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这幅画面,让我流连】
蒸腾的热气,也许是夜宵的样貌;桌前的台灯,是夜猫子最长久的陪伴……到初三,我才明白——夜晚,才是亲情最浓郁的时刻。
初三的我们被繁重的学业和升学压力所累。每天披星戴月:早晨太阳还不曾露脸,我们便背上书包踏上了求学之路;晚自习下课,已经是晚上10时,抬头望望天空,月亮爬上了树梢,放出皎洁的光芒,给大地镀上一层银色。夜,显得幽静。
不一会儿,楼前的空地上就沸腾起来了:甬路上,大门口,人行道上,处处都挤满了匆匆回家的学生,着急等候孩子们的父母,还有瞅准机会开张的街边小贩们;处处都充满了吆喝声,喧闹声,呼喊声,汽鸣声和脚步声,这样的声音,在我看来虽与这黑夜月光下本应的寂静不搭,但却充满了节奏感,使我的脚步更加欢快,急促了。我爱这喧闹的夜——没有黑暗,处处透出生机与活力!
回到家后,蒸汽和炉火让我感到了家的温暖,伴随着亲切的问候,迎面而来的不只是父母,更有那喷香的饭味。
屋子里的蒸汽很多,看到那小馒头,我迫不及待地爬起,裹着热气,咬上一口,那感觉顿时充斥了我的身体,真香!这种在晚上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笔,伴随着那台灯微弱的灯光,啊,这种感觉哪是我们这初三党人以外的人所能体会到啊!
我再次拉开窗帘,这次月亮已经升地更高了,街道像一条波影如平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影里;夜幕像一条无比宽大的毯子,满天的星星像是缀在这毯子上一样,无比闪耀。
寂静的夜晚,真美;带着父爱母爱的晚餐,真香!
台灯熄灭,我,也入睡了。夜晚,祝你晚安。
【篇二:窗外】
白烟袅袅,小雨飘飘,朦朦胧胧地……仿佛又回到那个深秋的老家。
我撑着伞走在乡下的泥路上,有些泥坑中蓄满了连绵的秋雨,倒映着静谧的村子。抬眼望去,破破烂烂的院落前奶奶已经在滴滴答答的屋檐下等候多时,我收了雨伞加快了步伐。进了屋,眼前的炕仍是那么熟悉,陈旧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墙角,老式的“大屁股”电视,昏暗的灯光……屋里的一切使人感到那么亲切但又有些寒酸夹杂其中。
脱了鞋,上了炕。奶奶身上朴素的味道扑面而来。身后的那堵墙的另一面是一口土灶,陪了奶奶一辈子的铁锅就架在那里。
这土墙的中央有一个窗口,四周有一些凹凸不平,中间的窗扇早已不见。
我趴在那里凝望着墙那边忙碌的奶奶。不一会儿,麻食做好了。我从那里探出头,揭开锅盖,香浓的饭味随着蒸汽拂过我的脸庞,飘进屋里。不久,奶奶用黄瓷碗盛了满满一碗麻食,从那个窗口递给了我。我坐在热腾腾的炕上盘着腿,在深秋飕飕的冷风中,吃上一碗香喷喷的麻食是多么幸福啊!
奶奶忙活儿完,一声不吭地去后院喂猪了。我咥完麻食,继续从窗口打量着破旧不堪的灶房,仿佛看见了奶奶正在给灶台上砌新砖、看见了奶奶正拿小木板堵几个老鼠洞、看见了大年三十的夜晚奶奶给我包饺子、看见了中秋节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做土月饼……当时的我在懵懂地乐呵呵地笑着。
奶奶和那黑黢黢的灶房即是我窗外唯一的风景,伴随着那口锅一点点儿变旧,奶奶脸上的老人斑也越来越多、背越来越驼、手也越来越抖……她看着我长大,而我却看着她老去。儿时的记忆一去不复返,在这片静谧的村子里已找不到那间破瓦房。白烟袅袅、小雨飘飘,世上也再也没有奶奶灶房里那缕炊烟……
【篇三:我敬佩的人】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小提琴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但我最敬佩的是清洁工人。
有一天,非常寒冷,我戴好皮帽子从家去学校,今天的风,扑面有如刀割,如此宽阔的大马路上空无一人。除了卖早点的店铺里有些人外,路上静悄悄的,偶尔有一辆三轮车经过,卷起阵阵尘埃。
我低着头向前走着,我从老远就闻到一股烂泥味、烟灰味、馊饭味……甚至有一些我都分不清是什么气味,熏得我真想捂住鼻子,从旁边绕过去。但我又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在一抬头的瞬间,我的视线中出现了一个灰黑色的身影。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穿着暗红色的、破烂不堪的大衣,戴着漆黑的帽子,他拿着“芭蕉扇”似的扫帚,在清扫嚣张得到处飞扬的纸屑、塑料袋等,走近了,只见他灰头土脸,额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而他的身后是一条干干净净的道路。
此刻,我忆起了一句诗:“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说的不就是如他一般的人吗?我想如果没有了清洁工,整个世界都会成为蚊子、苍蝇、灰尘的天下吧!我不由得为我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同时从心底开始敬佩起这个不怕脏、不怕累的清洁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