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唐书扬的图书跳蚤市场】
唐书扬外号“嗨嗨”,在本地话里是很慢很慢的意思。他是我们班最爱迟到的人。他要是不迟到,我们就会吃一大惊。有个星期一,他气喘吁吁冲进教室,我们知道,他一定又有什么奇妙的点子了。
果不其然,第一节语文课,刘老师给我们上完了《养花》,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读一读《养花》作者老舍的其他作品。这可难坏了我们!老舍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这我们都知道。可他其他的作品是什么呀?到哪里去找?我愁眉苦脸地盘算着是否请爸爸妈妈出点汗陪我去书店买一本,我不信书店没有。
正担心老爸拿我语文测试只打了七十六分为借口不给我买书,要知道,老爸只喜欢给我买单元测试卷,最不喜欢听我说“买课外书”四个字了!这时唐书扬站在第一组和第二组间的走廊里亮开嗓门吆喝道:“注意啦注意了!好消息好消息!特大好消息!本人现有一批老舍的小说、散文集子,半新半旧,优价出售!有意者速来报名,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一群黑脑袋立马凑拢来,余真真迫不及待地问:“好多钱一本?”她呀,每天零花钱都是二十五十的掏,是个“大款”。
唐书扬盯了“富翁”一眼,一丝笑意浮上嘴角,慢吞吞地扫了周围的几人一眼,一本正经地说:“不贵不贵!特大优惠!大清仓!大甩卖!三元五元八元随你带!明天教室里见。一手交钱一手拿书,概不赊欠!买不起的可以出租!实在凑不到钱的,可以带书来换书!”
第二天,我们不约而同提前半小时到了学校,最稀奇的是,唐书扬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竟然提前了二十分钟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是他的好朋友林林把他从床上拽起来的。
啊呀,他真的扛了好大一包书,全是老舍的著作:《茶馆》、《龙须沟》、《月牙儿》、《老张的哲学》、《离婚》、《四世同堂》、《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猫城记》……我们蜂拥而上,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慢!慢!慢!都听好!厚书八元一本!愿意买的交钱!”余真真掏出十元,唐书扬麻利地找了两块,递给她一本《老舍中篇小说集》,足有一寸多厚。余真真,厉害,这么厚不得看一学期么!
“薄一点的五元一本。有没有人想要?”嘿,一下子就成交了三本。唐书扬收好了钱,趁机大喊:“最薄的只要三元啦!”呼啦一声,好多一元票子塞过来了,《茶馆》什么的立刻一扫而光了。
乖乖!就这么短短几分钟,唐书扬就卖了三十五元钱。原来发财的机会不是没有,就看你能不能准确把握呀!我艰难地挤了进去,拿出我早已准备好的《知音漫客》杂志,九成新,和他换了一本发黄的《小坡的生日》。
不一会儿,唐书扬的一袋子旧书卖的卖、换的换,一本也不剩了,他又多了几本《福尔摩斯探案集》、《猫》。刘老师进来的时候,他咧开嘴趴在座位上一个人偷着乐。他准是想着又有钱可以逛书店买新书了!我好羡慕他,几时我也要办个图书“跳蚤市场”,把我看熟了的书换几本没看过的书,要是能换几个零用钱去买喜欢的新书,那才是美呢。
【篇二:一缕清风一缕梦】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教育书到蹒跚学步的故事书;从幼儿园的连环画到小学的课本;从初中的诸子百家到高中的名家散文;知识在一步步加深,我们也在一步步长大。在我的成长生活中总有一缕清香伴我成长。
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中,我毅然选择了前者。
小时候母亲总爱捧着一本书坐在桂花树下细细品读,一阵风吹过桂花落在她的头上,落在字里行间……母亲只好将书扬了扬,继续不管不顾读书。也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吧,从小便对读书十分痴迷,见到喜欢的书便什么也不顾了。可能是书本的魅力吧,我喜欢听书页翻动的声音,喜欢书本淡淡油墨气息,喜欢书本在手上摩挲
孩童时代,我爱读《安徒生童话》。每当我拿起它时脑海总会浮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昏黄路灯下的的孤单身影,拇指菇凉向往光明自由的渴望的眼神,海的女儿勇敢的走向大海,化为泡沫,艾丽莎兄妹的亲情……书中的人物善良勇敢,有坚强的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它教会我面对世事无常的生活,也要保持初心,保持善良,微笑面对生活。
上学之后,老师们总是要求读课后名著,并把它当做作业任务。我不喜欢这样,读书本是乐趣,不应该为了考试而去把它名利化。到了后来,老师逐渐改变了教学方法,不再强求我们去读哪一本书。我喜欢上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三》。杨绛先生和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女儿钱媛,一生相伴,不离不弃。老先生在92岁的高龄强忍失去两位至亲的痛苦,记述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三》。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她最后的岁月里孤单前行,用朴实的文字把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展现在我眼前。我时常会想,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老先生,后来我明白了是心中的信仰。相较于老先生所受的苦难,生活给我的苦难又算的了什么
翻阅世间万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述的故事经脉,那行云如水的词句是否也会引起你内心触动!
一缕书香一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