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章莹颖的作文

【篇一:人心,“灼灼”?】

马丁·海德格尔曾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说到,“假如存在就是真理,那么就没有什么可说,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了。”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及意义,比如计算机,比如人工智能。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让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这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可太过聪明的人工智能让自诩拥有最强大脑的人类产生了生存危机。然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人类越来越趋向于计算机化思考才是最需要担心的,这让人类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和同情心。

的确,相互依存的两种个体会被互相影响。计算机人性化,而人类却在计算机化。在里约奥运会上,被看好的“种子选手”孙杨在第一场比赛中与金牌擦进而过。接踵而至的是媒体的“漫天失望”——“孙杨失去游泳首金,场外观众表示十分失望”。相反,北大给面试失败同学的信则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不要让一时的失意,否定你成为英雄的可能。”

在这个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就是推崇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胜者接受鲜花和掌声,弱者只能承受着失意和失望。而胜者真正需要的是得意时的冷水,弱者需要的是失意时的鼓励。孙杨的“失金”让国人失望,这充分暴露了国人以“金牌”论英雄的价值观的扭曲。而北大作为中国高等学府,他完全可以以一种强者的姿态俯视失意学子,但他没有。有时候,强者的谦虚包容才更让人敬佩。北大的信就是一济清醒剂,它狠狠地冲撞了那种深入社会血液里的达尔文主义价值观。

计算机化的人类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也失去了人性的根本——同情心。

沸沸扬扬的“章莹颖案”还未了结,网上的论却令人发指:“女孩子为什么要去国外学习?”“一个女孩子竟然不矜持。”……为了科技进步,女孩子为什么不能国外交流?整个来龙去脉还没有厘清,这些网友,你们有什么资格进行人身攻击?章莹颖作为一个受害者,你们不去指责凶手,凭什么来对受害者指指点点?一个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去哪里了?这些键盘侠们跳过了媒体和法官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审判席,把对真相的追踪变成了对受害者的审视,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指责受害者。《盗墓笔记》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不管是:“小悦悦事情”还是“章莹颖失踪案”,其本质都反映出了人心冷漠。颇有些“墙倒众人推”的意味。那么,一个失去同情心的人与计算机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空有皮囊的行尸走肉罢了。

事情的好坏是相互依存的,同样,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从另一个方面讲计算机一样的思考也代表了理性的思考。人作为一个情感化的动物存在,势必会在一些情况下释放出自己的同情心去悲悯万物。作官的不可以因为一时的心软就收下财物“替民办事”;老师不可以同情学生遭遇就篡改答案;父母不可以因为同情就让孩子无法无天……有时候,计算机一样的思考的存在就是为了压制心中的那份感性,不去犯下大错。

无论是计算机人性化,还是人类计算机化,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抑制这种发展,而是去改变它。人类可以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去除错误的价值观和不合适宜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呢?但更多的还是要改变机械化思考,不能让我们变得和计算机一样无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的结果也许就会是人性的泯灭。

海子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你,姐姐。”而我要说:“今天,我不关心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我只关心你,人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灼于色,吾望人性,灼灼。

【篇二:碎片化生活之益处】

最早知道“碎片”这个词是老师教诲我们,“要善于把握碎片时间,抓紧学习”。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一词却带上了贬义。“碎片阅读”、“碎片社交”……好像都是些为社会舆论所抨击的名词。尽管如此,我不认为“碎片化生活”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

必须正视的是,移动互联网确实提供给我们不少便利。在供给即时新闻方面,从时事热点、到地区新政,从社会新闻、到娱乐八卦,这些我们原本只能从报纸上或在家里每晚七点观看新闻联播时得知的信息,如今随时随地地唾手可得。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针对同一则新闻,借助庞大的网络我们能便捷地搜索到不同媒体的报道描述、公众人物的看法、网民的舆论态度、或许还有你的亲人朋友的评价感受等等。这些文字简单易读,就非常适合在碎片时间中进行“碎片阅读”。有人斥责这样的浏览不具深度,实则不然。在广泛的观点比对和阅读者的独立思考中,对同一观点的理解便化广度为深度了,也摒弃了从单一电视新闻、报纸上获取信息所受限的观点片面性。且同时,对于时效性的事件便于做持续追踪,时刻了解最新近况。而这一切,可能只花费你在地铁上几站路的时间,性价比可谓相当高了。

举热度刚削减不久的章莹颖失踪案为例。从6月12日在网上看到报道失踪90小时立案,到转交FBI侦查,再到找到嫌疑人踪迹,7月的预审风波,8月底将正式开庭时间直延至2018年,章莹颖有关的新闻报道才渐渐消失。跟踪新闻过程中,新华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媒体争相报道,措辞及态度却不一。公众舆论及个别的网友评论也持续变化中,从最初为中国留学生在外境况担忧,而至于各类公众号“蹭热度”发布各类“在外留学时注意事项”;到热心“道士”出没,施法测算章莹颖方位,令人啼笑皆非;对绑架者的无尽谩骂甚至开“地域炮”的键盘侠;还有人公然质疑章莹颖父母所得捐款的去向……一条新闻、一个事件,窥得人生百态,是碎片时间中碎片化的阅读给予我的,是唯有碎片化生活所带来的丰富视角的赠予。

碎片化生活确实提供给我一些不可否认的益处,愿大家能重新审视这个词,同时不忘在碎片化的阅读言论中,保持清醒思考的头脑。

热门推荐
1说不出的爱
2读《草房子》有感
3我是一尾鱼
4冬日遐想
5那一抹色彩
6暑假结束了作文
7我的植物朋友松树
8自己做的实验
9牙膏和牙刷的故事
10爸爸真的不容易
11会玩才好
12描写夏天的作文
13海洋馆一日游
14我的弟弟
15静悄悄
16一张被晕开的白纸
17一个难忘的礼物
18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19写柳
20想象的作文
21给“矮冬瓜”浇水
22一位向内的女同学
23满载友情的无人机
24时间长河的梦想
25母鸡
26成长的故事
27父亲的背影
28守望梦想
29谢谢,你在我身后
30致女孩的一封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