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二作文>感知历史文化
感知历史文化

【篇一:感知历史文化】

自从上了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非常喜欢历史;所以,我在寒假期间去了趟北京,走进历史。

出于自身对历史的喜爱,在放假的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就踏上了这段北京之旅。三天后,我们到达了北京;迫不及待的我拉着家人直接坐上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中国历史博物馆”。不负众人所托,两个小时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气派庄严的感觉。那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我怀着一种兴奋地心情走进了博物馆,哇!我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四面几根打柱子冲天而起,支撑着整座博物馆。

我们走进了博物馆的甲骨文专区,专区的标示牌上写着甲骨文样的文字。看着这些文字,让我陡升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二感到自豪。

走上宽阔的甬道,只见两旁的玻璃上镶着一块块仿制的甲骨,上面刻着一个个象形文字。我便好奇地趴在上面,辨认了起来,虽然我不认识。后来,我们转到了它们的背面。哦!原来后面是前面刻着的甲骨文译文。我这才知道,这些文字主要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狩猎方式和文化传统。

走进博物馆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论语。论语是中国文明礼仪的代表作。作者孔子的思想贯穿其中,名扬海内外。

中午,我们在馆外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又进入馆内浏览馆内的文物。

在我的前夫、强烈要求之下,我们来到了“八年抗战专区”,专区门口;有一尊八路军铜像。他手握钢枪,用他那坚定地眼神注视前方。在铜像商贩有一行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在宽敞的展厅中,易复发栩栩如生的油画展现在我眼前。我观察过,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刚好重头到尾的诠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在油画的旁边,配有一篇篇动人的小故事。当我从最后一幅图的最后一个符号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已是泪眼朦胧。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了一个个高大的形象。是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向敌人屈服,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打来的枪林弹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了祖国的和平;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不正应正了一句话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一天的阅览中,我感觉我并不是在欣赏文化;而是在感知文化;用心的感知,我们的文化。

【篇二:中华文化美不胜收】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了无数代人的人格。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优秀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看着文化灵脉日渐微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难道无动于衷吗?我想,但凡有文化担当的人一定会高呼“优秀文化灵脉不可断”!

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启迪子孙;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是中华民族的跟,博大精深,传承文明,永屹世林。

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汉子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像一座采不完的宝藏,它是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精神纽带,系着十三亿的中国心。如此优秀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从“蒹葭苍苍”的(诗经)到(春秋),从《离骚》到《诗经》,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光辉夺目;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如此灿烂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支撑我们民族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文化开启对美的感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优秀文化制成的民族注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群。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国家的文化复兴,我们必须担当传承文化灵脉的重任,让我们一同高呼“优秀文化灵脉不可断”,让我们一同守护优秀文化灵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亘古长青!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大力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真正的国人灵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努力!

【篇三:喀左历史文化之旅】

今天,我们在作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喀左东蒙艺术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喀左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到了喀左古老的民间民俗。

这里共有十一个展厅,分别是红山文化,陶器、瓷器,蒙古族日常生活,皮影、服装、钱币和粮票等展厅。

我们来到了紫砂艺术馆。一进来,这里的红山文化时期、商周汉代和辽金时期的各种陶瓷、瓷器展品映入眼帘。有倒把西施,还有半月红、三羊开泰、五福金猪等展品。我最喜爱的便是“认赌服输”这件紫陶了,它仿佛在讲述着两个老头儿下棋,一个老头儿输了,不服气的掉过头去,而那个赢了的老头儿哈哈大笑着,那形象真是雕刻得唯妙唯肖,显示得淋漓尽至。还有“壶天同寿”,“竹天机”和各种水果蔬菜形状的陶瓷制品,如苹果、香蕉、白菜和鸡蛋,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们又来参观奇石宴。一进门,我们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这里共有一百一十八盘“菜肴”。看着这蒙汉奇石宴,我都快流出口水了。这里有素肠、小炒肉、小河鱼、烧海参、蜜枣,还有我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和宫爆鸡丁,据说这是收藏家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收集到的。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古锁,钱币等展厅。最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生产紫陶的车间。

一进来,我们便来到了排列整齐的制作桌上,拿起紫砂泥捏捏揉揉,大家都想做一个好看的紫砂小制作。不一会马梓浩作出了一个小乌龟,还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小泥人,把我们笑的前仰后合。

这回旅行,奇石宴让我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紫砂艺术馆让我看到了紫砂的浑厚简洁,小巧玲珑,我还体验了紫砂制作的神奇魅力。我会永远怀念这次旅行。

【篇四:我因中国的文化而自豪】

五千年的文化,是一座博大恢弘的殿堂,是一个流光溢彩的百花园,是一部血泪交织的民族史……任何人都不能忘记它。

——题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清新隽永的四言诗吹响了懵懂时代的远去的号角,汉字在历史的温室中回旋、荡漾,划出了美丽的流光。绵亘的时光带着华丽的乐章,述说着百家争鸣的辉煌。

突然间,一个叫赢政的人活埋了几百书生,让汉字沉寂了几百年,蓦然间,不见了玲珑绝响。

刘邦的大风刮开了天边的浮云,新的传奇开始开讲;传奇婉转了几百年,东汉的铁骑遮不住“建安七子”嘹亮的声响。

陶渊明的菊花在终南山看着田园恬静的风光;王羲之的《兰亭序》如一声惊雷,横空出世,诉说着汉字魅力的柔长。

两晋的流水带来了释迦的落花,花香在南朝的僧侣中徜徉。于是,在大漠的北方,诞生了一个叫敦煌的地方,飞天展开了中华文明的翅膀。

漫漫黄沙掩盖了斑驳的古籍,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葬送了一个王朝,杨广的龙船在新开的运河上趾高气昂。

玄午门兵变抬起了贞观长歌的指挥棒,女皇的手帕诠释了时代的嘹亮。盛世、乱世激发了无数文人的灵感,敬亭山、白帝城、石壕村、小石潭……一个个地名在中华大地上吹动了粼粼的波光。

但,《霓裳羽衣曲》终究推动了时代,李煜的愁思带着无尽的伤,大宋的旌旗在汴京城上高高高飘扬。于是,东坡居士在赤壁拍大板,唱大风:“大江东去,浪淘尽……”江水阻隔了胡人南下的步伐,靡靡的文人在临安跳着不休的轻歌曼舞,而此时野蛮的部落在蹂躏着北方。怒发冲冠的爱国志士挑灯看剑,在沈园中演绎了情场、战场两惆怅。零丁洋里的叹息拉上了黑夜的帏幕,大宋月沉西子湖畔。

在暗无天日、没有科举制的日子里,老树上的昏鸦诉说着汉字的惆怅。《窦娥冤》感天动地,《牡丹亭》演绎真情。

花静静地开,水悄悄地流,如今已是朱氏天下。于谦的《石灰吟》清刷着他的清白。李闯王攻入了紫禁城,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

岁月苍莽。

大观园里的事说不尽,花果山中的趣道不完。忽坚船利炮轰开了锈迹斑斑的国门,谭嗣同的肝胆洒落昆仑。

时光匆匆逝去,却快不过一个时代远去的步伐。鲁迅的笔化作了坚利的枪,打击着敌人的心脏。娄山关上如血的残阳引锝伟人诗兴荡漾。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唱响了世界,嘹亮了东方。

五千年的风和雨,五千年的笑与伤,铸成了历史的长城,抬起了民族的脊梁。汉字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芒。

世界文明的银河星光灿烂,我愿采撷最亮的一颗星。因为我知道,中华文明在其中源远流长。

【篇五:守望文化净土】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或许,那些古老的生活方式早已被历史的潮流冲洗掉。那么,负载在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呢?

——题记

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穿梭于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了先秦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相互碰撞,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等;我看到了盛唐时代人们饮酒作诗、舞榭歌台的场景;我看到了宋朝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唐宋元明清,文化都有各自的精彩。这些来自人民智慧的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的的亮点,是中国文化宝库的瑰宝。

然而,时至今日,远去刀光剑影,逝去了艰苦岁月,安宁的太平盛世似乎成了传统文化的守墓者和终结者。传统文化中良好的诚信道德,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三聚氰胺”、“彩色馒头”问题层出不穷;欧美风格舞蹈的传入,传统的古典歌舞被逐渐抛弃;洋气的钢琴、小提琴的传入,中国的古筝、琵琶正逐渐退出人们的世界。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之后,麦当劳、肯德基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法兰西香水让多少中国少女梦寐以求;英美的流行音乐疯狂席卷乐坛;日本动漫充斥中国文化市场,国产大片票房冷淡……传统节日的意义似乎也渐渐淡化,那情人节的玫瑰花朵,比七夕动人的故事更令人着迷,也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难道,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已不重要了吗?如果真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之日,就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足点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血液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失去优良文化支撑的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种群,那么,作为中华子女,我们如何拯救我们正在失去的优秀传统文化呢?拯救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切忌空口说白话。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各种古典文化的综艺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沉沦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典文化逐渐浮现于人们眼前。同时,拯救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也不是排外,而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文化先进的内容汲取借鉴,是传统文化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莫等失去了才发现它的好。保护传统文化,是你我的责任。让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守望我们的文化净土,共同腾飞。

【篇六: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热门推荐
1我的化学老师
2找准自己的位置
3给自己一个依靠
4沉醉在那个母爱细节中
5黑夜的话
6难忘的一件事
7重阳节敬老
8心爱
9有你,真的很幸福
10美丽的韶关
11
12老人与海读后感
13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14海边露营
15我心中的北国
16身边有湿地的幸福
17我爱夏季作文初中
18校园的秋天
19一次考试的感悟
20春游岳麓山
21第一次学西红柿炒鸡蛋
22听不厌的啰嗦
23人生的停顿
24鼓励之花绽放
25寻找最美的春天
26考试成绩出来了
27依然爱你
28遇见
29不要忘记自己是朵花
30这就是我的张老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