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木枣树我的信仰】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它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口耳相传,代代渗透。一如我家门口的那棵木枣树,至今茂盛在我心头;一如我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至今扎根于我记忆的深处——我家由爷爷而传经由子孙三代恪守的祖训成为我的家风之源和审美风范。
那棵木枣树,与我父亲同龄,爷爷栽下的。一尺多的腰围,粗粗的皮,仿佛父亲那堆满岁月沧桑的脸。我从未见过爷爷,想必也就如此吧。
黄昏时分,我还没有回家的时候,母亲便站在木枣树下呼唤着我的小名,长一声,短一声,飘在曲曲折折的巷子里。父亲说,他小时候,爷爷奶奶也常这么喊他回家吃饭。
在逐渐长大的年岁里,我时常看到父亲一个人站在木枣树下,仿佛在盯着那灰褐色的树皮发呆,一站便是十几分钟。
一次我禁不住好奇地和他一同站在树下,眼睛盯着木枣树,几乎用目光钻出个洞来,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我忿忿地摘了一颗小小的木枣往嘴里一扔——不出意料地尝到了它特有的酸涩味儿。
我嫌弃的往地上一吐,略带埋怨地问父亲:“既然这木枣又酸又涩,为什么不像别家那样嫁接别的树种呢?”父亲微笑着看着我,仿佛在回忆着什么说:“奋斗,才是最好的嫁接方式。丫头,有空多来这边看看,你总会自己找到答案的,”我看到父亲弯了弯眼角,“这可是我家的祖训,你爷爷当初也是这么告诉我的。”
奋斗与嫁接的关系,给当时的我留下一片惘然,却也在我的心灵深处卯上了一课永不动摇的铁钉。
两年前,因为上高中的缘故,我离开了老房子,离开了木枣树。两年的时间里,离开父母,用自己的触角,一次又一次敏感地纠缠我在意的东西,理想,未来。我再不能像以前一样,平和舒展地将我的所有推放开来。我的痛楚,我的惶惑,在混沌的时光里抑郁地纠结着。父亲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我哭诉完,安抚地说:“丫头,这个假期,回老房子看看吧。”
回到老房子的那天是在傍晚,抬头,屋檐上还在滴滴答答地落着残存的雨水。老房子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呼吸,像个安然坐在藤椅中回想往事的老人,充满安详的味道。
我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台阶有点儿凉,边角的位置布着青苔,雨水打过,还是湿漉漉的,潮湿的空气里氤氲着木枣树特有的香味。
正值春季,它亦是开了花,小小的,随着微风的爱抚,叶枚上脱出一串串鹅黄色的五瓣枣花,不显山不露水,不鲜艳不娇媚。
“或许爷爷,爸爸也曾以这样的角度,在这样的时节看过这枣花呢。”我微笑着呢喃着。
它也是渺小却不卑微的生命,以自己的“嫁接”方式,一样冲破了严寒的桎梏,用满树满枝深深浅浅的黄,以每一朵花必结一个果实的饱满热情,迎接着春天。如此一棵缓缓成长,从容盛放的木枣树,用全身心所散发出来的蛊惑与魅力,使我心中一热一恸,迟迟回不了神,就像当年的父亲。
“看明白了吧。”父亲的语调里带着笑意,不像是疑问,而是陈述。
我没做声,淡淡的风顺着屋檐刮进来,我仿佛听见了木枣树的呢喃,是在诉说平常日子里依然丰盈着爱与温暖,它似乎交给我用一种状态包容痛与繁琐,又用另一种方式,将褶皱与不安一一抚平。
“爸,我还记得你以前对我说的一句祖训——奋斗,才是最好的嫁接。”我半眯着眼,细细的看着木枣树的一枝一叶,侧过头对身子微微佝偻的父亲轻声地说。
我终是懂得了父亲叫我回来的原因。面对其他树,人们的心头很容易滋生的,也许是一种饥渴之后的甘甜,抑或是永不满足的贪念,而能直面这棵木枣树,也许,他的身后,已有了一条永恒的人生之道。
木枣树,父亲交托给我的终生信仰,隔着俗世的尘埃与我低声呼应,它们满心的奋斗热情与温暖就此成为我的灵魂。
父母是棵木枣树,我就是一枚木枣。
我深知自己不能变成水蜜桃,更不能变成金苹果,但我已懂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嫁接术”。
窗外,高大的木枣树,影子斑驳,一下一下地抚摸着我,亦如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用这样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让我在生活,处世中有“法”可依,坚守心灵。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我的信仰,就这样安详地绽放在木枣树头。
【篇二:飞蛾的信仰】
他们都说我傻。
我叫飞蛾,我愿为光扑向灯火,有人问过我:“是不是长着翅膀的东西都那么蠢,还是因为翅膀可以将身子带进刺目的光里,光辉耀目,迷失了眼的本色,才使得你们愿抛弃一切去追逐光和热。”
我说:“我曾穿过一片粉色的蔷薇丛,也曾目睹过蝴蝶的绚烂与多色,那里的芬芳使我沉醉,可是,那里不属于我。”转过身子,我又道:“瞧!我这暗淡的肤色,我这肥硕的躯壳。我生在无尽的阴暗里,便注定我要孤身一人在我的世界里生活。一只只蝴蝶在我到来之际纷纷飞去,蔷薇宁愿掉落也不肯容留我,清晨啊!阳光才微微露脸,我只得停留在一颗丑石上,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此刻,我明白,蝴蝶从不曾迷恋过光和热。”
难道只有身材肥硕的丑陋东西才会追逐光和热吗?
我又答:“我曾遇到过一群金色的蜜蜂,他们只顾利用太阳来工作,正巧赶上黄昏,多好的夕阳哟!他们就在这阳光底下辛勤忙碌,却不肯稍稍抬头。”
他走了,带着鄙夷的目光。
我轻挥着翅膀,这时正值黑夜,我什么都看不清。我有一丝愕然,仿佛我才刚刚降临人世仿佛这就是我的出生地,我只顾带着愈跳愈快的的心拼命向前,只想逃离这阴森的囚笼。
一束光映在我的眼眶。
啊!是一抹烛光!我驻留在窗前,凝视着,那红色的身躯直直挺立,上面不断有一颗颗珍珠滚落,又渲染出一片红。最可爱的还是那金色的光焰,跳动着、闪烁着,在尽情地书写着它的生命之歌。你可知道,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如此温暖而又明亮的景象。
我能感受到我的心在急速跳动,终于我再也按捺不住这波动的心跳,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想那个跳动的舞者冲去。漫天的光焰破进我的心脏,我再也不用展露我暗淡的肤色,再也不用拖着我肥硕的躯壳,它们都将被掩埋于此,我将获得新生。
我是一只飞蛾,我为追求光明而生,又得到光明而死,我一生无悔,因为我从未违背我的信仰。
可是,可是他们都说我傻。
【篇三:信仰】
说起电视连续剧《风筝》,喜欢谍战片的应该没有人会不知道的。今年寒假,我抽暇再次观看了这部令人感动、感慨的电视连续剧。当钱副部长到医院看望生命垂危的郑耀先,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时,郑耀先从被子里伸出手,颤颤巍巍地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想看一次升国旗。钱副部长用救护车将郑耀先拉到天安门广场,当躺在病床上的郑耀先听到国歌声响起时,用尽全身力气,举起右手,向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敬礼,完成了他对祖国的最后一个人生夙愿!看到这里时,我已经是热泪盈眶了!
由“谍战之父”柳云龙导演并主演的46集谍战片《风筝》,以潜伏在国民党军统高层的共产党特工“风筝”的人生与情感为主线,讲述了一名共产党情报员坚守信仰的传奇故事。为了确保“风筝”像一把尖刀始终刺在敌人的心脏上,在最关键的时刻,给国民党致命一击,郑耀先不得不成为自己同志眼中人人得以诛之的“军统六哥”!上线的突然被捕牺牲,让他和组织失去了联系,郑耀先像断了线的风筝,无处着落。在军统的怀疑、中统的算计、共产党游击队的追杀中,他斗智斗勇,为党尽忠。
革命胜利后,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身份始终得不到组织的公开承认,只能以另一种独特的形式继续潜伏,为党组织提供重要的情报,协助新中国的公安机关,破获多起潜伏敌特大案!在他30多年的潜伏生涯中,他被敌人,被自己的同志长期追杀,不得已隐姓埋名,妻离子散,承受着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巨大痛苦。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为常人所不能为!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信仰,一种坚定的信仰!一种执着的共产主义信仰!罗曼罗兰曾说过: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
这既是一部谍战片,更是一场关于信仰、关于人性的探索!郑耀先对信仰的坚定执着令人感动,对人性的揭露深刻、细腻,令人感慨!
是啊,像郑耀先这样,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奉献一生的共产党人,又何止一个呢?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舍身忘己,前赴后继。
回想当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2岁时,当校长问他为什么而读书时,他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宏愿。这句话,不仅震动了我小小的心灵,更是震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内心!理想和信念在周恩来的心里牢牢扎根,他为此奋斗了一生,奉献了一生!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在爸爸妈妈的循循善诱下,从小就听了很多古今故事,看了很多中外名著。我爱读书,它们像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一样滋养、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但是,为什么要读书呢?我似乎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郑耀先对信仰的坚定,周恩来为理想的决心,让我动容,让我动心,让我动情!
信仰,理想,多么神圣又遥远的字眼,但又似乎就在眼前。
从现在开始,我也要有自己的信仰,也要确定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篇四:泱泱华夏,巍巍信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论在哪一时代,都有着一束名为信仰的火炬,代代传承。至今,这火炬仍燃烧着熊熊烈火,不曾停熄。
上古时代,他们的信仰是抗击自然灾害,勇敢地生活下去。面对洪水、暴雨、烈日,他们并不曾胆怯,反而衍生出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这些,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他们美好信仰的体现。
明清时期,他们的信仰是驱除倭寇,振兴中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可能也并非对君王的职责所在,而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种山河支离破碎的痛心。
抗战时期,他们的信仰是收复河山,独立富强。“我泱泱大国,四万万人口,怎可被区区弹丸,倭岛之国所侵略?”于是他们奋起抗争,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他们万分悲奋,看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挥舞手上的大刀,鲜血浸透浅绿色的军装,汗水滴落古铜色的面颊,他们眼里攒动着的,是希望的火光,他们心理,涌动着的是一腔热血!布满弹孔的党旗,立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那被鲜血浸透的红色,与信仰的火炬交相辉映,那火苗,并没有因为侵略者而逐渐黯淡,而是燃得愈加夺目了。
在民族灾难深重时,我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凭着“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信念,终于保住这一方河山。当她被竹签钉手指,当他被燃烧弹吞噬,当他拉开炸药包的引线,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不放弃,是什么给了他们忍受巨大痛苦的勇气?是信仰!是不甘为亡国奴的信仰,是为子孙后代安居乐业的信仰,是为这饱含热血的中华大地不被他人侵占的信仰。
火炬愈燃愈旺,胜利的那一刻,火苗跳动着,似乎在欢呼,又仿佛是在指引,指引下一代青年接下这英勇的火炬,指引后世勿忘这火炬传承之艰,勿忘先烈崇高信仰。中华民族,从来不曾倒下。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住种花家!
【篇五:beyond——我一生的信仰】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还记得车上的CD机一遍又一遍地放着《海阔天空》时,父亲告诉我,曾经有一个组合叫BEYOND,他们唱的就是青春,就是信仰!
从那一刻起我记住了BEYOND。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是我无法磨灭的记忆,在这些年里,我手机的音乐播放器里总是循环着家驹和BEYOND的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成为了一个驹迷,和无数的驹迷一起热爱着家驹,热爱着BEYOND。
经常有同学问我,BEYOND早就已经解散了,黄家驹也不在了,为什么你还是那么坚持喜欢他们?那是因为他们的歌给了我无尽的能量,鼓励我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不怕前路崎岖;是他们在我迷茫犹豫时教会我何谓理想,何谓坚持。热爱的不仅是他的音乐,更是他那对理想执着不弃的信念,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会勇敢地坚持下去,用他那清澈温暖的笑容面对每一天,正如他唱的那样“多少次,迎著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
在如今到处都是明星巡回演唱会,不管什么活动都有人高举着牌子为自己的偶像欢呼尖叫的时候,我们却只能守着电脑、电视和手机看他们的纪念演唱会,一遍一遍地回味着,一次一次地感动着,这样的我们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已经深深地在我们心里不会忘。BEYOND就是我一生唯一的信仰,永远不会变……
【篇六:因为信仰】
放学回家,正准备倒在床上休息,奶奶就急匆匆地跑到我的房间里,喊着:“囡囡,这个字怎么读?”我起身看了一眼小簿子,回答道:“‘数’。”她便连忙在旁边标记。我眼睛一瞥,只见她在“数”字旁边画了一棵小树苗,我不禁笑出声来。她看见了,连忙向我炫耀:“我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好……”我抬起头,望着奶奶额头上舒展着的皱纹,内心平静的水面微微荡开了波澜。
奶奶是信佛的,但她没有上过学,不认字,所以原来她念经都只嘴巴上跟了几句。最近,她又不知从哪得来了一本佛经,她便开始了学字。每天晚上,她就戴一副镶金边的老花镜,在灯光下,认真地用铅笔在纸上写字。她的背是驮着的——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驮着背的,用她那宽大有力的手掌持笔,铅笔头在纸上摩挲,留下一条条带着光泽的纸条,在灯光的照耀下,有些耀眼。
有几次双休日,无聊时就陪奶奶坐在床头边,看着她写字,看着那只粗糙又温暖的大手在纸上摇动。有时,我会抱怨她写的字太丑,就用我的小手扶住她的大手帮着她写下一笔又一笔。
会了一些简单的字后,她也学写她的名字。有一次,晚上放学回家,奶奶来接我。我习惯性地走去传达室签名,但她笑眯眯地拦住我说:“名我已经签好了。”我以为是同班家长帮奶奶签的,但当我看见那张牙舞爪的几个大字后,才知道那天奶奶刚新学了写自己的名字。奶奶有时会比我还忙,夜晚挑着灯练字,我说得洗漱了,她常回答我“等我写完”。
练了一段时间下来,奶奶的字虽然还是张牙舞爪的,但已可以看得清了。我有时想着:奶奶老了,但她却时常精神充沛地在自己的房间练着字,也从不觉得累。她因为念佛而去习字、学字,即使她已经有六十多岁的高龄了。
因为目标,更为信仰,年龄就看起来无关紧要了。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里,突然觉得信仰是多么的珍贵。它给予了人们方向和力量,那是源源不断的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使像奶奶一样的人重获“新生”,感受到活力。因为有信心,因为有信仰,我们不惧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