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豆如盛夏里的一缕凉风】
今天,在西安北郊西航中厂门外出现了这样逗人的一幕:一个身着航发工作服、戴着眼镜,长得犹如一个圆豆的家伙和另一个穿着老版中航工作服的家伙从天鼎服务社门口走向一侧,这俩人一人手拿一个米奇小奶糕,一个对另一个说:“吃,吃完再进,来,蹲这吃”。
这时,另一个一边咬着雪糕一边笑着说:“咱这样子是不是太傻了,两个大男人蹲在路边吃雪糕,这形象人家会不会把咱俩当贼呢”。哈哈,多亏此时下班没人,片刻犹豫后这俩货放弃顾虑,紧贴着身蹲在树下的道沿上嘻嘻哈哈吃得不亦乐乎。吃着吃着,穿旧版工作服的家伙还不忘拿起手机拍照……
两个老顽童,两个搞笑的男人。言归正传,这俩人是谁呢?哈哈,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出来了,对,穿旧版工作服的人便是鄙人,戴眼镜的人便是我的好同事好伙计豆涛。
豆涛和我是西航机电石化公司的老同事,仔细算算,我们已经认识整整六年了。豆涛,由于长得又圆又壮,所以我们一众年轻同事都习惯称他豆。豆,和我臭味相投,豆是我一路走来非常交心和感动的一位朋友。
2011年六月底,豆应聘到了我们公司,身为人力资源得力干将的我参与了豆的招聘和面试接待等工作。得知新入职大学生青春园住宿床位紧张后,作为每天坐车上班,作为人力资源部员工,我高风亮节让出了我在青春园每天午休的床位。恰恰,我的床位正好分给了当年初出茅庐的豆。
记得那一天,部长让我带豆去看宿舍的场景。下了办公楼,我对豆说:“咱公司离青春园两站多路呢,走过去太远了,你等一下我取自行车带你去”。骑了我的山地车,一脸稚气的豆满嘴讨好地坐在后面与我寒暄,那时我吃力的蹬着我的山地车在心里嘀咕:“这瓷实的家伙够重的啊”。
看了宿舍,知道我把床位让给他的豆在告别的丁字路口满脸堆笑地说:“呀!杨哥,你太好了,太感谢你了,咱,咱到路边吃个西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拉我的胳膊表示诚意,我笑着连连摆手告诉他不用客气,告诉他有啥事随时找我们人力资源后就骑着车子走了。除了憨厚,圆豆的长相,豆在一众新人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入职后的豆分在了技术部,与我们人力资源部仅一房之隔。也许是离得近年龄相仿的缘故吧,入职后的豆慢慢和我走得越来越近,加之我们对书法都有相同的兴趣与爱好,于是,从最早的邀请再回青春园宿舍,到后来在单位小区辗转租过的几处房子,这些年我们午饭时常常腻在一起。
与豆在一起,我们从来不分彼此,每次吃饭大家都是争相付款的。有时候,一连几天被另一方争相付了款,另一方总是不好意思地在吃饭前便给老板付了款。除此之外,由于我住得远,时不时在家里有人做饭时,甚至家里没人时豆都常常邀请我去家里吃饭。豆挽起袖子做的岐山臊子面,豆妈炒的菜,豆媳做的菠菜面,每次吃得我不但大喊过瘾,更是吃出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情温暖……
2017年2月24日,当整个公司绝大部分的人在红旗广场办理入职手续的时候,我和另外十几人则背道而驰去工学院报到接受待岗培训。几日前孩子不慎肌肉拉伤刚刚恢复走路,父亲又在果园里不慎从干腐的树枝上跌落导致手腕骨折,膝关节严重受伤,就在陪父亲去红会医院检查的当天,我被公司通知破产分流落聘待岗了。
工学院报到当天我回办公室收拾了一些个人物品,在大家异样的眼光里我像一只受伤的小猫般落寞。急切的准备回家时,豆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中午一块吃饭吧”。电话那头豆语气平和不容人拒绝。
提着一袋个人物品,我失落地坐在渭滨路边的櫈子上,看见曾经的同事和认识的人我眼神飘忽都有点想躲。几个曾经的同事也许知道我待岗的缘故,扭着头从身边走过没有与我寒暄打招呼。号响一会,豆便骑着电动车来到自从他借调进厂后,我们每次约定吃饭等他的地方。我失落地坐上车后,豆说:“我带你去何止西吃一家新开的岐山臊子面”。
到了面馆,豆要了一碗菠菜面,他问我吃臊子面还是,我说一样吧。鲜香的菠菜面上桌,豆吃得稀里哗啦,我吃得味同嚼蜡。吃饭时,豆无力的对我说:“兄弟,别灰心,你的能力我清楚,待岗也没有啥,好好学一下对以后也没啥坏处,你坚持几个月,伙在里面等你”。那天,是我来西航后吃得最无味,吃得最少的一顿饭,一小碗菠菜面竟然只吃了一半。豆那天给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他对我说伙在里面等你时,我鼻子发酸差点流下了眼泪。
培训期间,豆基本每周都会约我一两次一起吃饭。在这个工作家庭双双遭遇人生低谷的阶段,豆的关怀鼓励让我感觉自己从来未曾孤单过。入职报到那天,豆的电话又默契地如约而至:“中午伙请你吃葫芦头,庆祝你进厂……”
前天,徐家湾大棚,由于走得早我先行一步到达后给豆发了一个短信告知我在这里吃冒菜。一人一大碗冒菜,我们默契地每人要了一碗主食米饭,尽管一人一瓶冰镇的果啤下肚,但在这个高温的午间我们两个双双吃得满头大汗。我倒还罢了,大风扇吹得呼呼,豆脸和脖子上如豆的汗水层出不穷流得如淌。
由于我先要先吃,加之今天是我请豆来这里的,我刚一吃完便迅速地从从包里拿出一张五十元钱给了老板娘。说这时快那时也快,正在吃饭的豆如触电般站起来要抢着付钱,我赶紧推着豆让老板娘找钱,同时呵止他坐下吃饭别管。原本昨天中午去五二四吃蘸水面豆都已经抢先付款了。
这些天豆老是喊着他有生活保障卡,每次去青春园餐厅都被他抢先刷卡了,今天我掏一次钱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情。老板娘和我很熟,她一看这阵势一边笑着说我俩太客气一边感慨地说:“两份冒菜二十三,两碗米饭两块,两瓶果啤六块,一共三十一,收你三十”一边迅速抽出二十块钱递给了我。
然而,让我气愤的是豆拉拉扯扯中犟得犹如一头牛似的非要抢着付款,即便老板娘已经将找的钱递到了我手上,与我争执得有点不高兴的豆几乎要来抢我手上的钱还给老板娘。这样的场景让吃饭的人无不注目感慨,一看我攥着钱死死不放,豆拿出手机扫了冒菜店的二维码,在我的劝说声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输了付款密码。老板娘一看手机,手足无措地拿出二十元钱不知道给还是不给我,在豆的要求下老板娘不好意思的将我的五十元钱递在了我手上,重新拿回了她的二十元钱。我想翻钱包将现金给豆,在豆坚不可摧的表情下我还是放弃了自己幼稚的想法。
再次坐下来,豆一边吃着冒菜一边缓缓地说:“你这几个月发的那一千二百块钱能干啥,咋说我现在也已经转正比你拿得多得多,你和我客气啥呢”。这,已经是豆三个月来说过多次的话了,此刻,拿着那沉甸甸的五十块钱,我瞬间感动得差点泪奔。
七月的正午,室外温度已达四十度,地面温度已经接近五十度。在这个酷热得历史新高的夏天,豆的情谊就如盛夏里的一缕凉风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篇二:陕西面食研究报告】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爱吃面,这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爱吃面,也会做面。一块揉来揉去的面,在陕西人手里会生出上百上千种面样来。什么宽面细面浆水面,绿面扯面葱花面,等等等等,应有尽有。
冬天天冷,下一锅珍子面吃饱暖身,春天天暖,来一碗油泼面端上桌来,夏天天热,端一盆蘸水面边捞边吃,秋天天凉,热汤面蛋花面随意变换。
陕西人的咥面,需提前备好三四瓣蒜,油泼辣子泼得美美滴,坐在路边的小凳上汗流浃背,管他上班下班先满足下怀旧的胃。
对,正宗的老陕都不说“吃面”,而是“咥(dié)面”。以“老碗盛食”,在饥劳饿透之后奋力扒拉碗中的食物。兴致起了,得要是蹲着或者站着,吃的时候发出令人垂涎的声音且酣畅得大汗淋漓……咥面,是一种欢畅,是一种豪爽。
biangbiang面,也叫裤带面,在面的家族里,它是众望所归的老大:有最大的个头,最多的笔画,用最大的碗,也最大限度的填满对饱足的定义。一寸多宽的面条,在扯面师傅的手里欢快起舞,biangbiang地击打着面案,再截成一段段的投入滚开的大锅中,两沸即成,洁白如玉的面条,配上绿色的小青菜、西红柿鸡蛋臊子、肉块,撒上鲜红的秦椒面和碧绿的小葱,热油一泼,香味四溅。这一碗面,色泽鲜艳,吃起来口感柔韧、筋道,滋味浓郁,那叫一个“忒色”!让人吃得“馋火”,有道是:“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越吃越美赛神仙”。
对咧,要想领略到咱biangbiang面的精髓,那就再来几块标配的大蒜,边秃噜面,边嚼口大蒜,简直“嘹失塌咧”!
油泼面
油是正经的油,泼是撒泼的泼。陕西油泼面面观纯粹且浓烈,品之粗鲁又尽兴。宽度、厚度和韧度恰似三维世界的三个维度,又如女性的三个维度,勾勒出油泼面的态度。油泼面的精华全在油的温度和辣子细腻度。
有时候家乡的记忆,就是油泼时那一声醉人的滋啦~
岐山臊子面
“薄如纸,细似线,下到锅里戏秋千,盛到碗里莲花转,柔软口感,饱了也要加三碗。”这首歌谣是我们陕西子弟童年传统节目,没有人不会唱的。
正宗的“臊子面”不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点享誉陕西,而且以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保留传承到今,堪称美食里的活化石。
蘸水面
如果说臊子面像关中女子的细腻和温柔,蘸水面则具有关中汉子一样的粗犷豪放,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说的就是咱老陕的蘸水面。
蘸水面是论根卖,宽度可达5、6厘米,长一米左右,食用时以大面盆盛之,与菠菜等同烹,谓之“清清白白”。每人有一蘸汁碗,调以蒜苗等及五味佐料,食之味美留香。
汤汁适中、油而不腻、筋而不硬、香而不浓、蘸而不淡、光滑爽口……无论是考究的面还是忒色的汤汁,都是构成这碗美食的必备素材。
菠菜面
新鲜菠菜与面粉完美融合,经手工揉面、擀面、切面几步工序后水滚下锅,捞起后加入特制臊子,就成为了一碗口感筋韧,面香浓郁,营养健康的——纯手工菠菜面。
菠菜面的不仅在色泽上一枝独秀,更是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藐视陕西其他类别的面。
浆水面
浆水面,是以浆水作为汤汁的一种酸汤面条。每到烈日炎炎、高温酷暑季节,关中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浆水。人们从田地劳作归来,吃上一碗浆水面,顿感清淡味醇,爽滑可口,醇香醒神,余味悠长。
陕西人吃饭讲究,但“浆水”制作方法简单。把小缸或小坛清洗干净,放入芹菜,再倒入不沾油渍的纯净面汤,然后密闭放在30度以上的高温中,发酵三五天,其味变酸,口感纯正,没有怪味,这样就做成了浆水。
当然了,咱陕西的面食可不只这一点点,上百种面条的吃法绝对不是吹的!烫面燃面炒面烩面花样不断,酱醋辣子青菜豆芽整瓣大蒜,细面宽面整个老碗喋上一遍,特色经典实在是让人解馋。
棍棍面,有炒有拌加个鸡蛋;裤带面,闻着香味唾沫下咽;拌汤面,喋上一口吃着舒坦;拔刀面,吃着劲道胃口挑战;疙瘩面,细如龙须吃着经典了;手擀面,下点青菜细嚼慢咽……你给陕西人一袋面,他们能还你一整个世界。
很多人离开陕西,最难过的就是吃不到陕西那种又粗糙又劲道的面。
面食慢慢的已经变成了我们陕西人的一种信仰,无论吃遍多少山珍海味,记忆里最美味的还是那一碗繎面。这一碗面,包含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百年的传承,更是藏着这座城市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