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政见的作文

【篇一:心灵的“碎片”】

曾几何时,移动便捷的互联网替代了老式的传呼机,无时不刻地将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哪怕是许久不见、相隔异地的朋友,也能随时问候一声:“吃饭了吗?”而迅速拉近距离。是的,我们的生活正不断碎片化,碎片化的生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便利,亦有心灵的距离。

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有一张虚假的面具,通过它,我们可以大胆说出平时里潜藏心底的真实想法,可以做平日里不敢做的事,而后渐渐迷失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随心所欲,实质上他却被碎片化的自己吞噬了,没有了日常的约束和规范,彻底被自己的欲望击败。

碎片化的生活带来的不仅只是释放内心的恶意,更有可能拉开人与人心灵的距离。

与碎片化的交往相比,曾经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和嵇康的友谊是如此的令人感叹,虽然他们因为政见不同而断绝了交往,但嵇康认为山涛是值得子孙信赖和依靠的人,他们的友谊如同拍击礁石的海浪一般,潮起潮落之间,政见和私交泾渭分明,与当今的碎片化交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碎片化的生活让我隔着屏幕,无法得知他人内心所想,也无法判定他对我的真实看法,为本是坚固的友谊埋下了名为猜疑的种子,寥寥数行的聊天记录,也不时因对方的突然离线而断开,这一切给了我极大的不安全感,正如同那些行走在钢丝之上的演员,不知何时便摇摇欲坠,这样一来二去,本是熟识的朋友,也变得形同陌路。

碎片化的现今,网络诈骗和电话骚扰层出不穷,人们不得不在交往的过程中带上面具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正是这份不稳定与不安全感如同碎片一般的虚无,心灵的距离在碎片化的网络里仿佛没有了衡量的标准。

所以,网络的碎片化带来了心灵的碎片化。培根曾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片荒野。愿网络的碎片化不会拉开人们心中的距离,愿我们在这繁华的世界中找到各自的知音。

【篇二:虚叹多艰命多舛】

自古政坛多星斗,受用与不受用,只看政见合与不合罢了。而众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发表感慨。表面看是时运不济,无明君赏识,实则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晋有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隐逸、谈泊、超然。而在我看来,隐逸不如说是“安逸”更贴切些。晋,天下纷争,皇权飘摇: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晋,万民于水火之中,哀鸿遍野;菊,隐逸于山水之间,自诩清高。这就决定了陶渊明一生仕途的潦倒,还有后来人不绝的惋惜与赞赏。

但处于乱世之中的晋,需要的也许不是一个超然脱俗的隐士,而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为君分忧,何谈君臣忠义?不能为民请命,何谈仁爱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为志士仁人?窃以为,陶渊明身为一名儒士,却辜负了儒家出仕济民的本愿。

陶渊明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错矣。作为父母官,应心怀仁爱,济泽百姓,敢于担当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许讥讽。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隐逸”,其实不过是“逃避”,逃避现实对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为有才能的人,当然能够脱俗离世,悠然自得,而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谁去拯救呢?

如若说陶渊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国三闾大夫,又为何要自断退路?三闾大夫,朝中高官,却因不满奸佞当道,因而奋力谏言,最终触怒了楚王。当朝高官、宗室近臣却因不满奸佞小人,而自断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暂避锋芒,何必不顾实力悬殊与之冲突,做无谓的牺牲?何况奸佞的背后还有楚王的纵许。终于,含泪孤投汨罗江,忠义之举虽可歌可泣,但除了惊起一滩污浊的江水,和后人徒劳的哀叹,又能如何?

西汉贾谊以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向世人尽诉心中苦楚,博得众生怜悯。但据正史记载,汉文帝并非昏庸无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开创,为汉武大帝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更使他占得史书一席之地。贾谊,洛阳一介书生,却想汉文帝在顷刻间全盘接受自己的政见,的确有些妄想,仔细分析,贾谊倒是显得求成操之过急,气量太小罢了。

从政应为民请命,心怀仁义以济万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样创造时势的话,那你就只有等待时机,等待一个最适合你政见的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

热门推荐
1日照游记作文
2我的奶奶
3假如我生活在土星
4读书,使我乐在其中
5从终点出发
6篮球班使我快乐
7我最想发明的一样东西
8读懂母亲
9有你的日子,春风十里
10“六一”文娱活动
11大宁灵石公园之旅
12《秋思》改写
13爱上阅读
14小动物
15我的家风
16第一次读科学书
17幸福在心底
18我家的传家宝
19如若安好勿忘心安
20书香伴我成长
21碎片
22吞噬生命的火灾
23乡村美景
24我不想当哥哥
25乐在其中
26大自然的声音
27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28亲情
29登花台
30我们的班级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