵娟,那向来淡定的眉宇间也会流露出一丝一毫的迷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依稀是那一轮明月,而时空流转,岁月变迁,一个个叱咤风云,引领时代的英雄在滚滚东逝的江水浪花中淹没,封尘在史官的波澜不惊的春秋判笔之下。

千年之后的我也仅仅只能透过那一卷卷暗旧地发黄蒙尘的古朴书籍、那一个个曾令得天下也为之变色的名讳中,寻得那一抹翩然出尘、和风朗月的身影。

岁月掩盖了过往,历史湮没了惊涛骇浪,可不论经过多少时代的转换,历史永远会铭记这样一位惊才艳艳的人。

他是从晋书中缓步走来的其颀硕人,曲水流觞的兰亭有他泼墨挥毫、锦绣文章,亦有他的肆意欢笑、畅饮杜康;隐世时他是东山的洛下书生咏,琴歌长啸写意人生,直引名士皆效尤;入仕时他是一朝名相,笑谈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樯橹灰飞烟灭。后世之人不论是不羁如李太白者,自傲如苏子瞻,清高如王安石,高志如稼轩者皆以他作为偶像。他领导的世家代代才人辈出,堪称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后人们都只能以仰望的姿势瞻仰他淡然笑容后的百世流芳。他引领的是整一个时代的潮流,他,便是那整一个混乱时代的朗朗清风——谢安。

说来也见笑,我曾经为了他,无比向往东山这一个地方。然而殊不知,东山再起的神话,并非因了东山的山清水秀,仅仅是因为太傅谢安这样一个人,自他隐居于此,东山便不再是东山而是谢安的舞台、谢安的背景,谢安这样一位盛年隐居又在位极人臣时激流勇退的名士选择的传奇地方。

也曾欲往金陵寻找乌衣巷的踪迹,然而最后停步秦淮河边,终是没有入内。乌衣巷的传奇,在王谢时,在唐诗中,却终究不在今朝。新建的石墙上不会有岁月斑驳的痕迹,不会有一朝名相谢安的味道,听筝堂不再会有向来自若的他哀曲感怀的一行清泪。门口也许有几个游客在不停张望,在徘徊,可当问起此处时,却都摇头表示不知何处,不知何人曾住。如今的'人们渐渐忘却了历史,忘却了经典,少有人再会注意到从细雨中归来的王谢堂前的一双燕子。传统渐渐被抛弃,人们纷纷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于是在外国文化充斥的当下,悲哀地发现,我们骨子里浸没的、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竟层层淡去褪去隐去。

上虞东山不再,建康乌衣巷消逝,虽然很多东西为历史长河所湮没,但是,穿越了一千六百年的文化、思想、精神却是永存的。正如他的从容而杜奸谋、宴衎而清群寇,他的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他“把浮名,换了低斟浅唱”的风骨,白衣卿相的孤傲洒脱运筹帏幄,他的处世他的为人,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们也不应、不能忘却东晋的时空中,有这样一个人,谈笑风雅、拂袖风流,举手投足间尽是风流,仅是风流。从《晋书谢安传》中给出的“君子哉,斯人也!”便也可见得一斑。千古以来,当真将风流二字演绎到极致的,便只有太傅谢安,一人而已。

真名士者自风流。

热门推荐
1夏洛的网读后感
2当苹果遇上梨
3我和爷爷摘苹果
4游北雁荡山
5人要知怕
6那双粗糙的手
7书籍伴我成长
8身边的美景
9珍惜
10婴儿妹妹
11游中侨名城
12钓鱼
13春节的声音
14感恩父爱
15勇敢
16走进秋天
17学习雷锋精神
18家庭趣事
19走读麦家旧居
20文明只差一步
21西安历史之旅
22我心中的故事作文
23我给自己点赞
24这个夏天,稍安勿躁
25其实我不想失败
26我最爱的水果作文
27童年的玩具
28未来的学校
29雕刻的时光
30神奇的力量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