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苦难成就人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功的背后是艰辛与困苦。但只有经历了坎坷,才能获得成功。所有,与其说是成功必将经历苦难,不如说是苦难成就了人生。
“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告诉任安的,同样也在告诉世人。《史记》终成“一家之言”,而司马迁的伟大成就背后藏满了艰辛,是什么让司马迁由一个普通史官成为一个伟大史学家呢?是命运?对李陵事件司马迁提出三点:一、李陵为国士。二、李陵杀敌英勇足以平定民心。三、李陵可能是假叛变。然而,这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当即被判“诬上”之罪,他面前摆了三条路:第一条也是最能表现一个男人、一个士大夫、一个文化人气节、精神的宽广大路——等待受刑。第二条,拿五十万来买回自己的命,可是拿着朝廷中低收入的小史官司马迁又何来这么多钱?第三条,也是带有极大的耻辱性的,一条已经不算是路的独木桥——宫刑。而这时,《史记》刚开始写作不久,司马迁心里清楚地明白——“我不能死!”就这样他接受了宫刑。就算是胸怀大志,日后想起,他也只觉得:“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但这件事却为《史记》成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改变了他的生死观,成就了他的人生。
《季布列传》中的季布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知道自己有才,不能白白浪费,所以就算沦落为别人做奴隶,也不做抱怨。司马迁对他的感受是再了解不过了。但如果他不经历耻辱,又何来如此深刻的认识?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单单是司马迁、季布。他们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苦难成就人生。面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们也应该带着一颗纯洁的心,勇往直前!
【篇二:担当】
凡是集体,必须要团结。要想团结,每个人都必须有担当。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独挡一面,这样,集体的城墙才会牢固;每一个人都要当一个“顶梁柱”,让集体更团结,更加坚不可摧。
古往今来,面对支离破碎的山川河、流硝烟阵阵的国土,许多文人志士都体现出了其无私和担当:杜甫在穷困潦倒时,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一代志士,全都毁在了唐玄宗后期的昏庸上。自己哪怕流落街头、饥寒交迫,也想要让他人有个容身之地。
一心要为国家驰骋沙场的李贺,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的一生,怀才不遇。但那富有担当的赤子之心仍未消退。手持吴钩,心怀朝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危在旦夕,心怀正义的人们奋起抵抗外来进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也要保家卫国。
清朝,那是一个“耻辱性”的王朝。清朝后期,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一次次遭到帝国主义的欺侮。
内忧外外患考验着中华儿女,这时,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站了出来,从思想上唤醒了沉睡的雄狮。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儿女体现出了其不屈的精神,反衬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之情。
担当,在忧患中被唤醒,在有志之士中体现。天下尚未太平,勾心斗角犹存。我们是不是应该站出来,大声的宣扬正义,是不是应该表现出自己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