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低处顿悟】
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在千山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还着些许失落归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在人生的低处收获了别样的风景,滤去了世俗的尘埃顿悟了别样的境界。
踩一地落英,留一身余香,越过以隐蔽的丛林,听一溪淙净清泉。让我们伴随着陶渊明先生的脚步,顺着低处的溪水,去寻找一片世外桃源,体验别有一番滋味的人生境界。我慨叹陶渊明先生的美好志向和与世无争的归隐情怀。他在人生的低处看到了官场的邪恶与腐朽,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官场上的智者,是君主的贤人。我又慨叹陶潜先生容纳百川的情怀,他耳闻世俗风雨,眼见世俗雷电,却道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哲理。也许,只有在陶潜先生的低迷之际,他才能顿悟另一种人生,他才能容纳世俗的风风雨雨。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归隐情怀。
抹一缕清风,邀一轮明月,挽一片深林,听一曲幽幽琴声。是的,我们逃出了芜杂的人世间,与王维来到了深山里。山林的静美,无不使我们想长久居住在深山草屋里。在晕黄的月光下,我们和着清风,对酒当歌,大谈人生。我们丝毫不觉得有满眼的寂寥与落寞。耳听王维轻吟:独作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名月来相照。”我仰慕王维的隐世情怀因为我听出了他对喧嚣城市的厌恶和对山高水长美好生活的向往。漂浮的新总会有沉静的一天;荡起的秋千总会有停歇的一刻;产身的羁绊总会有划落的一次;流水总会有注海的一幕。只有低处才能容纳百川,只有低处才能顿悟人生。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宁静人生。
泛一叶孤舟,捧一手碧波,摇一回双桨,听一种心愁。我已在湖岸上看了她许久许久,凄美清瘦的她总喜欢怜花自惜,隐隐约约听她在吟唱:“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是抵不住与朝夕相处的相公分离的哀愁,孤寂的滋味早已溢满心头。不错,李清照,正是在人生的低处,体会到了人生的痛苦和分别的辛酸。我爱她,却不言说出;我疼她却又相隔甚远。憔悴的人儿还是默默承受人生的痛苦。伤感,离愁,我们在低处顿悟。
于是,我说:低处,顿悟辛酸离愁。
经历低处的痛苦,容纳大千世界的辛酸苦乐,让低处的河水来诠释世间风格迥异的美,让低处的百川,汇集一汪明净的湖,照亮彼此模糊又隐约的心……
【篇二:顿悟】
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烈日透过车窗,少了几分炽热,柔软地将我们包裹进暖阳里。三两只看似刚刚学会飞行的小麻雀一路跟随着我们,终于在枝头停下了疲惫的翅膀——终究是离开父母的孩子啊,我有些感叹。很快,我们要进行资助的目的地——那所藏在大山中的学校,已经渐渐靠近。
刚下车,一群整齐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弟弟妹妹们扬起笑容欢迎我们,最前面的那个男孩显然已经在烈日下站了许久,额头上的汗密密地冒。我有些心疼,拿出手帕帮他擦汗,他一时有些惊讶,腼腆地低下头。这座学校不大,角落里描绘着的跳房子应该是唯一的乐园了。这样的留守儿童并不是少数,我们此行,也是想靠绵薄之力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我看着他,没有父母陪伴,年幼的小麻雀身单力薄,该如何向远处飞去呢?
仪式结束后,他跑来找我,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害羞。他把手伸进口袋,从口袋深处轻轻捧出一颗草莓味硬糖递给我,而后又从身后拿出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边角平整,但从微微翘起的书沿可以看出,书的主人翻阅过许多次。“姐姐,我…我有首诗不太懂,你能不能…”“姐姐帮你看看吧!”我笑着回答,他欣喜极了,翻开书翻找起来。我在此时凝神细细看他。小小少年被迫离开父母,被从温暖的庇护下一把扯出,竟找不出半点怯懦自卑。窗外的麻雀不知何时飞来了,唧唧喳喳停在树上,小小的身影里藏着惊人的力量。
讲解完他的问题之后,我把糖塞进他手里,告诉他他学的很快,这是姐姐给的奖励。他垂下头,过了良久才开口,“姐姐,我喜欢读书,而且我知道,如果我好好读书,总有一天,我能离开这里,”他抬起头望向远方,眼睛里装着满满的光,足够抚平生活曾带给他的伤痕,足够让他昂首微笑着向前奔跑。“那个时候,我就去看看爸爸妈妈曾待过的地方,我也会像他们一样,他们,他们就在山的那一边。”
我泪湿眼眶。即使肩上被生活的重担勒出血痕,他依然追逐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未来,这是多么惊人的力量。那瞬间才顿悟了,年幼的小麻雀或许没人依靠,但只要心怀梦想,用力呼吸,努力奔跑,自然就会获得力量,是梦想的力量。
小小的身躯内,蕴藏着,纤瘦且磅礴。
“你瞧,你踮起脚望望,那是大山外面的世界,它终将属于你。”
【篇三:低处的光】
几年过去了,那位老人好像一道来自低处的光,依然使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我和爸爸乘车从北京回到温州已是凌晨3点,深黑色的天幕不见星星,只有路灯的暖光洒满了路面。
拎着沉重的行李,我和爸爸穿梭于人群中,从眼前驶过的出租车每一辆都满员。我略带疲倦地说:“算了,坐三轮车去吧。”
车夫是个清瘦而干练的老人,60岁上下,靛蓝色布褂,铅灰色裤子,旧军帽掩不住两鬓星星点点的斑白,岁月刻出的皱纹溢满了沧桑。他从我手中接过行李,干裂的嘴唇微微咧开,笑笑,做了个上车的手势。
这样走了好长一段路,老人似乎有些累了,速度慢了下来。很快,前面出现一道陡坡。
“大爷,赶快让我们下来,我们帮你推车。”睡眼惺忪的爸爸揉揉眼睛,匆忙说道,同时起身就要下车。
老人却摆摆手拒绝了:“没啥,甭担心,咱当过兵的人,身子硬朗得很。”他声音洪亮,坚定地回答道。
上坡了,老人猛地欠起身子,刹那间,瘦削的身子仿佛灌满了力量,好像等待发令枪的短跑运动员,浑身每一寸肌肉都已绷紧。他一边小声地喊着号子,一边有力地把踏板一次又一次踩到底。我担忧地望着他,那瘦削的骨架从蓝衣服上高高凸起,深深刺痛了我的双眼,一阵又一阵辛酸漫过我的心头。
下坡了,老人又坐回车座上,身子因过度劳累而剧烈地上下起伏,呼吸声急促而沉重,但他的脚依然有条不紊地蹬着车。我心里很不好受,说不出是涩还是苦,只觉得翻江倒海涌起一波波同情,眼睛也酸酸的。
到地方了,我们下了车,爸爸递给他10元钱。“不,车费是5元。”老人不容辩解。
“大爷,你就拿着吧,我也没零钱了。”爸爸推开他的手,老人却追了上来,从口袋里摸出5枚硬币,一枚一枚郑重地放进爸爸的手心,转身向车走去。忽然,他摘下旧军帽向我们挥了挥:“谢谢你们,但我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好多年过去了,但那句话,那辆车,那个人,好像是来自低处的光,低微但从不卑贱,平凡但从不平庸。
【篇四:顿悟】
人生不在于活的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人生往往只需要一个顿悟,不可预见,只可遇见!
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我正无聊地待在家里,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忽然,我看见爸爸正在安静的待在书房里读书,俨然一副书生模样。我一看爸爸手里的书,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是书却十分平整,一尘不染。书很厚,爸爸读得很认真,看见爸爸少有的这副神情,我不由好奇了起来。
爸爸察觉到了我的到来,把书合上,我看见书上的四个大字,“三国演义”,我不禁哑然失笑,询问爸爸:“这本书我好久以前就读过了,你怎么现在才开始读?”爸爸并没有感觉窘迫,而是心平气和地对我说:“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读这本书了。”我感到疑惑,便问爸爸“为什么一本书要读这么多遍,难道不会觉得乏味吗?”爸爸便回答我:“一本好书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倦,因为每当你再读一遍,都会悟出不同的东西出来,这也就是顿悟吧。”望着爸爸认真的神情,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还是出于对爸爸所说的那句话感到好奇,便开始开始重读以前的旧书,想要找的爸爸说的那种体会。
从那以后我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虽然学习渐渐开始变得繁重,但是我依然没有打断这个习惯。只要每天一有时间就会开始读书。因为每当我在书中的世界里沉浸下来,身上的疲惫和压力就会全部消失。在书中,我一会儿乘坐“鹦鹉螺号”遨游海底世界,一会儿又和鲁滨逊在岛上共同冒险。我也渐渐明白了爸爸当时对我的教诲。
很多事情也许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无趣,也许,你只要透过表面体会它所蕴含的,也许就能找到不一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