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城正街】
一直对湘潭人口里的“城里头”没有什么好印象。每天,我穿梭在这条老街上,脚下踏着的是青得发亮却坑坑洼洼的石板路,眼前看到的是高矮不一、鳞次栉比的各种老房,手摸到的墙壁也是水泥脱落、斑驳破旧的模样,就连偶尔从小巷里抬头望到的天空,也总觉得灰灰蒙蒙,不像“城外头”那么明亮。
然而,自从那天举行过主题班队会“我眼中的城正街”以后,我的思想完全改变了——原来,是我有眼不识泰山!这条老街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文庙”全国有名、“唐氏义门”恩周四县、“刘道一烈士”名垂千古、“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巍然耸立……
从那以后,每次走在这条老街上,我的心里总会漾起一股自豪与骄傲之情:文庙里祭祀孔子时盛大而恢弘的场面让我神往;刘道一烈士“即便我身死千次,也绝不招供一字”的英雄气概令人感动;抗日阵亡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让人敬佩;还有唐氏一族的捐谷义举给老街人民带来的无上荣光,三义井悠久而美妙的传说让人浮想联翩——
我骄傲,我住“城里头”!我自豪,我是老街人!
【篇二:话城正街】
我家住在湘潭市城正街——一条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街。我每天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在这条街上穿行,踏着这条铺满历经沧桑的青石板路,感受着历史古老的气息。
有一天,我看到有人在卖手绘的韶山地图。啊?我突发奇想,这条古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呀!我能不能也来画一张“城正街地图呢”?说干就干。我准备好一张比较厚的素描纸,又买来水彩笔和钢笔,开始画了起来。
城正街的路线我可是“胸有成竹”了。我把我们曙光学校作为起点,从学校出门往左的“唐氏义门”开始。这是一个弘扬真善美的纪念性建筑。明朝年间,湖南大旱,唐氏家族主动把自家的一万多担谷物捐献出来,赈济了潭、衡、攸、醴四县的灾民,受到人民的称赞。永乐皇帝亲写“唐氏义门”予以表彰。再往前走就是“三义井”。这是一个民间传说,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纪念景点。想到这些古人的善心善举,我的心里十分感动,下笔也异常清晰流畅。
出门往右,是“刘道一烈士祠”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画这两处时,不知为什么,我的心情特别沉重。上个世纪,千千万万个像刘道一烈士那样的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义无反顾。我一笔一笔、工工整整地画着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画面。
再往前,就是文庙了。顿时,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神圣的感觉,下笔特别细致——因为老师说过,文庙是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当地的政府和官员每年都会组织大型的祭祀活动,把我们国家崇尚儒家、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千万人膜拜孔子的场面,多么隆重,多么盛大!
就这样,我有时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地画出每个细节;有时又挥笔速写,快速地画出物体的轮廓样子。整整一个上午,我虽然没有休息一会,但却丝毫不觉得累。
哈哈,终于大功告成!最后,我用鲜艳的水彩笔工整地写下“城正街地图”五个大字,并签下我的大名:冯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