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利用碎片】
碎片化生活突然到来。似乎昨天还是捧着书,文绉绉地读着孔子与鲁迅的名言著作,今天却瘫在沙发上看手机,眼珠反射出手机屏幕的亮光。都说信息时代发展极快,信息碎片化弊大于利,而我却觉得,只要有心就能利大于弊。
利用碎片时间与信息来学习。网上交流越来越发达时,不仅仅是娱乐方面,现在也涌现出了不少知识内容,比如微课堂,学科知识墙等。只要打开手机浏览五分钟,也许就能了解更多知识点。
利用碎片时间与信息来了解世界时政。网络是世界性的,现在的人们可以轻松知道国内外的大事小事。早晨点开新闻软件,扫过标题就能更加了解当今世界。
利用碎片时间与信息来合成更完整系统的内容。不论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生活总是繁忙的。有了碎片化信息,人们可以分多次浏览,再结合,效果可能弱于读一本书,但节省了不少时间。
以上是碎片化生活之利,确实,碎片化的弊十分明显,但只要用心去克服,也会微乎其微。
克服自己对于上网的瘾。一开始就不接触网络是不可能的。不过现在对此的应对方法也不少。用自制力克服,找他人监督,或下截某监控打开网页次数的软件等。只要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网络不应该仅仅被用来“哈哈哈”或是“他好帅”这样的内容。他应该像它的初衷那样,传播更多信息与知识,让更多人生活更便利。
利用碎片化生活,而不是被其利用。
【篇二:碎片化的时代】
繁华的都市夜晚,黄浦江边的夜景灯火阑珊,你是否知晓其实我们的生活早已被碎片化布满。那些夜景的美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电脑科技的高速发展操控着灯的绚烂……
的确,随着20世纪末的电脑发明,到21世纪的电脑盛行,电脑显然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了。在众多一般家庭里,家家有WiFi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购物,读书,看新闻,甚至学习。在众口难调的当下,碎片化有了很大的可取之处。
欧阳修曾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利用碎片化时间写出了值得反复诵读的文章与诗作。
再以看新闻为例,过去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电视,只能依靠纸媒即是报纸阅读来了解周遭近况。直至今日,生活的碎片化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当下的政治实事,更有网络新闻为读者建立论坛,提供他们热切讨论的空间。相信现在的下至幼儿,上至七旬老人都会使用手机看新闻,比起纸媒更加方便快捷。
可碎片化真的各项兼优吗?我想这不尽然且不实事求是。碎片化的新闻比比皆是,他们铺天盖地而来,试问你所见的新闻是否已被添加了赘述,成为肤浅的代表,你自己都不明了。新闻客户端会为你提供热搜热点,但这时候便显得像是一个菜市场,没有态度、没有风格,阅读体验很差,呈现了碎片化的特点。
反观纸媒,时常可以看见具有深度的报道,最后还会注上编辑姓名,以供提出异议。报纸是解释性报道的代表,通常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许多爱读报的老人都喜欢剪下有用的一块,粘贴收录,类似于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材料那般,因此它是能与信息并存的一大文体。
字典中,碎片化的含义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即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
在我看来,尽管当今的信息碎片化弊大于利,可这也正是社会进步的过度趋势。只有通过大众不断改善,不断修正,不断避免,才能使得网络上不再有不负责任的言论出现,进而令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与纸媒并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