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秋的姿态存在】
秋风过境,不带丝毫修饰地掠过挺拔的白杨,那泛着似黄似绿光彩的树叶便在空中打了个旋儿萧萧而下。它们带着秋特有的洒脱,没有眷顾地下落着——何必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不必惋惜无需参预,这就是生命必经的路途。
向来是喜爱秋天的,不似朝春的满目繁华;不似夏夜的热闹非凡;也不似暮冬的凌冽刺骨,它似乎只不过是静静地伫立着,带着清澈的凉意和洒脱的秀逸,却足以入画。细细品读,迎面扑来的自在感甚是明显。
是,秋是自在的。这份自在源于它内心的成熟。它饱经了春的蓬勃和夏的繁盛,变得愈加充实明朗,不再像春夏以受赞美和宠爱为荣,它将一切赞美都隔绝在澹澹的秋光外,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自在的,秋。
我想成为拥有这份秋之美的人,这样的人,拥有一切却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一种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透澈与洒脱。
马德说:“没有大欲望,就没有大惊扰。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大都是欲望强烈的人,生怕哪一天会失权失宠失势失色。”在世俗的竞技场上,我们被金钱驱使、被时间追赶、被这个声色犬马的世界拉入无边深渊。这样的人,表面多风光,精神就有多空虚;样子多暴戾,心底就有多虚弱。所以会开始理解当年陶渊明归园田居,“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的悠然自得以及屈原被世间所不容,投入汨罗江时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德了——他们所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宁静罢了。
繁华易逝,热闹易散,人到苍凉,易被冷眼看。人生尚长,浮华不得,喧嚣不得,张狂不得。做一个秋一样的人吧。淡泊又洒脱,不依仗什么也就不必害怕失去什么。清冷又坚韧,明媚又温和。
当热闹转瞬为云烟散去,记得秋的信念。记得找到内心的那份宁静感。名利不忧,尘世不扰,己心不扰,自自在在,此生足矣。
【篇二:只因那本书】
房间里寂静得只听见秒针滴滴哒哒的声音,眼角的泪水又一次流了下来,看完一本书的结尾,我松了一口气,呆呆地坐在桌前。一本让我流泪的书,不知是为人物角色的悲惨命运而流,还是害怕自己会如书中写的那样。
书的名字叫《后来我们都哭了》,讲述了主人公林洛施与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从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的故事。从中学时代一起说好的一辈子到进入社会后对生活态度的改变,长达十年的感情支离破碎,离开彼此,远走高飞。很多人都把这本书当成了狗血言情的小说来看,我却没有,因为其中有作者的真实事例与切身感受。没有其他书中华丽的王子公主,而是与现实相似的青春离别。与我们同样,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有一段灿烂的青春,一段永不会忘记的友情,有一个执著追求的梦想。这本书的作者夏七夕,是我个人喜欢的女作者之一,她写的文章虽悲伤,但却总让人从中看出一些道理,给予人很大的感触与改变。我喜欢夏七夕,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文笔,而是她心中有一种宁静感,将自己的真实事例写入书中,让我觉得很现实。
这本书给予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林洛施与她几位朋友刻骨铭心的友谊,不管谁有了困难,陪在身边的总是她们,认识十年从未分开,这是我所羡慕的,所钦佩的。有好几次我问过我自己:我是否也能这样,对爱我的人给予我最深沉的爱,对一直在我身边的人,我也能够不离不弃。而我的回答是不确定,谁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会发生哪些突如其来的事情,让我们从此远离那些曾经爱过的人。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陪伴好身边的人,不留遗憾。
我把这本书看了两遍,每一遍看完,我的心总是酸酸的,不想让一段青春没有意义,想努力拼博。可拼搏完了,面临的却是分离,是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浅浅的回忆。书中的青春太过凄惨,从豪情万丈的梦想到浪费完人生的沦落天涯,从上学时代的清纯到成熟后的感情碎裂,太多感伤。我想,正是这本书的凄惨,这本书的悲伤,让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夜得到了成长。
夏七夕让我也明白了,人生给予你的不仅仅是惊喜与快乐,还有时刻在你身边的离别,现在能做的,只有继续爱好身边爱你的人,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