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味道】
又漫步在家乡的街道,手指抚过那熟悉的墨瓦红砖,耳畔回响的是熟悉的乡腔乡韵,看周围人来人往,心底漾出一股莫名的心安。
故乡的清晨往往是由鸡鸣开始的,天边刚泛出鱼肚白,晨练的老人,早起的小贩便已开始忙碌,伴着声声鸟鸣,开始洗漱,踏着朝阳的光芒走向早点铺子,忙碌的店主,排队等候的食客,伴着空气中的饭菜香,买来一碗胡辣汤,再配上一份水煎包,浓稠汤汁和胡辣汤独有色香在朝阳下泛着麦芽糖般的光泽与气味,趁热喝下肚,额头与鼻尖总会沁出一层细汗,感到汤汁的浓香火热在身体中冲开一条路,从你的四肢百骸游走而过,带出你体内一夜的浊惫,打一个机灵,彻底醒过神来,给你一上午的动力。如果你不喜欢胡辣汤的冲辣,西大街有一个小店,乍一看貌不惊人,可是生意却是极好,临街支着一口大锅,锅内煮着羊骨羊杂,汤汁浓白,热气蒸腾中,氤氲出了阵阵香味,东边的肉架上挂着几只宰杀好的山羊,个个膘肥肉嫩,小店中充斥着羊肉特有和膻味。自汤的滚头中舀出一大勺肉汤,浓香中,又没有羊油的肥腻,各种配菜巧妙的掩去了羊肉的腥膻,碗中的羊肉被切成薄薄的一片,肥瘦相宜,肉质软烂,吹一口气,小嗫一口,再配上本地的烧饼,实乃一绝。一高外,有一家卖豆腐的小摊,爷爷最喜欢那的热豆腐,每天下午都会特意拐去吃上一碗,配上石磨辣椒油,香椿菜汁,芝麻酱调成的酱汁,豆质细腻,浆味浓香,用爷爷话说“舒坦”。东菜市场有一家“北舞渡牛肉老店”每年过年都少不了它的登场。如果你吃腻了这些个油腻的东西,油茶、咸豆腐脑、各种特色粥食,精美小菜,再配上舞阳特产杠子馍,也是一大特色……
说起家乡的美食,开个头就说了这么多,家乡的美食真是诉也诉不尽,说也说不完,但是具体滋味如何,还需亲自品味一番才知个中滋味。
难怪人们总说,离家再久也忘不了故乡那一口,他乡的食物吃再久,也品不出家乡的踏实与暖意,小小的饮食像一根线牵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爱家乡,就是爱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就是这样一丝丝,一缕缕的留在记忆中,勾起无数人的思绪。
【篇二:豆腐滋味】
“叮咚——叮咚——”
豆腐车上的铃铛声依稀还在耳边萦绕。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豆腐了。
每天晚上,我都会倚在外婆家门前,等着那老人推豆腐车来。几毛钱就能买一大块了,我手里攥着外婆给的钱,心中盼着那铃声响起。待那老人来了,我把几张汗津津的纸钱丢到木箱里,便可以自己挑一块最大的豆腐了。
那老人总是带着一顶黄中带绿的帽子,上面有黑色的方块,他的鬓角和皮肤里透着几分沧桑,头发也早已斑白。每当我们争先恐后地挑豆腐时,他的面色便立马红润起来,我亲切地喊他“豆腐爷爷”,他总是手脚麻利得装好豆腐,摸摸我的脑袋,嘱咐我一声:“小心烫”。
自从跟爸爸妈妈去了新城市生活后,我已许多年不曾吃过那曾经的美味了。记得以前在家门口的小巷子里,“豆腐爷爷”每天都会经过。而现在的小巷早已空空如也,只剩漂浮的尘土和零星的几声狗吠。我不禁鼻头一酸,又一次走进了过去……
若是挑中最大的豆腐,且是我完整带回家的,我会立刻叫来外婆。外婆就用绣花针,小刀,棉线把豆腐剔成各种形状:五角星、心形、月牙弯弯……如果买来不完整的豆腐,或是被跑跑跳跳回家的我颠碎了的豆腐的话,就打一勺倒在饭上,细嫩的豆腐拌上热腾腾的米饭,再来一碗温热的玉米汤,休提有多好吃了。有时候,外婆会加几勺糖或盐,紫菜进去,做成甜豆腐脑或咸豆腐脑。那滋味,吃进去柔软得像轻飘飘的白云浮在天际一样,我总含在嘴里,久久不舍得咽下去。
新年时,外公会炖上几碗猪蹄汤和鱼汤,但若是下入几块豆腐,可谓是点睛之笔。滚烫的豆腐吸收了汤汁的精华,味道之浓重,那可就不言自明,每次饭桌上的豆腐都是由我承包的。
这时我才想起,我已伫立在窗前许久许久了,想到我再也吃不到那样美味可口的豆腐,那笑容可鞠的“豆腐爷爷”或许再也见不到了吧。
以往的美丽也早已成为了回忆,独留我在这窗前回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