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放下身段为民服务】
城管队员李文超为避免引起市民误会,脱去制服,身着便装,蹲在骗子身边,以举牌的方式揭穿其乞讨骗局,避免市民上当受骗。此举固然有执法不规范之嫌,但它体现了城管队员放下身段,为民服务的低姿态,理应获赞。
执法制服是执法者身份的象征,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李文超本可以身着制服,以国家执法人员的身份名正言顺地驱逐骗子,可他却选择脱去制服,蹲下身体,放低姿态,以温和的方式举牌提醒。于民众,这是一次温馨的提示、平等的对话;于骗子,这亦未尝不是一次良心的警醒、改过的机会。
可是,与李文超相反,还有一些人穿上执法的制服,不是穿上执法者为民服务的责任与义务,而是穿上了权力者凌驾于人民之上的高贵与傲慢。于是,在人民眼中,他们趾高气昂、作威作福;在人民心中,他们专制强暴、面目可憎。
其实,人民群众痛恨的不是制服,而是制服背后所代表的强权与特权。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史,就是一段等级分明的百姓血泪史。官员贵族享有特权,肆意妄为、鱼肉百姓;底层人民饱受苦难、冤不得申。现代社会,早已消灭了等级制度和剥削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名正言顺写入了宪法。公职人员不但不能利用强权、享用特权,更应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为百姓造福。
正是因为并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所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去包子铺就餐,没有享受任何特权,而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排队取餐;正是因为把自己放在了普通人的位置上,所以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放弃交通管制特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各地政务中心推出的调整工作时间、简化办事程序等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则更是体现了公职人员当好人民公仆、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意识。
老子有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水之善下的特性,让大海广纳百川,成为百谷之王,永不枯涸。中国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也因其强大的群众基础而发展壮大,而建国强邦。若个个公职人员都能像城管队员李文超一样,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又何愁会被民众误会,又何愁办事掣肘、举步维艰呢?
敬民者兴,骄民者亡,警世长钟,耳畔犹响: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篇二:关于泪】
“泪”是什么?书上说是泪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但我觉得,泪是情感的精魂,发展的足迹。
我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思悟那云卷云舒;我低头俯视娇美的花儿,叹惋那花开花落。阵阵凉风拂面,自由飘飞的黑发丝间,随风而至的缕缕微光中,“泪”的记忆像波心的涟漪一圈圈的荡漾开来。回瞥历史的画卷,回踏民族的印迹,“泪”的影子好长好长,“泪”的足迹好深好深……
泪——爱情面前的无奈。十七岁的西施跪在范蠡的脚下,泣不成声,请求一同远走。看着西施那双泪水盈盈的眼睛,他哭了。虽然希望守护自己的幸福,可是一想到国仇,他清楚的认识到不能。无奈,范蠡忍痛放下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含泪将西施送至吴国。
他悲叹,他遗憾,他无奈。儿女情长,国家盛衰,剪不断,理还乱,只能无奈的在心里流一辈子的泪……
泪——和亲公主的思乡。那个笑靥如画,眸瞳流转,长发飞泻的文成,深明大义的嫁到拉萨,要在那雪域高原上完成人生的涅槃。在空旷的草原上,她独自漫步于点点积雪之上,飒飒寒风吹来,丝丝寒意漫延于心中,拿出宝镜东照长安,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泪,悄然而下,留下点点痕迹。
她想家,她哀怨,她绝望。历史的宿命,民族的和平,沉重的压在了她那柔弱的肩上,只能伴着思乡的泪,守着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凄凄冷冷的天,清清浅浅的梦……
泪——磨难面前的坚强。在阴暗的天牢里,司马迁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说出“我选择腐刑”时,手指剧烈的颤抖,两滴坚强的清泪无声的滑落脸庞。
他痛苦,他忍耐,他坚强。他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的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为了生命的追求,司马迁选择肉体的残疾,吞下那滴坚强的泪……
泪——地震中的悲痛。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雪灾刚过,震灾又来。那个消瘦的身影和坚定的声音再一次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当一座座建筑瞬间被夷为平地时,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无情的夺走时,面对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幕时,总理禁不住潸然泪下。
他心痛,他惋惜,他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场特大地震面前,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头,把人民的利益看的比天还高,把整个心都扑到了人民身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诠释,就是他那沙哑哽咽而又充满深情的喊话,那一步一步丈量灾区大地的足迹,那心系受灾百姓的热泪……
泪——奥运场上的喜悦。北京奥运会上,男子团体体操夺冠后,他们相拥而泣。在国歌嘹亮响起的那一刻,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在面对电视镜头的那一刻,他们流下了喜悦的泪。
他们激动,他们兴奋,他们幸福。十年如一日的训练是艰苦的。为了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他们遇到过无数次的考验,闯过无数次的难关,流过无数次的血与汗。在那一刻,他们终于收获到了那来之不易的奥运金牌。他们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面对那枚肯定他们奋斗历程的金牌,他们流下了喜悦的泪……
五千年来,中国人经历了多少大喜大悲。在这片神圣的中华大地上,那一次又一次的情感的狂澜化作无奈的泪、思乡的泪、坚强的泪、悲痛的泪、喜悦的泪……
在历史的曲径中,“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情感的精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的足迹!
【篇三:修渠精神永流传】
在二零一八年四月十日凌晨零点四十八分,杨贵老人在北京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说起杨贵老人,人们都是这样评价道:“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可见杨贵老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
那么,杨贵和林州红旗渠又有什么关系?为何人们都如此爱戴他?让我满怀感动给您细细说来。
一九五三年夏,林县县委书记因病住院,杨贵受各领导的重托,带上一支工作组前往林县,当时的林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那里资源稀少,水贵如油,村民要走几十里山路才会挑一担水,庄稼因缺水干旱更是颗粒无收。乞讨为生,拖儿带女,像病痛折磨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深深触动了杨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林县的变化翻天覆地,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年仅二十六岁的他开始为林县人民开凿“希望之渠,生命之渠”。
经历过伤亡,被迫停工、大旱等一切困难,十个春秋后,人工天河——红旗渠诞生了!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这条全长七十点六公里的红旗渠,成为了林州人的自豪,更是中国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杨贵老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精神,会一直流传下去。
吃水不忘修渠人,我作为一个地道的林州人,更是要学习杨贵老人的可贵精神,低下头看看杯子里的水,我看到了杨贵和林县人民的汗水与血水,滴滴之水来之不易,珍惜!
杨贵爷爷,一路走好!您的修渠精神将永远流传于世,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