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雨后的蜻蜓】
窗外的风儿弱了,雨线细了,无色亮了——雨,停了。
放学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空气像天使用洁白的翅膀扫过似的清新。凉风拂落枝叶上的水珠,滴洒在脸上一直凉透每一根紊乱的神经。抬眼望去,树叶极为干净,满是盛夏清意盎然的绿色,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整棵大树像披了盛装的舞者随风卖弄着那优美之姿。
忽然,我发现前面的地上好像有东西在动。走近一看,原来是只蜻蜓,只见它两片翅膀耷拉着,身子在微微的颤动着,像是在做死亡前的最后挣扎。我心里一颤:它受伤了!难道这个可怜的生命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吗?不,不可以,我要救活它。
我轻轻的用两只手指捏起它,放在左手心里,我觉得它似乎吓坏了,身子发凉,微微颤抖,瞬间,我的心里涌出一层莫名的感伤。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回家,并拿一条干净的棉毛巾,让它躺在上面,然后轻轻地为它擦去翅膀上的微尘。这时,我发现它很美丽:大大的眼睛,浅褐色的尾部,上面有一条条深咖啡色的纹路,搭配得十分协调;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对美丽的大翅膀,乍一看是透明的,仔细一看它微微透露着绿色,非常薄,翅膀上有像叶脉一样的纹饰,很美。
晚上,我把它放在一个小盒子中,它不再颤抖,静静地呆在那里,我的心里甜甜的……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它不在盒子里,焦急万分,找了好半天,最后发现它正呆在玉石笔筒上盯着我呢!那双眼睛有神多了,看来它已经完全康复了。我打开窗,说一声:“飞吧,但愿你不要再受伤!”不一会,只见它有力地扑几下翅膀——飞起来了!
其实,人类与动物像两个单翼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会一同飞向和谐,飞向幸福……
【篇二:咀嚼人井之情】
儿时家乡的那口古井伴我度过了五年美好温馨的时光,可现在却无奈的与之告别,人井之情,怎能相离相分呢?只有再次细细咀嚼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记忆中的那口古韵悠然的井闪烁着亮丽又深沉的秋波,荡漾出几分清意,石壁粗糙厚实,有着经久的年轮铸刻于上,愈发愈古色古香,散发出诱人的气息。
此时此刻,渐行渐远的我竟如此想抚摸它的每一寸肌肤,感受那去而不回的光阴,微微细风拂过,我的眼前又浮现起过往的温馨画面:“吱呀”下去,又“吱呀”上来,“吱呀”起满满一桶清冽与甘甜,爷爷奶奶甜蜜地笑起来,与他们的孙子共享这份温情脉脉。
是呀!我在故乡上幼儿园时,每天去时都要趴在井栏上,痴痴的凝望着幽幽的井中,好奇地盯着那井里似深似浅的眸子,若隐若现的微笑,才满心愉悦地去上学。放学后,我还是依恋在这井边,看书,写作业,与小伙伴们娱乐嬉戏。这口井,承载着我儿时的美好啊。
可是,当我重归故土时,一切都无影无踪了。
那口井仍在,只是被遗弃在丛生的杂草堆中,一旁随意地摆放着几个破桶,在微微的叹息,与青草为伴。绿苔摇碎岁月的沧桑,化作了虚无。曾经的热闹去哪里?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扒开杂草,移开井盖,生疏地吊起一桶水,捧在手心,喝一口,甘冽清新。望四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心头一震:这口风烛残年的老井,怎敌那经济快车的碾压呢?
由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发展迅猛,城乡规划人员紧锁眉头冷冰冰地说:“把井填平!”我双腿酥软,无力阻止,眼睁睁地看着运来的砖土将这“布满血丝”的“城市之眼”掩埋于地下,任百年沧桑孤独,无助。
人井之情似乎不复存在了。
在他们眼里,井是时代落后的象征;可殊不知,这口井不仅是养育之根,更是文化之根。
再次细细咀嚼人井之情,不仅仅是依恋,更是无尽地发展阻碍了文化根基传承的哀婉。
珍重,沉睡地下的高贵灵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