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
当热爱流浪的三毛决定到撒哈拉沙漠生活时,支持她这个疯狂决定的人,除了她的父亲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荷西。他甚至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便提前在那面的磷矿公司找到了工作,租好了房子,并且打点好一切,等待着她。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朴实,灵动。不做太多粉饰,没有生硬的哲理,只是自然地向人展现沙漠生活的原貌和趣味。读《撒哈拉的故事》,就好像听朋友讲他动人的生活经历,仿佛身临其境。
其实上世纪70年代的西属撒哈拉,并不是像照片上看上去那么美。那里黄沙滚滚,物资奇缺,落后肮脏,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即便如此,三毛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下来,经营着他们的小家。一是源于三毛对沙漠的执着和热爱,二是她被这里的风情以及当地人乐观开朗的个性所感染,吸引。
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的感受,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辛,总会有人甘之如饴,这对于三毛接下来的生活给予了莫大的鼓励。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自由不羁,热爱生活,不为艰辛所困的三毛,以及她笔下流淌出的绮丽的风土人情,满满的异域情调。当一个人真的热爱生活时,再贫穷,再乏味的生活也会过的有声有色,富有诗意。三毛便是如此,她有一颗向善向美,玲珑剔透的心,在这凡尘俗世中自由进出。当她诗意的种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里,就能让时光开出明艳的花儿。
三毛将撒哈拉视为“前世的乡愁”,“梦中的情人”,她觉得自己前世或许是荒漠中的一粒沙,或许是沙漠泉水里的一滴水,抑或是高空中的一只飞鸟,撒哈拉是她的梦,她的情感寄托,是她魂牵梦萦的思念与牵挂,是她心之所系,命之所在。
她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于是,她停下了流浪的脚步,把心留在了撒哈拉。
【篇二:暑假作文】
也许这个时候,我只能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我的暑假后的感受!回想起来,这个暑假真的是五味杂陈啊!它教会了我很多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克服心理紧张。所以,这个暑假一点也不平凡,一点也不空虚,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刻意义。
第一,回家看亲戚。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终于盼到了假期。回到老家,看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看到他们都身体健康(尤其是奶奶爷爷奶奶),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让我安心了不少。他们都很爱我,很爱我。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他们,不是让他们失望,而是让他们以我为荣。
第二,一个人坐车回家。
在老家玩得开心了,该回家了,心里却多多少少有些难过,却没想到,还以为妈妈会来接我。后来因为她的工作,我终于决定让我一个人坐车回家,这是没有办法的。从小到大,无论我去哪里,父母都在我身边,但现在,我只需要开车去。上车前,脚在抖,心在怦怦跳,紧张得要死。上车后,我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其实自我鼓励是有用的,立刻消除了我的紧张。不知不觉车停了,我去了磷矿。下车后,我感到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这次独立骑回家,我知道如何克服心理紧张,就是一定要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三,利用假期学画画。
因为爷爷的影响,我爱上了画国画。考前我学了一个月国画,然后因为回老家,耽误了课,只好用假期补上耽误的课。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努力练习画鸡,然后搭配风景——丝瓜,作为初三的题目。因为鸡以前练过,老师让我直接组装图。虽然在试卷上练了几次,但是手都在抖,不敢写。我记住了老师的话,画要稳,写要工整,水要控制。我按照老师的方法练了几次,也敢写,但是画不好,要么是画的位置不对,要么是形状没掌握好。我很匆忙,所以我把画撕成了碎片。“你放心,一定要冷静,不要浮躁。”我在耳边听到了老师的话。我深吸一口气,又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