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成长的路程】
第一次的意义,无非是一次大胆地尝试。这第一次有很多,回想起来就像潺潺溪流漫无边际,也有可能是一瞬间被定格的精彩。于雅室、于人潮,于名山、于大川……惊险、快乐、幸福……总之,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块里程碑,值得我们铭记和回味。
我的第一次,是惊险的,它带给我的是“囧”。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这首诗写得不错,如其所言,我们的大西北,的确黄沙漫天。我追寻着张骞出塞的“丝绸之路,”乘着风沙越过荒漠,来到梦中渴望的敦煌。沙漠奇观月牙泉,泉水清澈如月牙般静静的浮在沙海中,来这儿的游人对她无不啧啧赞叹!邻近它的鸣沙山仿佛也因游人的到来,轻鸣着欢歌!
在山顶看日落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手捧一把细沙,感觉柔柔的、滑滑的,在我欣赏美景时,它偷偷地从我的指缝中溜走,舒服极了!沙山上最大的乐趣就是滑沙,我叫它“沙上飞人”。我拿着滑板排队,目送别人欢呼着从山顶滑下去,惊心动魄又刺激,心里面很兴奋,很期待这种尝试。终于到了我,我坐在滑板上思绪飞扬,滑板化身为《一千零一夜》里的飞毯,带着我急速飞驰,我陶醉其中,忘乎所以,侧了侧身,一下子就失去了平衡,滑板就像是脱缰的马儿,绝尘而去。
我以一个华丽的姿势扑向沙面,随着一声“啊”还没有喊出,却吃了一口沙。我狼狈的爬起,半跪在沙上,看到人们对我捧腹大笑,我的第一次滑沙就这样有惊无险地,以“狗啃沙”开始,真是糗大了。
现在回想这事儿,我仍然会笑,谁叫我开小差的,抱怨谁都没用。我的第一次的滑沙是有收获的,看鸣沙山上的细沙随风逐流,被风吹流下来,又吹上去,如此反复轮回,不抱怨造就出一个奇观。
我想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问题泰然处之,化作细沙随风流。
【篇二:一丹一行美术馆】
梁溪梅园之南,蠡湖之畔,楼霞栖园有小筑一幢。传统雅韵又曲折有致,古风中又透着今韵,此乃吾学画之所。吾师杨丹女史所建。取之行舍一之意。名曰:一丹一行美术馆。
美术馆上下两层共有500多平方米,一楼是展厅,二楼用于教学。走进大门,大厅的墙两边均是我们杨老师10来米的山水大作,气势宏伟。一楼还有两个小展厅,用于每期知名的书画展览。最里面有间雅室,闲谈品茶,禅意之用。随楼直上二层,那里便是我学画写字之所。楼廊两边墙上是我们学员的字画,或国画,或书法,初生牛犊不怕虎,宏伟之势不亚于恩师。楼廊拐角处摆放着盆景兰花,典雅大方有致。
二楼共有三间大型画室,每个画室都有不同的格调。我所学的画室最大,别具匠心的太湖石摆放在画室门口,墙上是我们每次作画作品的展示栏,十来米长的画桌分两行平行排列,上面铺上毛毡和画布。我们的书柜在画室的右边,每次我们都是去自己的柜子里取出自己的笔墨纸砚,按照老师的样子依次摆开,倒完墨,我们就十分安静地练线条,这是规矩。桌上会摆放每次临摹的素材,这次是梅花,素雅的花瓶里插上一两枝梅花,典雅高贵许多。我的左手边是供我们洗墨的水池,每次听到它哗哗地流水声,那就是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家长就上来接我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