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六年级作文>制作树叶贴画
制作树叶贴画

【篇一:制作树叶贴画】

梦,在儿时时有发生;梦,在少年时已变的似真非真;梦在成人时,最有可能变为现实。而我,正处在“梦”的发展历程的第二部分。

金秋梦,顾名思义就是我在金秋时节确定并决定去努力完成的梦想。我的“金秋梦”就是成为一名“树叶收藏家”,进而成为一名“植物学家”。“树叶收藏家”就是将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树叶收进自己的“收藏册”中,比如叶脉是红的,绿的,叶片是深紫的,血红的,树枝是绿的,灰黄的……为了实现我的“金秋梦”,我还有一个兼职——树叶“猎人”!

今年我所在的作文班,杨老师让我们每人做一幅树叶画。哈哈,我那“收藏册”里的小家伙们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大展身手啦!

我把“收藏册”里的“树叶先生”、“小姐们”小心翼翼地一一取出,仿佛动作快一点他们就会碎掉似的。我数了数多年来的战利品,足足200多张,还愁做不了个树叶画?

材料有了,画什么呢?我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想,刚到小区门口,那棵“年事已高”的“秃子树”便映入了我的眼帘。突然脑中一亮,“秃子树”多好呀,能体现出秋天的萧条冷落,再粘几片漂亮的枫叶,下面贴几簇圆头圆脑的“秃头小叶”做陪衬,最后题一首短诗,一幅树叶画不就完成了吗?

中午回到家,我拿起笔就画,“秃子树”慢慢地来到我的纸上,起先“它”还不怎么想来做客呢!不过“它”似乎被我有模有样地丑化了。接着,深红色的“枫小红”,红黄相间的“大枫和小枫”,以及“光头绿叶的一大家子”纷纷来参加“纸上论叶”,最后一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儿童诗也跃然纸上,一幅绝无仅有的“树叶画”便“横空出世”了。

完成了树叶画,也是实践了一次“金秋梦”,同时,我也在实现“金秋梦”的道路上又往前走了几步……

【篇二:制作灯笼】

明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常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但是,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不仅因为学校不放假,而且要制作灯笼。我渴望元宵节,但我深深地知道——我最厌恶做灯笼等活动。

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我不得不拿起材料。

我不会做灯笼啊!李同学听到我的求助,热心帮助了我,他说:“做这个灯笼特别简单,只不过特别费纸。先把纸撕成正文形,然后这样折……一共需要折六个,咱俩一人折三个。”我折了起来,我首先把三张纸撕成正方形,接着按照他说的折法折了又折,然后把剩下两个折完,最后把折好的三个交给李同学。只见他快速地把六个接成一个形状,有点像球体,也有点像五级魔方。李同学撕了个纸条做把手,又撕了个纸条写了一则灯谜,签完名后让我签名,我签了一个大大的名字。李同志跑过去交给老师,老师说做的好,我在座位上想:那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灯笼啊!

元宵节到了,看着外面展览的灯笼,我觉得我获得成功。也许这样的成功对别人来说并不算做么,但它对我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终于学会了制作灯笼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使我意识到: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贵在动手,毅力是我的精神力量,是我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和秘决,我建议学校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因为亲手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多好啊。

【篇三:模型制作——滑翔机】

“飞机模型,好漂亮。”在别人那句句赞扬中,我沉浸于其中。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来到了少年宫模型世界。大家个个新奇不已,谁也没有想到自己触及到了飞机模型、橡皮筋、动力板。

一袋袋模型学具,如接力般传了下来,大家一拿到学具就喜笑颜开,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按照说明书,从模型袋中取出两片机翼,用剪刀裁开,分为左翼、右翼。将其中一个翼片靠在桌面2cm处沿凹槽线压下,做成减速翼边,心中不断安慰自己小心,千万别弄破。接下来接前缘往上翻,翻为50°作为控制方向,把机翼翻转至底部用双面胶粘上定型片,贴至50°折角处,使其固定。第二片机翼也按此方法制作,将其两片机翼固定在翼台上方的中线处,用塑料片压下,捆绑上橡皮筋,手中犹如出现了一对焰红色的鸟翼。完成折翼后,揭开面纱的是那制作平衡尾翼。

将单独尾片用双面胶粘住后翼架上,一定要以水平中线的方式固定,又将水平直线板翼以90°的垂直平行方式用胶水粘于后翼上方,正面一看活像一只鲸的大尾巴。突然,甲床传来一阵刺痛,不好了,原来是指甲用力过猛受伤了,一定是刚才装机翼时,我心想。我勉强试了试,还可以,就自我安慰开始了最后一步最关键的组装、全拼。

先将翼台下方的两个小孔穿过机身杆后3CM处的最佳位置,用螺旋桨的小洞用力插入,使其可以正常转动,在机身杆后部约2CM处。接着让尾翼架的小洞穿进机身,我仔仔细细地操作着,每一步都丝毫不敢大意。最后大功告成时可别忘把牛皮筋给挂上。拿在手上的那不在是零件而是触动人心般焰红色飞鸟的劳动成果,心中收获着创造的快乐。

这次短暂而独具匠心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模型本来就是我的向往,更加加深了我们对模型的认知。模型是事事物物的缩影;模型是种种成功的起点;模型更是那未来世界的蓝图。这次活动让我们不但收获了体验的快乐,也让我们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篇四:制作兵马俑】

今天,我又要去参加小记者活动了,这回我们将制作兵马俑,我很疑惑,这么高大的兵马俑,我们该怎么制作呢?

刚到场地,水晶老师就给每个签到完毕的小朋友两个塑料杯子和三根牛皮筋,这样我更加迷糊了,这个可怎么制作呢?原来这个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工具和材料是后来分发的模具和石膏粉。这下我明白了,我们这次要制作的是一个微型石膏兵马俑。

制作之前水晶老师一再给我们强调制作的关键,那就是:要快,要稳,要等。于是老师一声令下,我就立马把整包石膏粉倒入40毫升的水里,然后用筷子快速的搅拌,整个过程不能超过20秒,但是要搅拌均匀,眼看差不多了,我就把石膏水倒入事先用牛皮筋扎紧的模型中,从模型的头部口子中稳稳倒入,一边倒入一边不停的振动,让石膏中的空气冒出来,这样我的兵马俑才不会是个马蜂窝。不一会儿我们都装好了兵马俑。虽然石膏水很容易凝固,但是要正在的坚固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上一个小时。在这个等待的时候我们跟随水晶老师去了一趟“西安”,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西安,一面是古老的城墙、楼阁、兵马俑;一面是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的科技之都。最让我想探秘的是老师讲的小雁楼,这个曾经被雷劈打三次,而后有自行修复了。人们一直认为是神在帮助,因为找不到科学结论。就如那个庞大的地下兵马俑一样带有着众多的疑问。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呈现结果的时候来临了,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取下捆绑着的三根橡皮筋,深呼一口气,把模型的前半部分拿了下来,完好无损,我离成功接近了一半,顺利的取下了下一半,我拿起小小的兵马俑上下左右细细的打量起来,虽然有一点点小气孔,但整体上还是完整的。

我们制作手掌那么大小的兵马俑,就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而我们的祖先,在那个年代居然制作了成千上万个如此巨大的兵马俑,这实在是让我们太惊讶了!

【篇五:制作树叶画】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做一个树叶画,这件事可把我乐坏了。

到了星期六,是个好天气,我拿着篮子下楼去采树叶。到了楼下,我看到了各种颜色的叶子,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漂亮极了!

我连忙跑到树下,一下子就摘了很多树叶。我看到篮子里的树叶,感觉少了什么。我仔细一看,原来少了枫叶呀,我看到一颗枫叶树,可是我怎么够都够不着,于是我很生气。我就找来爸爸来帮我摘了几片树叶。树叶都齐了,我开心地把篮子里的树叶带了回家。

回到家,我把树叶都堆到了一起,然后又准备了双面贴、剪刀、白纸……准备工具做好了,现在我可以作画了。我先把树叶剪成鱼,再贴到白纸上,可是我看到我的树叶画里的小鱼太孤单了,于是我又做了一条,这样小鱼们就可以一起玩耍了。我的树叶画就这样做成了。

于是我给爸爸妈妈欣赏我的作品,爸爸妈妈都拍手笑了。还夸我是个小能手哦!

在这这次手工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一心一意的去做,这样你做每件事都会做得很好。

【篇六:制作树叶画】

期待已久的活动课终于开始了,这次课的任务是做树叶贴画。

刚一上课,我就把树叶倒在了桌子上,欣赏了一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梧桐树叶子了,它是绿色的,形状很特别,像小鸭子的脚,又像一件宽大的上衣。

开始拼树叶了,我把梧桐树叶裁剪成老人的衣服,将一片绿色鸡蛋形的叶子上,画上眉毛、眼睛等五官。接着用银杏树叶剪成老人的大手,然后用竹叶做成一叶扁舟,最后用竹叶条做成一对桨,再把它们都贴在卡纸的中间,老人划船图就基本完成了。

可是,我觉得左右两边有一点空,就画了一棵树的树干,顶上贴满树叶,显得枝繁叶茂。我还在右边画了一棵枫树,贴上火红的枫叶,它们在阳光下闪着丝丝光亮。我用棕榈树叶在树下贴上做青翠的小草。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守护着大森林里的湖面上的老渔翁。我还在渔翁身后画上一座木头做的老房子,房子上有一片枯叶,停着蝈蝈、知了和小鸟,似乎都在欢快地鸣叫着,自然而和谐。

我欣赏了一下,觉得河水中应该有鱼,因为老渔翁是来打鱼的。所以我用一片绿色且很小的叶子,做了一条小鱼。又在右上方画上了一个太阳。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人与景相融,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我做的树叶画不错吧?小伙伴们,你们喜欢我做的树叶贴画吗?

热门推荐
1师生墙
2暑假作文
3冬雨
4希望之路
5那一刻触动我心
6《爱的教育》读后感
7傅雷家书读后感
8一道风景线
9生活中的乐事
10班级文化布置
11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12我是大自然的一员
13永远的夜来香
14哥哥,我想对你说
15那一次我真担心
16我想回学校
17蒲公英之海
18在这个春天
19四年级作文捉蚊趣事
20门卫爷爷
21我想为你唱首歌作文600安
22法律护我成长
23第一次当保姆
24日记一则
25老师,我想对您说
26未来的书桌
27春天来了
28钓鱼
29黄桷树
30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