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土家人的赶年】
火红的灯笼挂起来,欢乐的歌儿唱起来,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春节如约而至的到来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不同的过年习俗,我是一个生活在省会城市的土家族孩子,今年,我回到了张家界慈利县大山里的奶奶家,体验了一把土家人的年。
“砰、砰……啪”,年三十清晨,天还没亮,我被屋外的鞭炮声惊醒了,一看闹钟才凌晨3点多,爸妈就开始把我从暖和的被窝里往外“拔”,“快起来,赶年咯!”跟汉族人年三十晚上守岁过年,吃年夜饭象征团圆的习俗不同,土家人的年要比汉族早一天,除夕当天早上吃年早饭,谁家的团圆饭吃得越早象征着来年运气越好,一家人一边吃着团年饭,一边等天亮,这就叫“赶年”。
大人们忙忙碌碌一阵后,餐桌上,腊肉、香肠、糍粑、熏猪头等等土家族传统摆得满满当当。这赶年,说是“赶”着年,却并不匆忙,土家人在这过“赶年”之前的习俗已做了充足的准备。奶奶念叨着土家人的“贯口”:“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蒸醪酒,到了三十蒸猪头”,在除夕前的乡场上,办年货的人会把整个乡场吆喝得特别繁荣。卖年画、鞭炮、春联,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山村里的各家各户都会杀年猪、磨豆腐、打糍粑、炸团馓,除夕前夜就会煮好全猪头,杀公鸡,用来祭神,拜祖先。大半个月的忙碌,换来了这一桌丰盛的年早饭。
“1、2、3、4……”我数了数桌上的米饭,怎么多出两套?爸爸告诉我那是给祖先留的,这团圆饭也不能忘记祖先。在开动前,奶奶给每个人端过来一碗红糖水煮鸡蛋,土家人的风俗里,凡大喜事都要吃红糖水鸡蛋,寓意着甜蜜、圆满。一家人欢声笑语不断,幸福的享受着这美味的土家族年早饭。
不到六点,我们家的年早饭吃完了,这时,天刚朦朦亮,爸爸看了看微信朋友圈,笑着告诉我:“还有更早的呢,我同学家在年三十转钟之前就开始吃了呢,在这湘鄂渝黔交界的大山深处,有成千上万个土家族家庭和我们一样,赶在大年三十天亮之前过个“赶年”。在我们土家人看来,一边吃年饭一边等天亮,寓意着从黑暗到光明、日子越过越好。”“过赶年”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湘西土家族将士奉诏赴东南沿海抗倭,当时正值年关,因军情告急,全族人便提前一天过年。后来,土家族将士取得了“东南抗倭第一功”。为缅怀祖德、不忘战功,土家人“过赶年”的传统便延续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土家人的赶年,一种不一样的风味。
【篇二:赶年集】
新年马上到了,大家都忙起来了: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在贴对联。当然更少不了赶年集。腊月三十这一天,爸爸带着我去赶年集,买买过年所需的物品。
集市上的东西数不胜数。有卖过年要穿的新衣的、有卖过年各种零食的,有蔬菜,有水果,有年糕,有灯笼,有年画,甚至还有卖猪头的。我被这个猪头吸引了,瞧!它耷拉着两只又白又胖的大耳朵,眼角上面布满皱纹,鼻子又大又长,简直跟?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没什么两样。这样的猪头是用来过年祭奠祖先用的,人们把它买回家,腊月三十午饭前放在祖先的家谱面前,还有鸡鸭和各种水果,一起摆放,用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怀念。
集市上热闹非凡。大人们正在买年货,小孩子们吵着向家长们要零食,大人们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得到零食很满足的孩子们很快喜笑颜开,陪大人们也都笑嘻嘻地买年货。小商小贩的吆喝声、人们的笑声响成一片,热闹极了。
“卖对联了,卖对联了!”声音在我的身后响起。我转头定睛一看,哇!几十副对联在风中微微飘荡,红闪闪的一片,美不胜收。对联上写着:“五福临门家乐业,家家平安好运来”,这寓意着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幸福的向往与期待;“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生意人给自己的立志;“恭喜发财财到家,万事如意运气好”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农民的愿望;“忠厚传家远,诗书继时长”则是读书人的祈求。而不管什么行业的人,都希望能“有福”“有春”“有禧”“招财进宝”等,都是对未来怀抱无限的希望。
每一个红灯笼,都象征着红红火火;每一串爽朗的笑声,都象征着阖家欢乐。
腊月三十的天气虽然很冷,可我的心却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