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记叙文>机器·人
机器·人

【篇一:机器·人】

让我们回到世界的开端,亚当和夏娃是怎样从神变到人的?他们偷食禁果,他们触犯条例,上帝一怒之下,我们人类有了祖先。是欲望,是情感,他们创造了人。

二十世纪,当第一台计算机占满整个房间而引起人由衷的赞叹时,它们就被冠以“技术、高科技”头衔。是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它。

机器永远也成为不了人,但人会被机器影响着。

从曾经的李世石到现在的柯洁,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横空出世打遍天下无敌手让人叹为观止,从此人工智能进入人们的视野。报道上说,机器一天可以练习上万次,可以思考快而缜密,但人不行,人会疲倦,这也是人始终打不赢机器的要因。于是,现在的围棋业,都常被人认为“前途渺茫”……

上周和同学吃饭,谈及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我不假思索地说是老师。同学却对我笑说这职业也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愣住,旋即有些无厘头的怒意。莘莘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苦读十二年,课堂不只教会我们语数英物化,更让我们接受着老师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这点上,人永远高于机器。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了解社会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每一次小事件一经曝光成为热点,人尽皆知。就拿老生常谈的“扶老人”、“扶孕妇”而言,从前也许会有个把“碰瓷”老人,但大家也不了解,该扶就扶。直到现在,老人跌倒无人搀扶,孕妇不适无人问津,年轻人的同情心在一点一点地被磨灭,也许有些老人竟毫无价值观可言的去效仿,人们都变得浮躁而自私,像机器一样去思考对自己的利与否,被机器影响着。

这是多么残酷又真实的现状!人因聪明制造出机器,机器却给人多种负能量的危害。也许围棋界的人会认为,想要战胜机器,就要变得和它一样。但事实是,在很多方面,人生本来高于他生。欲望是情感的衍生物,爱是人性的代名词。人有欲望和爱,有情感和人性,它们把地球衬托得金光闪闪,它们让宇宙七彩斑斓。

别担心,机器终究由人发明,只能附属于人,别让它替代人。人们,记得爱。

【篇二:人类能像机器一样思考吗?】

在阿尔法狗战胜柯洁之后,大量媒体与百姓发出了惊恐的声音,仿佛人工智能已经攻下了人类自尊的最后堡垒。但是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非担心计算机成为人类。

这是对于时代问题的清醒认识:机器若为人也无非是人,但人若非人则世上将再无人类。

现在的心灵鸡汤里少不了理性,报纸媒体导向少不了理性,理性已然成为当前时代的朝向,不加上一点“理性”似乎就是大逆不道。这是在人类基本摆脱愚昧,初抵文明时是必要的——以防文明倒退。但是太过强调理性思考的后果是对感性的迷惑乃至丧失感性。而感性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石,理性只是社会机器的润滑油。

转回人工智能的话题,为什么我们发明出了人工智能?恰恰是因为机器可以比人更加理性——该说是百分百的理性思考。当然我们不能将一切都推到机器的任务表里,但这至少肯定了我们没有必要做到与机器一样无情的绝对理性,机器已经在人类所不能及的理性高度上理性的思考问题了。

那么人类所需的就很简单明了了:保持人心。孔子曾经推崇的君臣阶级制度以“礼”相约束,而“礼”的本质就是感情与爱。这种制度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虚伪的感情与爱使“礼”变成了一纸空谈。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推崇古中国的文化,外国的社会学家们也为之吸引的原因就是我们重新定义了“礼”,将其从形式主义的代表变成了人性的外在表现。我们永远不能也不可以像机器一样用规则完全约束自己,能约束我们的只有人心中的准则,人类感性的准则。失去了人性的内涵,我们也不过是连机器也不如的行尸走肉罢了。

当然,即使我们应注重维持与完善我们自身的人性,使我们自己的人性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也不可就此完全放弃理性思考的能力。不然无法解决未来所面临的形形色色机器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无法在纷杂的信息中找到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人类将走上的路上,我们要用感性团结社会的力量,用理性面对发生的问题。这样下去,人类才能走得更远。

机器永远只能是人类的辅助与补充,而人类则必须。永远都是人类,而不是被机器同化,被所谓“效率”与“理性”所迷惑。人类永远不能,也不可以,像机器一样思考。

【篇三:像机器一样活着】

人活在这个世上可以重如泰山,可以轻如鸿毛。

但自从上了学之后,我便像机器一样的活着,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小时候,我曾对上学有着美好的憧憬,每天可以自由自在,活得像一只可以无拘无束在天空飞行的小鸟。

但是我错了。

也许别人的校园生活是这样的,但我的却是恰恰相反。

我妈妈说:“你在学校的任务是认真读书,长大后可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你现在玩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班上竞选班干部,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班上举行的集体活动……等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她全都反对,理由是:你现在应该好好读书,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二年级时,班上正在流行陀螺。我们班上一大部分的同学都有,并且下课时他们还经常用陀螺互相较量。我看到陀螺这么好玩,便偷偷用零用钱买了一个,不料第二天就“东窗事发”了。

妈妈斥责我说:“给你零花钱,是让你用来买书和文具的,不是让你用来乱用,挥霍的,你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回答:“我现在童年不可以玩一玩陀螺吗?”

妈妈扇了我一巴掌,厉声呵斥:“孔融四岁能让梨,仲永五岁可写诗,甘罗十二岁就能拜相了,你七岁了,还没有一技之长,你就是个畜牲!”

我红着脸含着泪回了房间,我始终在想,我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给她读好书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难道就是一定得以没有了童年作为代价吗?我难道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我难道就只能像一个机器一样活着吗?

我觉得,我活在世上不只是为了读书,我星期一至星期五多做了作业,周末还被塞满了补习班,仅存的下课的一点儿空隙,我也不能玩一会儿吗?

我的校园生活从始至终都在像机器一样活着,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娱乐时间。有的只是泰山高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课。

【篇四:对机器换人的看法】

随着我国机器人的制造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是在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不少人工岗位已逐渐被机器人替代。这股“机器换人”的浪潮给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带来了不小的碰击,与此同时还波及了一旁“教育问题”这块岩石。

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为了生产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搬运工。出题有套路,做题苛求格式,作文可套模板,连中国的书法史上都“新增”了一种字体——“衡水体”。与其他字体不同的是,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人手中会有不同的韵味,而“衡水体”竟然做到了金标几万人写出来的都一个样,实属历史上的奇迹。而整洁的卷面下隐藏的是成堆的错误与思想的不够。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多只是培养出了那些机器人,机械地进行数据的输入、处理,最终希望输出那千篇一律的完美答案。而培养出的这一个个机器人,于社会有什么用呢?

仅此也有的科技水平来看,社会不再需要人类作为搬运工。“双十一”期间,为了加快快递效率,京东已启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运送快递,“饿了么”新推出的外卖机器人甚至冲击外卖小哥们的饭碗。相比于机器人们较高效、准确、犯错率低的特性,会出现“偷吃顾客盒饭”的人类劳动力已不再吃香。近年来,多次有专家提出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提升到十二年。这一事件反映出的,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对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担忧。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只有提高自己,才可能保全下来。

机器人逐渐代替人类,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再无事可做。社会是不再需要低素质的劳动力,但对于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创造出这些机器人的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再仅是输入和输出,还要创造与创新。学生不能再仅是接受老师,书本所传授知识,还要学会主动的搜集,创造知识。去年,北京一小学的“大数据解读苏轼”的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离开课堂,不是老师的直接讲解,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搜集到的数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苏轼,他们是在自己“创造”知识。创新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埋下。未来还需他们来创造更好的机器人。

我们在“生产”知识,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们不能再创造“机器人”,还应是创造机器人的人。

【篇五:人有温度,机器无情】

在人工智能飞速崛起的今日——“阿尔法狗”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苹果软件自带的“Siri”语音功能集幽默与实用于一体;无处不在的“蜻蜓之眼”监控并规范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一九八四”如此看来并非虚妄……超级智能的计算机已孕育而生,标志着科技浪潮袭卷而来。

故而,其引起了部分科学家的紧张——若是这浪潮足以拍倒人类,未来是否会天翻地覆?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却认为,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乃是比计算机一样思考更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存在意识,能够思考。“我思故我在”,人的独立意识和对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不同认识造就了不可量数的鲜明个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在处理同一事物时方可形成巨大的差异。而计算机是人工制造出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为了自身的便利和发展所为,它的运算、储存等一系列功能是人意识的体现。唯物主义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意识决定物质”,是其产生缘由的高度归纳。

因而计算机本身是空洞的——它不能思考,仅仅循规蹈矩,根据人既定的算法准确、快速运算,说一不二,是负责输出正确结果的完美执行者。

但若这个完美执行者由物变成了人呢?他甘愿被其他人颐指气使,只讲究结果符合他人的预期,中间操作实践过程罔顾道德和伦理的阻扰,抛下自身价值观只为满足“设定程序者”的最终需要。他们的行为从来都是他人意识的体现,又负面作用于他人。

这样的人真实存在?诚然,其或许迫于生活的压力,一如柴静在《看见》中所提及的:那些为养活家庭而为黑心煤矿公司劳作、任由环境污染大大加剧的可怜百姓;或许屈从于内心利益的驱使,如那些被人唾弃、鄙夷、痛恨的“汉奸”,“卖国贼”;抑或许仅是由于自己的无力懦弱,校园欺凌案中的“帮凶”大抵如此……

可怜的是,这些“完美执行者”却不自知,影响从来都是是双向的,他们是同谋者亦是受害者。长期地一味顺从,使他们只服从命令而从不多加思索,不仅磨平了他们本该锋利的棱角,使他们变得麻木而忘记抗争,习以为常而安之若素,更是无形中造就了他们思维的隋性。当他们要自主决策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当他们真正做出决策时又因长期受指令者影响,直奔利益而去,丧失了自己的准则——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生而为人和同情心、怜悯心、人情味。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徒劳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们是可悲的,却不是无力的。他们一个人的声音或许将石沉大海直至永世消亡,而若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呢?那将汇成一股声浪,有力地冲击震慑指令者的耳膜。又或者,他们保持那一份初心,面对指令先从自己的道德网中筛过,再以最不悖乎人性的方式执行。

人是有温度的,而计算机没有。莫活成计算机的样子却不自知、不反抗、不悲哀、不愧疚!

【篇六:机器与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从最初的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渐渐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如今,这种关系也正向人与机器关系发展。

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机器,更离不开网络。人们的出行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也就是说,网络来安排规划,更多的人喜欢查找电子地图,而拿着纸质地图四处问路的人也越来越少。

不止是出行,家中的家务,靠吸尘器、洗衣机、洗碗机就可以完成,更有甚者则直接使用机器人,通过网络远程遥控,甚至连做饭都可以通过机器完成。

计算机中游戏给人的真实感也随科技提升逐步增强。我们总能看到某些学生做完作业直奔游戏的“怀抱”,很少与父母有“交心”的长谈时间。

有些人能熟练运用家中所有电子设备,活在“计算机世界”中,却连自己的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还有的人精通所谓的“恋爱”游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甚至都没几个知心朋友。更可笑的是,明明在同一房间的两人,却用着手机来互相交谈。

机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太大了,我们总是说我能控制自己,合理使用“机器”。可我们真的还是机器的“主人”吗?未必吧,在我看来,机器被创造出来后,有了人类的编程,就可不受影响地永远进行自己份内的任务;反而是人们会受“便捷”的机器影响,忘记自己原来要做的事,甚至忘记如何社交。

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发展得如人类一般壮大,而人类说不行会变得足不出户,却全靠机器,连社交都是对着面前的人工智能进行的。如此只会使人愈发麻木,甚至更像机器!那么到那时,究竟是有了情感的机器更像人还是变得麻木的人更像机器?到那时,人类还会自诩自己是机器的主人吗?

说不定哪天街上走的人会变成机器……那会是对人们来说一幅可怕的场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走出机器的阴影,多出去走走,与朋友、家人多聊天,而不是终日沉溺在计算机中的虚拟世界,那不过是一串又一串的二进制代码罢了,哪比得上真实的阳光的温暖,花草的芬芳,人们的笑颜呢?

在使用机器时,请不要忘了现实的美好,也请别忘了人与人之间那层社会关系曾带给我们的愉悦、温暖,别让机器成为我们的主人。

热门推荐
1做不倒翁
2保护自然
3优秀寒假的作文
4飞跃苍茫是我心
5国庆趣事作文
6日子里的诗意
7照片里的故事
8未来的房屋
9奋斗实现理想
10胜者如泥
11我和手机
12沉醉在书的世界
13观虹
14分别时,我想说声谢谢
15蓝墙的启示
16未来的城市
17那些读书人
18善良的果实
19冲锋
20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21儿时游戏种类的变化
22星空下的遐想
23冬天的雪
24春暖花开
25西瓜的故事
26父与子
27我家的仙人球
28我的乐园
29学农生活
30为我竖起大拇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