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束缚
束缚

【篇一:束缚】

这个世界犹如一架钢琴,被强制的乐章和人为的控制所束缚,于是它便用素色包裹着自己,那冷酷的外表似乎吞噬了那原本温柔的心,仅存的黑键与白键仿佛成为了它唯一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我心疼注视着它,用那早已与它相濡以沫的手指划过键盘,余音末了,蓦然思绪荡漾,不禁自问:难道我们人类真的没有被束缚吗?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

从小就被长辈强制灌输学习就是生命,要学习古人的精神,学以致用的道理。但当我接触到越来越的感情时,我疑惑了。连战国时期的人民都怀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我们真的都学会了么?

近期风生水起的苹果公司曾在发布会时谈到这个话题: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去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身处于智能时代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人工智能的完善与进步更是促进了我们的科技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是否具有古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考呢?手机已成为了我们依偎的挚友,出门在外手机就如同大脑一般,任何事情都能搞定,人们越来越依靠它,它也在悄然无息的剥夺我们大脑的思考权利,用它那冰冷的程序束缚控制我们。

偶然听到两位老人喝茶聊天。一位鬓发苍苍奶奶说”哎,好不容易过年放假了,我儿女啊终于能回来陪陪我了!”另一位爷爷叹了口气:“我儿子啊一回来就捧着个手机,也不和我们聊聊天,这和不回家有什么区别啊!”年轻人追求新鲜,正中人工智能的下怀,因为一部手机而抛弃了亲情已十分常见,就连我也有这么一段视手机为命的日子。但回头细想,我们已变得与手机一样,远离亲人,漠视感情,在毫无感情温存的虚拟世界里自娱自乐,活得自在。渐渐我们失去了情感与爱,脑子里只有被人工智能束缚的思路与抵制外界交往的顽固思想,体内的温暖渐渐被冷漠逼去,残留无几。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假使你坐地铁时正津津有味的玩弄着手机,这是一位老人上车了,你会让座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在面对老人的需求时,未上学的孩子处理的就更为合适,他们会选择让座。本应牵引孩子成长的我们是怎么了呢?面对了社会的需求,属于人的那份热情去哪里了呢?久而久之,在面对着这份责任时,我们变的越来越淡然,亦或是认为理所应当,充斥着温暖的身体只留下那一副躯壳。那应有的同情心已不复存在。

那我们与人工智能又有何区别呢?我们模拟了人类大脑创造了人工智能,甚至超越了人类大脑的思考范围,我们不断创造更好的系统,力求完美。但它与人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人类的存在并非巧合,女娲创造了人类最先赋予的就是爱别人与爱自己的权利,这是人工智能不可求的宝物。

但为了使人工智能占有一席之地,各个公司开始了发展人工智能的革命道路,妄想让这些机器代替人脑。尽管它们的存在使生活更加便捷,但求让世界失去了那原有的爱。它们开始欣喜终于能依仗着人类去毁灭人类,用单一的数据束缚人类。

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最后用人工智能毁了自己,这将会是个多好笑的笑话。因此我们应挣脱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束缚,与此同时利用它们便利生活,找寻那属于我们的感情与爱!

笨重的钢琴是单调的,但只要有一位愿意改变愿意创新拥有感情的演绎者去用温暖感化它用心去与它交流,那将会演绎出一首永无止境的美妙乐章。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养树之道,“顺民之心,以致其性”为养人之道,那就让我们挣脱人工智能的束缚,去顺应那原属于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与那份失而复得的爱吧!

【篇二:被束缚的亲情】

云朵因为有太阳而变得温暖,大地因为有四季而变得多彩,人因为有爱而变得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生活时间的大多数,特别是手机的出现,使很多人变成了人们常说的“低头族”。

父亲节、母亲节原本是为了让我们每年都记得父母的恩情,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而“低头族们”就用他们的方式给父母送去了一条不知从哪儿复制过来的“祝福话语”,他们用冷冰冰的复制文字“诠释”了他们对父母的“孝”。那么,既然有复制文字的空闲时间,又为何不回家看看父母呢?

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父母或许一整天都在等待着我们给他们的惊喜。而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回家陪他们吃一顿饭,闲聊几句。然而,我们却只是在朋友圈里刷着动态,复制着一条条假惺惺的文字来表达祝福,却不曾想,父母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总会在家中满怀期待的等待,而我们却被电子产品带偏了“孝”意。我们即使对父母满怀感恩之意,也只是被网络冰冷的文字冲淡了的“孝”。

有首歌是人人都会唱的——《常回家看看》。我们也应该这样,即使再忙也应该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闲聊几句就好。若有时间回家,那就回家看看父母吧!因为我们就是他们最珍惜的礼物。

别被生活束缚了自己的“孝”,别让网络冲淡了我们对父母的爱,也别再让父母在满心期待后等来的只是一段冷冰冰的复制文字。

【篇三:颜值是一种束缚吗】

“新的词语往往伴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而现在的网络语言正是伴随着新事物,新事件,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那么作为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颜值”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观来说,“颜值”这个词语的意思很直白,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是否是因为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呢?我想是的。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华裔主持人陈茱莉因导演讽刺她的眼睛小而去整容,从而达到了职业生涯的新高度。人们的审美大多偏爱大眼睛,陈茱莉整容之后“颜值”提高了,收获了事业的成功。那么要想成功,“颜值”一定要高吗?当然不是。

黄渤因为“颜值”低而找不到工作,但他并不因追求高颜值而去整容,而是根据自己容貌的特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同样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由此看来,“颜值”并不是束缚我们人生的绳索,但它确实是限制了我们人生选择的利器。谁的青春不迷茫,摆在我们面前的有那么多选择,虽有多种因素在干扰、影响着我们做出选择,但最终如何选择还是要靠自己。

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同,通往成功的道路也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亦无权干涉他人的想法,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那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拜金主义俨然成为了一种被许多人热捧的“新观念”。“颜值”的产生同样与这个观念有一定的联系”。就像一个在学习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的女博士说的那样,“人丑就要多读书”,既然你认为自己颜值不高,那就用努力来丰富自己,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美在于气质高雅,在于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仅仅看一个人的“颜值”。

“颜值”无法束缚住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一定不要被“颜值“束缚。同样的,所有的外界干扰因素都无法阻挡我们有一颗追求、向往成功的心,真正束缚住我们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不自信,彷徨和自怨自艾。

【篇四:不为物束缚】

顾城有言:“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固然人之美可如神,但世间终究多是凡人,在柴米油盐的温吞之中,偶然地,也难以进入美的圣堂。

如钱穆所陈:“一个名厨,烹饪了一味菜,不至于使你不能尝。一幅名画,一支名曲,却有时能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赏不到它的好处。它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诱导你的心灵,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平庸如果长时间地浸没,人会开始失去志向,囚于所谓的“俗”,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向世界展出自己独特鸣叫的机会。

等待而来的,并非是人们各展其才的亢鸣,而是泅于平凡的哀鸣。人们大量地使用抖音、快手、以及别的软件消磨时间。往日的梦想湮于尘土,再不去追逐,以至于缺少于美的接触,更失去欣赏的能力,为浮浅的碎片洪流吞噬。

古今不甘于平凡的人,是否也这样做呢?王右军授子书法,纸以缸计,其子献之亦成书画大家,与其父齐名;后又有明代张溥苦习经书,遇到好文章则七录之,取其斋名为“七录斋”,以自戒;随后近代曾国藩又在其家书中告诫子孙莫虚度时光,从一丝一毫的事情中获得体会,并持之以恒。他们可有论如何虚耗时光?徒以古人之昭昭显今人之噩噩,这难道不是文明的退步吗?对美的欣赏也会随俗之流而掩之华也。平凡之中,又该如何挤出一声欢响?

在繁忙的世事中,我们应保留一丝对美的直觉。如在桌上留一束花,每日更换;亦如下班回家时,欣赏落日的美景。倘若失去这一种直觉,便会沦为生活的奴隶。钱老感叹:“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的夭折。”人们只能欣赏到物质的表面,而无法进入其精神,引出其共鸣。哀鸣从历史的角落里飘出,散在人们鼎沸的声调中。

精神,应高于物质,而不能求于物质;人,亦应观之俗,而不能流于俗。“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芥川龙之介如是说。人的独特,正起于与其个性的多样,而不应止于浅浅的生活。在《发条橙》中,人们思考个人的精神究竟有什么作用;亦在《长恨歌》中,人们发现物质于人的束缚。人唯有思考着,才能不为物质绑架。

为成“我思故我在”而不流于俗,我们必须抬起头,去欣赏,方不缚于物质,自成于世。

热门推荐
1乐在其中
2琴结
3老师,谢谢您
4军训初中日记
5共享时代
6假如我会克隆
7珍贵的礼物
8汉语的魅力
9走夜路
10无言的爱
11人生的价值由自己实现——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12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13情景描述
14感恩大自然
15点燃信仰的明灯
16书,吾之最爱
17特别的800米
18小学中秋节作文
19生活纪录片
20美丽的清晖园
21我们以前的那些事
22新学期展望作文
23漫画的启示作文开头
24珍爱生命防溺水作文
25踏青
26家里来了“新朋友”
27我学会了包粽子
28漫画老师
29我和哪吒过一天
30美丽的家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