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谚的作文

【篇一:以独行的心态结伴而行】

在非洲有句古谚这么说: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想要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在我看来,现在社会纷繁复杂,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有什么挑战,所以我认为,只有以独行的心态结伴而行才可以走得更好。

何谓独行?独行,是赵子龙护送幼主的千里走单骑;独行,是陈景润打了几麻袋草稿后收获成功的奥秘;独行,是比尔·盖茨在退出大学后独立创建微软的奠基。独行,使人心无旁骛,外界的干扰和矛盾拖缓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越走离成功越近。心中唯有自己,便是独行带来的利。没有包袱一身轻,这也是其弊:在危难时刻,无人相勉、扶持。一味独行,你将迷失于自我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

什么又是结伴而行呢?顾名思义,就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前进。是什么力量使人结伴呢?正是人们在独行的时候,遇到几个力量薄弱的人而产生的团队意识。俗话说:团结力量大。互相协助是其利,但也有不益之处。身边多了几个人,应不应该完全信任?一人落难,应不应该停下脚步去帮助?这时,独行的优势又体现出来。结伴,必然拖慢你的脚步。

因此,我们要将其合二为一:以独行的心态结伴而行。独行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结伴而行让你免受孤苦之难。上个世纪里,红军长征曾引发无数外国人做出不可思议状。是啊,在这艰辛过程中,战士们必须做到有时独行,有时结伴而行。为什么要这样呢?当他们翻雪山、过草地时,前有天险,后有追兵,一些战士冻僵在雪山,还有一些陷入沼泽,只要有人停下脚步,他的结果也会如此。而战斗时,结伴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学会以独行之心去结伴而行。在学习时,要自己查漏补缺,不明白的问题还要相互讨论;工作中,在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要有与他人协力才能走得更远。

总而言之,以独行的心态结伴而行是当今生活之道。只有深刻地履行它,我们才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更好。

【篇二:我心目中的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到清明就连着那绵绵的细雨,踩着松软的泥路,携一束黄白色的花,于或深或淡的哀思中探访草丛树林深处的那方坟冢。这是一个带着忧伤色彩的节日,承载着的是对逝者的悼念和忧愁。

没有一个节日是像清明这样庄严而沉痛的。它的沉痛来源于那个忠臣的传说:在患难之中给重耳“割股充饥”介子推,却在晋文公称霸春秋之际毅然决然地带着母亲归隐山林,即使被熊熊烈火活活烧死也不改志向的坚持和气节着实令人钦叹。为了纪念这个用功之臣,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就成了禁火日,天下百姓只吃“寒食”。“悲哉,足下”这样一个无火的忌日注定就该是清冷沉痛的。

商业化的今天清明的那些琐碎传统也早已被人遗忘在脑后。相传在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传说柳是可以避邪的,所以在这一天大人小孩会在门前屋后插上柳条,还可以在头上戴柳枝编制的帽子。据说插柳的风俗,亦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但清明也不尽是哀伤和忧愁的,清明时节温暖而湿润的气候,却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即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是一个万物“吐故纳新”的时节,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所以清明这一天也有了踏青的习俗。

不管是祭祀缅怀,还是插柳踏青,繁忙的现代人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不是用来庆祝的节日。在这一天携家人走出快节奏的生活,带上祭奠的菊花,缅怀一下已逝的亲人,感受一个“吐故纳新”时节里清明的景象!

【篇三:优秀作文】

印第安人有一生动的古谚:“走得太快,灵魂便跟不上身体的脚步了。”

二十一世纪,时代的加速器喷出炽热的火焰,把传统的生活方式一概都燎为灰烬。还未从余烟中缓过气来,下一波的潮流已涌动着呼啸而过。鼠标一点,千里之遥瞬时化为眼前;乘奔御风,天涯海角触手可及。无时不碌碌,无刻不匆匆。然而好似掉进了这个世界精心布置的陷阱,每当月白风消,万籁俱寂之时,我们常常冥冥中听到内心的终极拷问:“这是在哪?”“我在为谁而争分夺秒,为谁而喘息?”这是灵魂落了队,迷了路,孑然游荡于天地间而无所凭依。

毕淑敏曾有一篇散文,其中有一位一向寡言少语的旧友,在乘着飞驰的汽车时,突然惊叫,原是路边一株每天都“探望”的小花,终于绽开了花苞。我不禁哑然,莫说是陌上花开,便是林花谢春红,便是一色的景观树感秋气而换上金黄色的秋衣,只顾低头匆匆的过客们,又何尝愿意另垂青目,哪怕只作一瞥呢?速度无情地挤压了欣赏,冷酷地收割了闲情。可有人留心听过残荷上雨声滴嗒?可有人细数过雨打芭蕉第几声?可有人用毛孔去感知今夜始白的秋露?可有人细思阴晴圆缺心绪缠绵?不,那只是瞬息而过的背景,一回首,那些矫情便早已消失不见。

肉体在加速,世道人心也在加速。弘一法师本是翩翩公子,又留学国外,进修音乐。回国后正是韶华极盛,前程似锦。他却在中年把一身的风雅气收起,情愿入了律宗法门。行动坐卧皆有规矩,他却怡然自乐。他面对着为他铺就的康庄大道,止了步,因为他敏感地感觉到,是该停步等一等灵魂了。

反观现世,贪嗔痴恨诱着人飞奔。每一位司机都在用刺耳的鸣笛把愤怒往行人的耳中灌。餐桌上,只见低头沉迷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少年,却不见向长辈问好的晚辈。

有时,慢不是迟钝,是一种淡雅的华美,是一种低调的高贵。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稍慢一步,等等灵魂。

【篇四:自由与不自由】

人要走出沙漠,这是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自由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首要考虑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自由之前,首先有着不自由的束缚。

旅行者常视穿越沙漠为一种束缚,一种被迫接受的任务。而人们对于不自由也常常抱有抵触的情绪。但“不自由”也是纪律的代名词。黑格尔说“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人生活在群体中,若要保证和谐共存。在发展自我时又不干涉他人的发展,就必须有纪律或是规则在其中起作用,并且在必要时让渡权利。倘若自由不被套上“不自由”的枷锁,那么它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说,是一种令人生厌的任性。诸如人们有追求物质的自由,但若官员无视规章以权敛财,记者收钱模糊事实、胡乱报道、医生凭红包大小决定看病态度,那么其他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就被破坏了。因此,若没有不自由,自由也无从谈起。若他们接受物欲被控制的沙漠,他们就能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为民谋福利、报道真相和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价值,达到道德之境,从而自我实现。

明确要走出沙漠后,方法就是多样的。我们若在不自由之上加诸创造力,那么自由就能够被达到,人作为人的身份是绝对的,其能力也是被限制的。但在萨特的观点里,人对其本质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西班牙古谚亦有云:“做什么事,成什么人。”即我们有改变与成长的自由。而陶身体舞团则在人体的大部分保持静止的情况下,不断挖掘每个部分运动的可能性,提高其自由度。词人填词亦是如此,在同一个词牌下,词人运用不同的手法与内容进行填充,所得之物可以是家国之思,也可以是儿女情长。可见,不自由并不一定会限制自由。

对绿洲的渴望能激发其前进,合理的不自由能促进自由的实现。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自由便是言论自由。互联网让言论的自由程度前所未有的高,这也得益于匿名的发言制度。那么,又为什么会有人呼吁网络实名制去限制这种自由呢?因为过分的自由让言论容易变得偏激,许多不实言论无法被追究责任,造成许多批评变成抹黑,科普变谣言的现象。当然,处理这种情况并非只有实名制一途。值得强调的是,对自由的限制有时能提升自由的品质。

自由与不自由,并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后者并不否定前者,甚至可以使前者有序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和谐但多元的状态,两者是相互依存且辩证统一的。

热门推荐
1狼性
2都是睡觉惹的祸
3我的新老师
4我的榜样
5长夜漫漫,月白如初
6我和春天有个约定
7等待
8传响中国梦
9快乐的植树节作文
10在脚推车里的童年
11读《匆匆》有感
12神奇的含羞草
13忙碌的暑假生活
14比赛
15那一次,我真后悔
16读《住在地里的小房子》有感
17生活万花筒
18与太阳同行
19六耳猕猴我想对你说
20老物件的故事
21文具盒中的争吵
22谁对我们负责?
23观潮
24汤山温泉作文
25未来的世界
26有趣的游戏
27躲雨
28这就是幸福
29幽默风趣的老师
30我是小书迷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