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起泡胶】
泥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开始的橡皮泥到彩泥,又到水晶泥,最后到起泡胶,经历了四个阶段。
这学期,起泡胶才刚刚传入我班,一夜间在每个人的桌子上都“生”了一盒。
我也一下子买了两盒,第一盒是起泡胶,第二盒也是起泡胶。
起泡胶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越玩越多,之后又越玩越少。
刚开始玩,我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粘乎乎的东西从盒中取出,还糊了我一手,我用那团“粘糊糊”粘了好久,终于把手上的全粘干净了。
不过,我认识到了:它是牛顿流体(或非牛顿流体),你在其中行动越慢,它就会粘住你,但如果你行动够快,他就粘不住了。
了解到这个知识后,我很快就驾驭了它,并成了一个名不虚传的——玩泥高手。
一天,我又买了一盒起泡胶,在手中捏了几下后就开始“起泡”了。
我先把它粘在桌上,之后,从中间拉起了一块,(注意不要拉断),拉到一定高度时,另一只手捏住拉出的一半处,一开始的手,再把捏成的那部分再重新粘到桌子上的那一大块上另一只手继续向上拉,就这样一直重复几十次之后,起泡胶就会变得整体发白。
使劲一捏,如果有许多小泡泡爆炸的声音,就说明起泡成功了,这时你重新放进一开始放它的容器中,就会十分开心地发现,当时的一盒子起泡就变成满满当当的两盒了。
还有一种起泡方式叫做“拉伸大法”,就是先拉长,再对折,再拉长,再对折,这样一直重复100组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一盒起泡胶就变成三盒了!
可是玩上三天他就会变成半盒!并变干变硬,变得一点也不好玩了。
不用急,在这里,玩泥大神,有一种“返老还童,起死回生”之术。就是把白胶、水和起泡胶混合在一起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反复捏,最后就完好如初了!
好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我哦。
【篇二:起泡胶】
要说什么是同学们的“掌上明珠,”那一定是书本了。你以为是书本?不不不,那你就错了,只有“起泡胶”才称上是“掌上明珠。”
这种胶是在三年级的时候火起来的。当时就已经成为每个同学的“宝贝”了。它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曾经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找一块绿色的泥,里面加一些黑色的亮片,就变成了“猕猴桃泥!”你没有听错,因为它的样子很像猕猴桃里面。绿色的果肉里有许多黑色的籽。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起泡胶”名字的由来吧:“起泡”是因为越揉它的体积就越大。泥里出现许多泡。至于“胶”嘛,简单,它是用一种特殊的胶做成的!
听完它的由来,就来看看我们班是怎么疯狂地玩泥吧。“下课”这美妙的声音传入每个同学的耳朵里。他们连站都顾不上,马上从书桌里掏出一盒盒的泥开始“疯狂”地玩。这还不太“疯狂!”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上课也玩!有的同学把书桌里的书“一扫而光”,把泥放在里面玩,有的把泥揪下一点来,不停地揉,就像一位正宗的揉面师,还有的更奇特,他们把泥藏在上课用得积木里,偷偷玩。反正“手法”是千奇百怪。
嘿嘿!别班的同学只是用来玩,我们班的同学还用它来“做小买卖”。走进我们班,常常会听到有人说“一盒泥能换一支笔,还能换两支笔芯”。“我只要粉色的!”“我和你换着玩两天吧?”这类的话。唉,是真拿他们没办法。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中,我竟然也“迷”上“起泡胶了!”而且戒都戒不掉。在妈妈的眼里,起泡胶就是一个天大的“灾星!”常常会抱怨说:“这些闲极无聊的人,非要发明这种没用的东西,粘在衣服上洗也洗不掉,又影响学习,真是的!”父母们的怨声已经四起,可是孩子们依然充耳不闻。
不知道起泡胶什么时候才会从班上“灭绝。”又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眼中的“灾星”又变成另一颗。如果有的话,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告诉你们,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