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带着目标上路】
一位少年期望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他认为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早日达到他的目标。但是大师告诉他,他的想法是错误的。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因为“当你一只眼睛只顾盯着目标时,那么就剩下一只眼睛寻找道路了”。
远大的目标的确是点燃我们心中激情,让我们执着坚强的火把。然而,如果我们是盲目的飞蛾,那扑火的结果只能是个悲剧。在向目标迈进的路上,我们要沉着冷静,看清方向,找准道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能得偿夙愿。怀揣着“成名要趁早”想法的少年,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
庄子在《逍遥游》里,讽刺了蜩与学鸠般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儒士。他们肤浅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后的自鸣得意,让他们成了可笑的“井底之蛙”。正是因为外在的功名利禄占据了全部的身心,在追逐它们的过程中,他们遑论其他?目标让他们迷失了道路,于是我们看到了无数“患得患失”的“财迷”“禄蠹”迷失在欲海中,失去了自我。
苏轼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走出家乡,然而少年得志的他很快在宦海风波中败下阵了,在被贬黄州后,在夜游赤壁时,他才感受到真正的解脱和快乐。他吟唱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那一刻,他变成了苏东坡,成为了中国文人思想上无法逾越的高峰。放下沉重的目标,方看清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一条即使艰难险阻也可以越走越快乐的道路。
很多人如少年般认为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就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殊不知,在这样的强力逼迫自我的情况下,人们能够收获多少的快乐幸福感?国人津津乐道的上演“头悬梁锥刺股”好戏的主角苏秦其实是个反复小人,他的所谓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择手段的权术上的。正因为那迫切的想要有钱、想要有权的目标让他变成了一个无所不为的小人。
其实,我们不仅要有奋斗的目标,而且还应拥有那奔赴目标的快乐的心境,还应拥有那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辛勤的耕耘不一定要有丰硕的回报,流下的汗水会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那么,“衣带渐宽终不悔”后,也许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听说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也许真正的幸福不在那我们要到达的地方,而在路途的点滴中。
【篇二:忠于自己】
席慕蓉说:“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们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终于都会汇成河流。”生命中会有滂沱大雨,会有飘浮不定,但只要忠实于自己,就不会迷失,就会收获云彩般的如诗生命。
“人在地球上的唯一使命是忠实于自己。”我常以茨维培耶娃的话自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付出了生命。吟着:“志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于沟”。在哀怨缠绕中渐行渐远,若隐若现,哭泣着离开废墟,哭泣着去了欢城。她没有薛宝钗的圆滑,没有成为贾宝玉口中: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的女子,依旧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女子。黛玉是幸福的,没落得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田地,至少她曾有过情郞“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来过,生命,已是足矣。
列夫拖尔斯泰一生忠实于自己,没有羡慕果实般尊贵,花般甜美的事业,而是像叶谦逊地垂着绿荫,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忠实于自己。即使是在死后,他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因为儿时的他听过一个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的所在,所以晚年表示将来要埋于儿时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是伟大的,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尽管墓冢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罢了,却是永远的庄严圣地。
纵观历史,有人忠实于自己,有人不忠实于自己。李时珍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十年如一日,行达一万多里,修订了《本草》;司马迁在经历了难堪的腐刑后,依然忠实于自己,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秦桧、汪精卫之流不忠实于自己,卖国投敌,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古往今来,一切英雄豪杰,人才巨匠,莫不是忠于自己才有所作为的。在历史风沙的剥蚀下,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嘲弄,恐怕只有那些忠实于自己的人罢了。
忠实于自己是智者的选择。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歌,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慷慨激仰;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河,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永不干涸;如果生命是一盏灯,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永不熄灭;如果生命是一首诗,那么智者的生命将流光溢彩。青年一代的我们,要做一个智者,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忠于自己。
我们时时活在期待中,我们应该为自己活着,忠实于自己,如果未来你湮灭在光怪陆离,烟火世俗中,那是因为你不够忠实于自己。
【篇三:菊之往事】
独自倚窗,喝着杯中的菊花茶,一丝清苦漫入嘴中,且又夹杂着一股甘甜。菊花开得灿烂,氤氲的雾气里,涌现许多菊之往事。
那是一位隐者,不为五斗米折腰,忍把浮名换菊香,于南山脚下,诗酒作伴,吟赏烟霞;那是一位才女,守着窗儿,看黄花堆积,觅往者,忆夫情,暗香浮动,帘卷西风,人比花瘦;那是一个海棠诗社,夜拟菊题。起首“忆菊”,末以“残菊”,收前题之感,凑成十二菊谱,供得那众位红巾翠袖挥洒才墨,书写一段菊之佳话。
古之文人骚客为菊而倾倒。林黛玉赞曰“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苏轼歌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秋”,元稹辩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高堂案头之上,一抹金蕊流霞,延年祝寿,映着粲粲秀资于九月里黄透东篱墙。
深山幽谷之中,寻得静谧一隅,挪动溪水,盛开一朵奇葩,植根幽谷,暗香如沁,脱尽铅华,芳华无限,风霜过,还嗅得暗香无数。
菊之韵,比不得高雅附庸的牡丹,比不得傲慢无物的腊梅,她自有她的美、她的媚。“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如此的气节,岂不正是人们对于英雄的评价?
未辜负那荏苒的秋光,姹紫嫣红地开遍。无颜他人旁观拍手笑疏狂,只为惜花之人酣唱。
面对傲然风霜,她横眉冷对;面对百花夺魁,她嗤然一笑。她只能伶俜于百花丛中。禄蠹自是不懂她,唯有稔知她的侠客,方能于盛世红花中识得她那绰约之姿。
陌上花开。借一叶扁舟给我,请渡我去彼岸。那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那儿有岁月熔炼的安宁。漫野清菊摇曳着风姿,日日随着流水,行到水穷处,然后坐看云起时。
菊花香,香满山坡,香满心。她所寄托的情愫早已穿越世俗烙在人们心底。无关风月,仅仅是岁月的见证,令人于山长水阔之后酿成酩酊。
如此韵味雅菊,流传着一段段风流往事,多想于庭院深深处,夕餐秋菊之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