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敖的作文

【篇一:个性无价】

美国心理学家埃·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有充分利用自己潜能成长和发展的固有倾向。这就是所谓的个性。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重视人的潜能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一次变革。并借此推出著作——《健全人格及其塑造》。而“塑造”一词在字典中的含义: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

既然是“塑造”个性,那么人最初“发展的固有倾向”必然会被改造,甚至是同化。即使依据书中所论述的模式进行人格上的培养,“健全”后的也必将是毫无棱角的“玩物”,又有何个性可言?

要我说,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理应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理当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最珍贵也最无价的部分。

假如让周邦彦执铜琵琶、铁鋽板,唱“大江东去”,让李白执红牙板歌“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你作何感想?恐怕他们镌刻青史的个性形象会被彻底颠覆,进行思想上的“重组”。“或和之,或不和”,都必将使中华文化宝库失色不少。

自诩为“中国白话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在其文章《看谁文章写得好》中高调自擂:“……奇迹来自李敖这边。白话文在李敖手里,已经出神入化。在中国传说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必有不世出的人出世,因此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深信,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不朽。我纵笔所至不检束,把白话文写得气象万千,光芒万丈,这种中国功夫,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好一段“不惭”之“大言”!看过其文章的人都知道,李敖很为自己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刻薄的嘴”而自傲。他的胸藏锦绣,他的铮铮傲骨,他的嬉笑怒骂,无不揭示他的“狂人”形象。是真我的个性,铸就了他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地位。

再看看那些试图改造别人个性、重塑别人人格的人,岂不多管闲事?要知道,每个人的个性化都是其存在方式。只有个性的绮丽魅力,才能构成世界的多彩。

北宋徽宗赵佶在位25年,政治上饱受诟病。但宋徽宗如果不是赵佶,就算他再有才华,再想尽方法营造艺术氛围,宋王朝历史上也不会取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后世更不可能流传其侧锋如兰竹、飘逸劲挺的“瘦金体”,不可能继承其精微灵动、气韵潇洒的花鸟画。他生性柔媚轻浮,不是帝王之材,却因此成就北宋艺术领域的鼎盛,展示出无价个性!

当然,在信息技术飞速民展的当代,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并不韵味着要标新立异。

请看当前网络上流传一组“霸王”标题:《火锅之战独缺太空易舞步,场均1。8次封盖你快回来!》《因为“男人偷吃有理”,所以“红杏出墙”无罪》《一块叫作教育的遮羞布》。

“个性化”的创新固然值得提倡,一个好的标题诚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单纯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夸大其词,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灵魂的写真,不免如“镜中花,水中月”,作无病呻吟之痛。

个性贵在自然,要溯“本”,要求“真”,不要“做”。只有真我个性,才属无价;也只有无价个性,才能创造出无价的珍宝。

【篇二:常知莫如真知】

“不必担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会让你有麻烦的是那些你曾经相信,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事情。”

诚如爱德华·德·波诺所言,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知道”只是一种常识,从未经历,从未体验,并非真知,常知而不真知,也许会在人生之路上埋下隐患。常知莫如真知,唯实践出真知。

“从书本上读到沙滩的沙是柔软的,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我还想用我赤着的脚去感受。所有未亲自体验的知识都是无用的。”纪德曾在《人间食粮》中写下这样的慨叹。纪德想要“烧毁所有知识的书本”,从经历中感悟,在实践中“真知”。烧毁书本的观点固然偏执,但也传达出了他对亲自体验的强烈呼唤。他也曾遨游书海,却未曾等到他的信仰之船,最终在历尽非洲的山水后明白,我们需要乘坐真正的船,去乘风破浪,去亲自经历感知。恰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在经历中方得“真知”。

论骂人,我最服李敖。即使见惯了文人的唇枪舌战,也不得不为李敖骂人的境界而震撼。李敖曾因骂蒋介石而入狱。在狱中,他要求读《蒋介石全集》。几十本几乎毫无文学价值的书,他竟通读研究。出狱后,他继续骂蒋介石。因通读其作品,深入了解其经历,骂得更加有理有据,难以反驳。文人坚守良知,批评时代中错误的人和事,此为常事,但大多以点概全,甚至有失真实。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李敖一样,深入了解呢?

古人也有真知,常知之辩。如宋代儒学大师程颢所说的田夫,亲历之乃真知。反观当下,我们在纷繁世间的行走中迷失了自我,学会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愿埋下头,亲历之,真知之。我们在对考试的应付中,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在名与利的纠葛中,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行而知之。我们不能否认阅读书本与向别人学习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亲自经历和实践才是“真知”的最重要途径。

常知不如真知。愿我们常抱求真务实之精神,在纷繁世间不忘追求追本溯源,去伪存真。

【篇三:让宽容平衡内心】

世间的善与恶,是与非,黑与白,皆需内心做出平衡、判断。内心若被外物所纷扰,则其万难保持对事物的平衡态度。那么,如何平衡自己的内心呢?宽容,不失为一剂良药。

内心看待外物,若是失掉宽容,囿与情感、理性等,难免失去分寸,或偏激之极,做出悔恨,难以弥补之事;或畏蒽不前,犹豫不决,难以有所作为。一种平衡的心境实难达到。恰如总是抱怨邻居衣服脏乱不堪的太太,正是因其难以宽容他人,心胸狭隘之极,心中的天平已向着偏激的一方倾斜,终究害人害己。

古今往来,因宽容他人而获得赞誉的历代帝王不胜枚举。“发于畎亩”的舜因宽容得民心,得天下。对于亲人的背叛,知晓一切的他并没有同亲人反目成仇,而是选择了宽容,亦使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宁静。同为帝王的唐太宗,面对房玄龄,杜如晦的贪污,并没有处死他们,而是宽容两人,最终成就了“房谋杜断”的美话。这难道不能算是一种平衡的心境,至圣的心态吗?

二者的事例,不外是向我们说明了宽容对内心,对外界是非纷扰的用处。同为帝王,他们明事理,知法度,却毫不犹豫的用定夺天下的“手”宽容了他们。权衡利弊,宽容对方,成就了盛世辉煌。

反观现代,身处红灯酒绿的“太平盛世”,普通人受到的诱惑更多,打击、挫折也更多。如何平衡内心,亦是时下需解决的问题,宽容则是平衡其内心的不二法门。

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面对李敖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余光中所需做的,只是拿起笔杆,将自己对李敖的不满表达出来,这样既能恢复名誉,又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稿费,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他却选择了包容对方,包容以自己为敌的人,放弃了金钱,却用宽容换来了内心的平静。试想,若余光中并未包容对方,而是迎头反击,那么,他最终会陷入和李敖的无休止的争吵之中,永远难以得到内心的平静。

正如《圣经》中所说:“爱你的仇人,善待以你为敌的人,为诅咒你的人祝福,为欺凌你的人祈祷。”身处快节奏的社会“漩涡”之中,只有平衡内心,将宽容融于行动,思想之中,我们才能稳于“漩涡”之中,不动如山。

“山不拒细壤,海不择溪流。”宽容,使山更高,海更广;宽容,同样可以使我们平衡内心,在善与恶中权衡、是与非中清醒、黑与白中淡然处之。

【篇四:读《我所理解的生活》有感】

近期逛了逛书店,赫然看见摆在最前面书柜上的韩寒的最新作品——《我所理解的生活》。书如其名,雪白的封面是我看过最简洁的版式,烫银的标题字体泛着寒光,仿佛宣示着主人的傲气与自由。听说这是作者第一次深入剖析自我,对于颇爱韩寒文笔的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本……

读了大致内容,我又翻回第一页——序言。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老实说,我对韩寒的文章理解程度并不算高,一开始充其量只知道他的文,政府官员听了会暴怒,老百姓听了拍手称快,一些在商业上驰骋的富豪听了也不禁暗掐大腿连连叫好。他的一字一句中信息量与内含量过大,令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将进入的社会透析与见证。

在对他逐步的深入了解之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韩寒说话,胆子很大。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关注的三篇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虽然在用词上似乎有所考究,但只要他想要且想说的,就没有不敢说的。不怕打压,不怕拍砖。他是一个活得很真实的男人,永远在不动声色地和生活抗争。他是说话,且不腰疼。

就说说前些时间他和方舟子网上对骂互相讽刺,还有对李敖父子“恶意”批判。我且不说谁对说错,方舟子用他微博里的一句“这个研究有意思。如果能设一些对照,例如韩寒和其他人(比如我)的博文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其实这句话本身有问题,这“其他人”后面有了括弧写着比如我,让围观者觉得这个评论中的“其他人”有方舟子。说白了,这句话中逻辑有明显的障眼法,方舟子很狡猾,以这种方式告诉韩寒:咱们看看是你玩我还是我玩你?对于李敖事件,网上评论总结出一句话:知识重要,思想也重要,做人更重要!所以,李敖先生,还是先教会你儿子怎么做人吧。

韩寒,是个王权独立于现体制的人,一个市场里游泳的健将,但又不像市场的经营者,对管理者躬腰。他无需理睬任何人,无论这个人是官员还是资本家。他就像“化外之地”的山寨之主,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高高竖起,却也找不到这个山寨的违法痕迹。若要收束,各方人士想尽办法,却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什么都不要,也不怕威胁,他真的算淡泊名利,一般知识界人士所难以抗拒的金钱、名誉、官职甚至“大师”头衔,他一概视如敝屐。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里,韩寒总结:“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是,生活就应该是留在历史的痕迹越多,人亦是越垂青于史。你的生活自己知道,无须问别人,也无须问自己。个人现在对韩寒的感觉:善于思考,怀疑,热衷袒露自我的人。针对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透析得更直白,更深刻。中国理应有千千万万个韩寒,但是我们却只有一个。这个国家缺乏创造力,甚至缺乏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是个被官气弥漫的巨大海啸吞噬了的社会。我欢迎这种人,更期待有更多韩寒站起,否则时间和欲望的大潮会淹没这朵小小的浪花。

热门推荐
1感恩母亲的爱
2识时务最为珍贵
3闸坡大角湾一日游
4那一抹橙色的光彩
5我的烦恼
6哦原来如此
7香蕉皮的启示
8溜狗趣事
9我的同学
10恋雪
11《穷人》续写
12有着一颗心
13游刘公岛
14个子矮的烦恼
15像风一样
16日子里的诗意
1720年后的我
18从这里开始
19春语
20心灵之灯
21我的初中生活
22“共享”的背后
23我爱你爸爸
24风景
25有书相伴
26内心的呼唤
27善良的同学
28中国风的境界
29不倒翁
30我的快乐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