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个性与角色】
在这个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应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然而,角色与个性之间常常被人认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角色与个性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个性指的是在思想、性格、品质、态度等方面的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而所谓角色——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被设定着不同的角色。个性要适应角色的需要,角色需要个性来彰显其价值。
王小波笔下的那只“猪”,尚且敢于公然对抗人类的“规则”,特立独行,独来独往,拥有自己的个性,更何况是我们人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虽遭官场与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能“不以物伤性”,保持心中的坦然,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留下了《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千古名篇。居里夫人,剪去了漂亮的长发,任放射性物质侵蚀着自己的双手,最终两度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无论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还是沉迷科研的居里夫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又拥有不同的个性,书写了自己漂亮的人生。
当代社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崇尚享乐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黑暗面前,这些人宁愿为了钱去同流合污,将正义、道德弃之脑后,却将之归结为社会对其角色的设定;有的人盲目追求个性,特立独行:杀马特造型、地铁上爆粗、故宫人体写真……非但没有成就个性,反而沦为一个个笑话。
如何正确把握个性与角色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说中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看到自己的所长,明白自己的独特,才能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坚持自我,不忘初心,在个性与角色的和谐与不和谐之中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篇二:自己行动才是幸福】
虚荣者说:“别人的行为便是我的幸福。”享乐者说“我自己的感觉便是福。”可智者说:“我的行为才是我的幸福。”
事实正如智者所说,自己的行为便是自己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幸福感。
然而反观当下,世间的繁华诱惑,使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有人爱好虚名,徒有其表。自己不愿付出努力,期待别人的成果,只寄托于占据他人的劳动成果,竟认为这是一种幸福。他们最终会如同佛塔顶上的老鼠,被虚假的幸福遮住双眼,最终会现实狠狠地抽上耳光。当他们不再享有光环,只能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真正失去了幸福。
有人爱好享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只活在自己给自己假想的虚幻世界中。每天灯红酒绿,烂醉不堪,从未对自己的生活付出过任何行动。当他们无知地糜烂在幻想中,怎能称之为幸福呢?
在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名利和享乐已经成为人们的最佳选项和终极目标。这便是现在所称低俗的幸福观,这些人并不会真正的觉得幸福。我们要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
首先,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名利与享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只愿自身回到田园,用双手创造幸福。林清玄虽极具盛名,但仍能放弃享乐,入山修行,向大师求教,找寻内心真正的幸福。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然而适当享乐是可以的,人生在世,苦痛多于欢乐,及时行乐是必须的,但不能过分享乐,完全沉浸在虚假的世界中。要抛开自我就是一切的私欲,努力与社会进行沟通,对他人倾情地付出,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
之后,便如智者所说,要认定“行动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靠想象就能找到的,需要你对他人真切的关爱,对自己的目标付出踏实的行动。像一位公司董事长的儿子,明明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别人眼中期待已久的“幸福”。他却并没有接受,从公司的最底层的职工做起,用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获得了心安理得,最为真实的幸福。
像感动中国的陈家顺,在担任副局长后,并没有像许多人一样,滥用自己的权利,过着享乐的日子。他乔装打扮,为乡亲卧底,为百姓打工。百姓们获得了真实的幸福,而陈家顺的内心,不也收获了沉甸甸的关爱与幸福吗?
所以真正的幸福,在于自己勤劳的奋斗,在于对他人真心的付出。幸福这朵花正含苞欲放,让我们用正确的行为去孕育它,让它香远益清,幸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