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外公的造纸人生】
外公家主要是靠造纸维持生计的。他造出的纸可不是一般的纸,而是竹麻纸,这种纸是完全靠手工和当地土方制作而成的。
这种纸在书画界往往是专门用来作水墨画的,所以家里常有不少慕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外公眼里,竹麻纸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特殊用途,还因为它承载着家乡的文化。固然,纸造久了,买家多了,家乡的文化也随之传播开了。
这些不远千里来此地买纸的客人便是外公干活的动力,他要对得起来自五湖四海的关照。每逢艳阳高照的日子,竹林上空就会响彻着劳动者的竹麻号子,那么有力、浑厚。
儿时,我曾问外公:“这么细嫩的竹子,一会儿就捣烂了,为什么偏要在火热的太阳下捣乎它一整天呢?”外公停下手头的活,摸了摸我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做工不良的纸摸起来又干又糙。平常人虽然察觉不到的,可我心里清楚,竹麻没捣匀,做出的纸就劣。我必须使足了劲,流足了汗,自己的良心才过得去!”我当时执拗地摇了摇脑袋,全然不明白外公的执念。
直到后来,我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外公厂子就因为这还出了件大事情。有个班组的雇工总是偷偷地在凉爽的下午干活,做出来的纸自然比不上在烈日下做出的好。有位城里的大买家察觉到了其中的差异,还把买去的整批次的纸全都退了回来。更糟糕的是外公的厂子“偷工减料”的消息随之传了出去,生意和名气都遭受损失。外公既气愤又憋屈。打那以后,犯错的雇工和我才真正地明白外公一直坚守用良心做事的道理!
没过多久,外公的生意又很快有了起色。外公秉承当地最传统的土方手工造纸在小镇里一直名气最大。有位影视制作商还特地来到小镇找外公拍摄手工造纸宣传片,外公终于实现了把当地竹麻纸文化送出深山的梦想。
造纸人的小日子变得越来越甜了,唯有不变的是那一声声浑厚有力的竹麻号子。
我终于读懂了外公一生做纸的准则:把握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倘若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终究会自食苦果。做竹麻纸如此,做人何尝不是!
【篇二:年味】
一年一年的过着,一年一年的长大,于我而言,年味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里啪啦中寄予来年的美好期望;年味就是“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在欢聚一堂的家宴中为旧的一年画上句点。
年,我过了17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忆的碎片中,儿时的年是最最使人欣喜、感动的,年味是最最浓厚的。曾经,我们的年过的何其单纯啊!
儿时的我,最爱偷偷地抱出我的小猪储蓄罐,轻轻地摇摇,抠出一两个硬币,心里雀跃得不得了,拉起手边的小伙伴就背着爸妈溜去了小商店,一脸笑得稀烂的,冲着老板脆生生地喊着:“叔叔!买花炮!”花炮到手了,就爱和小朋友在中午的时候噼里啪啦地往地上摔,花炮也就噼里啪啦地在空旷的地上响着。但这样疯的后果就是,邻居阿姨逮住我们进行教育:“中午还让不让睡觉啦!”这是我记忆中的年味之一。
当然,肯定少不了可以名正言顺地玩通宵的除夕之夜了,平时家里人都是小孩子长身体不准10点以后睡觉,除夕却可以和兄弟姐妹一起嗑瓜子、聊天、打牌、看春节联欢晚会,真的非常开心。还有还有,我们的团圆饭,一年中极少可以看见在外打拼的家人都欢聚一堂,尝着可以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家的味道。
但是,不得不说,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所熟知的年味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着。以前红彤彤的排排大红灯笼,仿佛大家都约定好了似的,现在街上却是稀稀拉拉的几点红星。团圆桌上也是缺一少十的,难得再聚齐了,就连我最爱的花炮质量也大不如从前了,不知道是不是年味淡了,制作商都懈怠了工艺,大伙玩起都不尽兴了。
我们的年味怎么淡至如此?是不是大家都忙,回不了,即使倍思亲都有心无力?是不是大家过了太多次的年,有些腻了,要清清口?是不是社会发展得太快,让我们都不由自主的迷失了自己的心?我们中国人自古都讲究“根”这个东西,人的一生不论过得多么的璀璨成功,老了都不免想要寻根,回归故土,这是所谓落地生根。其实年也就是我们的根,我们中国的根,换句话说其中的文化就是根。
年味,一朝一夕的,饱含了我们的故乡情怀,他不该淡去,也不能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