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年味】
年味儿是握在手里的冰糖葫芦。我总喜欢站在厨房门口,不说话,静静的看着正在炒糖的奶奶,厨房的案板上,几根竹签,一满碗的山楂,不过一小会儿,厨房里就糖香四溢。小小的山楂,用竹签串在一起。串山楂也是有讲究的,每根竹签上各串八个山楂,山楂的个头都一般大,奶奶说,这样寓意着来年发大财。串好的山楂在糖锅里打几个滚,黯然无色的山楂在糖的包裹下,闪闪发光。待糖在山楂上定格好,拿起,奶奶会说:“串一串,将一年的辛酸都串在一起,用甜包裹住!”
年味儿是捧在母亲手里白白胖胖全肉馅的水饺。白花花的面团在面盆里打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的溢出。母亲将面团用力的摔在桌子上,“咚咚咚”,发出沉重的响声。揉好的面团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母亲用灵巧的手,让单调的白面团开成了一朵朵花。花儿在火的沐浴下,发出淡淡的麦芽香。小小的瓶罐里,安置着已经腌好的肉末,天寒地冻,肉也是怕冷的。面皮紧紧的裹在肉身上,放入煮沸的水中,风一吹,整条街道上,都暖烘烘的。
年味儿是来自远方游子的一句问候。一句话,轻在口中,重在心里。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平安,虽然远在他乡,但至少,心在一起。
年味儿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团聚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谈家常,吃顿团圆饭。不需要准备过多繁琐的东西,人在,便是最好的。
年味儿更是贴对子,挂灯笼,看戏,踩高跷。是来自长辈们亲手给晚辈包的红包,是欢声笑语。没有绚烂的霓虹灯,古老的传说在娃娃们的口中游荡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味儿是一句句诗,是中国人的几千年的代代相承。年味儿在人山人海的拥挤中,在一声声叫卖中。
这就是年味儿。总在人们的期待中存在着,总在不经意间,年味儿,慢慢浓了……
【篇二:秋雨】
约摸还有二十天就立秋了。天边墨云告诉我,一场秋雨的幕帘已将拉开。
我抱膝坐在田埂上,悠悠望向密密斜斜的雨幕。一点,两点,眼前的土坷垃渐渐湿润,一股泥土腥气裹混着断草茎处的麦芽香掀起,沁入鼻尖,很快又被淅淅沥沥的雨滴拭去。晚稻发芽的金黄的芒尖,压下又抬起。细嫩幼叶难以承载水珠,只好趴在泥土上喘息。野花上的泥浆已褪去浮艳,留下绀紫的薄叶。高粱金红愈发璀璨,傲立雨丝。蚂蚁组成的乌黑细线翻过身旁的土包,向着更远处的土包延伸,没入高处。
我爬起身,拍拍身上化为泥浆的黑土,去往那被掩盖的村庄中。绵绵而又潇潇,似烟似雾,如幻如梦,雨幕为小道的尽头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兀的,一面酒旗飘摇在雨中,墨黑墨黑的镶边明朗起来。渐渐地,我走近了。雨滴滴答答打在古老的琉璃瓦上,很有节奏地敲打出平平仄仄的韵律。轻柔的雨丝顺着屋檐串串珠般洒落,淅淅沥沥地飘落在烟雾氤氲迷蒙的河里,放开一个个细小的水花。我默默彳亍着,酒楼里全然没有一人,这个村庄也全然没有一人。青瓦白墙上,竹竿上的衣服滴滴答答向下淌着雨滴。蓦然回首,远方掩映在雨幕中,四下无一人。
我踱进酒楼,斟一杯酒,望向烟雾迷蒙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