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岛读后感】
“生活在阴沟里的人,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族关于一座只有麻风病人的岛——斯皮纳龙格的一段往事。追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1903年的希腊克利特海岸,那是个麻风病肆虐的年代,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会导致患者皮肤麻木,身上起不同大小的结节和斑点,面目狰狞。在那个麻风病无法医治的年代,麻风病人被视为丑恶,不洁净的人,他们的生命自患病的那一刻起便被判处无期徒刑,只能被迫远离家人去往斯皮纳龙格。
在如此无望而阴暗的背景下,故事的线索由布拉卡的一个家庭展开,丈夫吉奥吉斯是一个船夫,担任给斯皮纳龙格岛运送物资的活计,而他的妻子伊莲妮不幸染上麻风病,被送至岛上后和麻风病抗争多年后不幸去世,过了些年,小女儿玛丽娅也因麻风病被送到岛上,她失去一切后并没有放弃生活,最后接受治疗痊愈,与她的医生结婚。
小说并没有着力描写麻风病人的痛苦与绝望,他们被世界遗弃,却始终没有放弃挣扎与反抗。他们强迫自己淡忘过去的生活,在这座被判处终生监禁的岛上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他们未老先衰,皮肤一点一点溃烂,神经末梢渐渐失去知觉,身上的斑块逐渐扩大。绝望是这座岛屿的底蕴,可岛上的人们却比外面世界的人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岛的领导者带领大家,建设医院和学校,开设商店,放映电影,创造了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斯皮纳龙格不再是“绝望”的象征,它充满爱与希望。伊莲妮患病后仍然执着于让岛上的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玛丽娅为岛上每一个患者带去草药,拉帕斯基和克丽缇斯医生的献身和坚持,最终将重生带给岛上每一个人。斯皮纳龙格这个恐怖的地狱,拆散无数幸福的家庭,却见证了最崇高的美德。在美与丑的交织间,疾病与绝望的伴随下,唯有希望,像温情的万丈千阳,照亮绝境的路。
小说有许多对现实社会的隐喻,吉奥吉斯的大女儿安娜拥有颠倒众生的美貌,却在嫁入豪门后因为纵情放荡而最后被丈夫杀害,二战德军即将占领布拉卡时,安东尼斯为岛民而战,却在战争胜利后一贫如洗,被心爱的女人抛弃。作者不试图美化社会的阴暗面,它客观存在并肆意生长,但即使在那个“污秽荒凉”的不详之地,也有绚烂的鲜花向阳生长。不可预测的冲突和屡屡打碎的片段中,从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新生根发芽,悲伤是生命的基调,可那些闪光的瞬间让人间值得。
重要的不是爱,而是为爱活下去的勇气。刻骨铭心的伤痛,让爱不朽。
【篇二:魔法疫苗】
记得小时候,每次打疫苗,我都会痛的哇哇大哭。有一天,我陪妹妹去打疫苗,接种室里又是哭声、叫声的海洋,场面相当热闹!我突发奇想,假如我是魔法师,我一定要将疫苗变出新花样,让大家都乖乖地接受它。
首先我发明的魔法疫苗要保证打针不痛,针尖扎上宝宝光滑娇嫩的肌肤,胳膊只会感到冰冰凉凉的,像被棉花擦了一下,非常舒服,小朋友们丝毫感受不到任何疼痛,再也不会在接种室和爸爸妈妈躲猫猫,打架,大哭大闹了,大人们都会相当的省心。
疫苗是一种抗体,可以预防婴幼儿得乙脑、麻风、水痘等常见的流行性疾病,对我们的健康可有好处了。但因为每个小朋友自身身体素质不一样,以现今的疫苗水平,有极少数人接种了仍然会得传染病。所以我要发明药效一级棒的魔法疫苗,接种了以后,适用任何体质的小朋友,保证每个人的身体都能承受且没有并发症,甚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食欲,有助于小朋友长高。注射一次只要3元钱,真正做到物美价廉。
这样的魔法疫苗,你接受吗?
【篇三:《红高粱》读后感】
一个真作家闻名中外,一部好作品津津乐道,一个诺贝尔奖震惊于世,一部《红高粱》风靡全球,一个莫言彰显文学实力,一个葛浩文凸显英语水平,一个东北表露中国精神,一片高粱尽显高密风情,一个男土匪绘写英雄传奇,一个女巾帼尽显抗战神话。
莫言将《红高粱》推向了世界,《红高粱》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无限荣耀,这一伟大奖项,这一伟大成就,让莫言的实力得到了肯定,让中国的风情得到了传播,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认定,让中国的实力得以彰显。看了这部小说之后,乃至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九二的倩影就在我眼前重塑着,在脑海里徘徊着,在我梦里浮现着,在我心中扎根着,在我灵魂里激荡着。
九儿像钢铁一样坚硬,像流水一样澎湃,像烈酒一样香醇。面对命运的不公平,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她从来没有退缩过,没有服输过,没有认命过,没有倒下过。
九儿的父亲心术不正,行径荒唐,爱财如命,视女为土,他为了微薄的钱财,狠心拆散了九儿与俊杰,然后丧尽天良的把九儿嫁给了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人,把九儿托付给了一个即将暴病而死的人。面对父爱的荒唐行径,面对父亲的薄情寡义,面对父亲的棒打鸳鸯,面对父亲的以死相逼,九儿无可奈何的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放掉了自己的真爱,斩断了自己的情缘,隔断了自己的情缘,放弃了自己的真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可是即使这样,九儿还是那个九儿,她还是那样的刚烈,那样的坚毅,那样的勇敢,那样的率性,那样的善良,那样的真挚,那样的有主见,那样的无往不坚,那样的不认命,那样的有先见。
九儿是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敢争敢斗,敢说敢做的奇女子。对于自己要嫁给一个麻风病人这件事,她不甘过,她怨恨过,她憎恨过,她反抗过,她挣扎过,可是最终她还是输给了命运,败给了现实。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九儿是输了,可是她的志气没有输光,她的刚烈没有败光,所以她在出嫁时,随着带来一把剪刀,决定来个鱼死网破,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真心,保护自己的贞洁。
对于余占鳌这个土匪,这个真汉子,这个真英雄,九儿爱的干脆,跟的干脆,走得干脆,拒绝的干脆,保护的干脆,守护的也干脆。事实上,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在那个看重女子贞洁的年代,在那个缴费灭匪的年代,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是不和世俗的,是不被容忍的,是不被看好的,是不被祝福的。可是即便这样,那又如何呢?无论是余占鳌这个土匪式的英雄,还是九儿这个敢于打破世俗的奇女子,他们都无法逃脱爱情的枷锁,他们也都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所以,他们两人还是动心了,还是动情了,还是决定在一起了;所以,他们两人爱的轰轰烈烈,爱的天崩地裂,爱的人尽皆知,爱的生儿育女,爱的生死相随,
九儿是一个不怕牺牲,无惧牺牲的抗战英雄。当日本人毁了自己的家园时,伤了自己的亲人时,九儿开始爆发了,开始失控了。在最后的战斗中,九儿独身一人把日本人引到了高粱地里,在那里,即使她中弾了,她还是高声歌唱着每一片土地,即使她的身躯要倒下了,她还是坚持点燃了那一坛坛高粱酒,即使她就要闭眼了,她还是是要立志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保护同胞,为了保护爱人,为了守护孩子,九儿就这样毅然决然的牺牲了自己,试问,这样一个刚烈刚强的女子,怎么不叫人钦佩呢?
九儿是会酿酒的,她的高粱酒美味醇香,征服了人们的味蕾,也征服了人们的真心。可是你们知道吗,九儿本身就是一坛酒,一坛让你深深迷恋,深深回味的高粱酒。看着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我想那大概就是九儿幻化成的吧,即使她已经不在了,可她还是如同这十八里红一般,那样刚烈坚强,那样弥久醇香。
【篇四:以墙为话题】
生活中的墙壁,虽然能起到保护的作用,但人们心中的“墙壁”却阻碍了彼此的沟通和自身人格素养的提高。拆掉心中的墙壁,走向光明的人生道路。
古代,多少贤人志士都怀着一颗坦荡的心,他们能拆除心墙,让心中充满了阳光。赵国大将廉颇妒忌受赵王器重的蔺相如,并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他发生冲突。听到蔺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之后,廉颇羞愧难当,拆除了与蔺相如之间那堵隔阂的墙壁,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他们最终成为刎颈之交。心中隔阂的墙壁如果不能拆除,廉颇永远只能活在妒忌之墙里,又怎能化解他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又怎会了解到蔺相如的高尚人格?赵国又怎能保得江山的安宁?可见,拆除了心中隔阂的墙壁,廉颇走向坦荡光明的人生之路,“将相和”的美谈亦千古流传。
现在,擅于拆除心中隔阂之墙,你的世界将流光溢彩。史铁生拆除了心中对生死畏惧的墙壁,表达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终成一位著名的作家;孙红雷拆除了心中胆怯的墙壁,获得了导演的赏识,取得了成功的喜悦;“希望之翼”张平宜拆除了对麻风病人歧视的墙壁,在四川大营盘村建起了希望小学,使麻风病孩子们无助的眼神里重新充满对世界的希望。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拆除内心的墙壁,那些因名利筑起的墙壁,让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广东省中山市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李启红因犯泄露内幕信息罪和受贿罪,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正是因为她受名利薰染,长久地在内心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名利之墙,最终落到如此地步。如果当初她果断地拆除内心名利的墙壁,也许今日她仍将是人们心中的好市长。
当今社会,名利充斥,诱惑太多,囿于名利之墙的现象不在少数。“瘦肉精”、“有色馒头”、“毒胶囊”等现象此起彼伏,令人防不胜防,这些人一味地停留在名利之墙内,双眼被遮蔽,心灵被蒙蔽,无视别人的生命,最终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因此,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吧,他以一颗淡泊之心面对一切名利,淡定地做着自己的学问,是中国人心目中永远的“国学大师”。
心中的墙阻碍了我们放眼看世界,阻隔了人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拆除心中的墙壁,让和煦的阳光射进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墙,尽管坚硬难摧,但只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理念,不为名利所动,坚定地拆除心中的墙,那样人生的风景会更加美好!
【篇五:给生命一个理由】
读完了整本书,合上尾页,又忍不住打开,仿佛在解锁生命的密码。我们所幻想的生命是美的,可我从书中读出了丑。
蓝天白云,群鸟翱翔,珠光宝翠,灯火琉璃,亦或是小庭碧院,悠哉游哉,这才是一份完整的生命,总有美丽可以汲取得到。但作者毫不手软,用了最丑恶的词汇来描述每一个生命。像《马普希的房子》里像鬼一样皮包骨头的瑙瑞,《有麻风病的顾劳》中那一群缺眼少臂,残缺不全的麻风病人,和《一块牛排》里作者干脆用了破相,残忍,甚至像野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汤姆的长相。
若是不顾及背景或全篇,仅看这样一些人物的描写,我能想到的只有丑这一个字。杰克。伦敦没有考虑到任何因素,只是最夸大化地描写了生命的丑恶,这点本领让我瞠目结舌。
仿佛展现在我眼前的不是人,而是一群丧心病狂的魔鬼,他们嗥叫,挣扎,散落头发,渴望得到生命而用力呼号,壮阔,可怕,生命最放肆丑恶的一面终于爆发出来了。但细想想看,这又是最为矛盾的一点,明明自己的生命不完美了,那么丑陋难堪,可还是要用尽最后一点气力将不完美的生命夺过来,费尽心思去争抢一个会带给你痛苦的东西,这才是生命所给我们的历练,就是一种耐性的磨砺。
完美与不完美,永远都是一个极端的存在。在和平的生活中,我们眼中除了学习,生活以外,还有其他东西可以关注,言行举止,做人处事,都希望能漂漂亮亮,或许对我来说,最讨厌的事就是尴尬,一旦什么东西尴尬下来我就无比难受,或者说很希望自己做什么事都能行云流水,完美无缺。当瑙瑞剃下头发编麻绳,在尸首身上翻找东西时她不难堪吗?汤姆。金用老迈的身体对付一个青年被打晕时他不难堪吗?《热爱生命》他与一只恶臭的狼比谁先死时他不难堪吗?可这时候,他们眼中,心里只有生命二字最珍贵。无论自己有多不堪,自己的形象有多难以入目都已经不重要了。
正像《一块牛排》中所说,汤姆若将自己的经验与对方的气力相结合,那一定天下无敌。可惜年轻时经验不足,年老时气力不佳。每个时代都有盈亏,没有哪个人始终完美。
生命不是美的,它甚至肮脏,残缺,但我们依然热爱它。是什么让我们拼死挣扎?我想,是它能让我还有睁开眼睛的气力,是对未知的死亡产生的恐惧,和对待明天的一份期许。只要活着,一切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