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欧阳子的作文

【篇一:致那些我们读过的经典】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继而五千年之间,美德源远流长。从李杜到三苏,从竹林七贤到初唐四杰,从先秦诸子到独尊儒术,从“明月出天山”,到“日满门前路”……逝者如斯,中国的文化思想在时代浩荡中幸运地缚在文书上,经由历代洗礼,形成国学,不断传承。

国学在哪里?老聃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只有一个,个性的文化却好像有无数个。从胶州湾赶到太行山,沿途就有不下三种彼此不懂的方言。但语句间共同的感受就是渗透到了各个层次的国学。经典在哪里?西方家庭家中往往能找到一本《圣经》,在东家庭或许就是《论语》。古代私塾的必修,现在依旧耳熟能详。陆九渊和朱熹年代的白鹿洞书院,现在依旧熠熠生辉;千年之前的仁义礼智信,现在依旧有指导作用。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个才人的功力能采撷下多少精妙?柳永不言,只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从此落榜何惧?才子词人要浅斟低唱。或许你不了解李太白,但你一定曾听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或许你不了解王少伯,但你一定能成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知道晏叔原,看见中秋月圆也能感慨“当时明月在”,学子瞻“但愿人长久”;秋声凄切,呼号奋发,不觉追忆秋夜读书、闻声成赋的欧阳子……国学精华口口相传,早已融汇在语言深处,成为民族的共识。正如我们望到渡头落日,不禁兴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人的经典历经了时代的检验,奠定我们文化的基础。今人诵读经典,就像解释儒家“修齐治平”的道理——“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品评经典之味,恰似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

时维九月,骤风吹白云,何不效仿古人“风檐展书读”,看古道照颜色;何不仿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门推荐
1叮咚
2暑假的作文
3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
4姥爷的菜园子
5我来推荐她们
6醉人的雨季
7铅笔盒的自述
8五一记事
9做一片海真好
10家乡的特色美食
11我的好朋友
12忆女王大人
13奇妙的静电
14在自己房间里的乐趣
15让我开始爱上她
16飘在天上的日子
17敬畏真理
18学生
19写外婆的作文
20雨中的诀别
21我的爷爷
22春的自述
23人生因你而快乐
24古巷深深
25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
26可怕的一天
27我的好朋友
28寒风中的感动
29生活在感恩的季节里
30那时的小路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