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他让我感受到勇气】
关于东汉末年的事至今已有多种版本,个个都令人耳熟能详,而在无数的英雄豪杰中,谁最有勇气?是“身长九尺,鬓长二尺的关云长”,还是那“人中吕布”?,在我看来都不是,最有勇气便是那“身长七尺”的曹孟德。
在万千群雄拿董卓没有丝毫办法的时候,朝廷人人心惊胆战的时候,只有一个在试探无用后,决定自己干的人。这个人是太监的养子,没人看得起的曹阿瞒,但他却让其他诸侯成了绿草,自己也成了那朵红花,从王司徒那借了那把堪称“三国第一武器”的七星宝刀,一步步坚定地向董贼房间走去。
这一次行刺绝对是壮烈的,因为无论是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演义,还是以曹操为正统的三国志,都将其描绘得如诗如画。
悄然走到床前,举起手里的宝刀,却因为那不合时意的镜子坏了好事儿。董卓醒来后,他灵机一动,跪下,将宝刀献了出去,吕布突然出现,让他不禁想,如果成功了,我也不没了生命,即刻乘上爪黄飞电逃之夭夭。
这一未成功的壮举让我感受到了勇气,但随后的那个举动却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勇气”。
只因几句杀猪的话,便杀了恩人一家老小,充分体现出他“奸雄”的本色,但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却让他那别样的勇气完全暴。
他,让我感受到勇气。
【篇二:古诗中的理想】
人生因为理想面有价值。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理想,读书人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武将纵横沙场,浴血奋战,不惜战死疆场。他们早已离去,留下的,只有那些文字,令人浮想连翩……
在邺城内的铜雀台上,魏武王曹操吟咏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定刘表,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经历无数恶战。他曾兵败如山倒,曾被困绝境,也曾险些被擒或丧命。但他始终未退缩,依然跨爪黄飞电马,挥倚天剑驱数十万大军——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纵然马革裹尸,魂归边西,也要扬声塞外,荡平天下,尽扫狼烟,成盖世之伟业。
在远山菊海之中,陶渊明正在清晨的鸟语花香中散步,在菊花从中漫步。在田园之中劳作,闲适而又快乐,不必受朝廷的约束。他又想起那天辞官时的情景:上面的官吏来巡查,他“不愿为五斗为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便脱下官服,解下官印,充满不屑地奋然离去。现在,他要做一个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
在长安城城门,李白骑着骏马,飞奔出城,毫无留恋之意。早知官场黑暗,又何必借酒销愁,又何必仰天大笑出门去,呐喊“我辈岂是蓬蒿人”呢?想当年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何等荣耀,今日又何等落魄!喝了几杯酒,他清醒了——自己仍有用武之地——他不再慨叹官场黑暗,而是为了当初的理想,开始游览大好河山,抒万丈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走遍天下,终于成为一代诗坛的诗仙。
在零丁洋的一艘船上,文天祥作了首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江山日下,怕是撑不了几天。想当初自己立志报国,再想想今天,劝降的人刚刚离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文天祥誓死不降——即使不能保住江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死于国难,也不耻辱。几天之后,文天祥英勇就义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论历史的河水怎样冲刷,也冲刷不掉那些不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