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灵魂漂泊在书中
灵魂漂泊在书中

【篇一:灵魂漂泊在书中】

夏日的蝉声伴着无羁的行云游荡在天空,红尘喧嚣。将俗念煮入一壶新茶,任灵魂在书香中自在漂泊。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时间在泛黄的书卷中行走,细细品味着一曲风雅,一阕清愁。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仿佛立在了河中洲上,岸边一丛苍竹,细雨迷蒙,走出了一身的狂放与淡泊。吟“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那一啜素唇,为谁而点?一支金步摇,候谁来簪?独卧月夜短松岗,似乎依稀看到了故人的容颜,却无法将手穿过那扇生死相隔的小轩窗。如今寒窗孤影,可有抚琴的素衣,揾泪的翠袖,可有把盏相对的红酥手?念及“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恍然间,看见一树桃花灼灼,树下的少女言笑晏晏,持酒相劝。浮云事,樽前休说,昨日不堪相留,且将浮名换做浅斟低唱,唱至春尽花残,唱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血染的江山不敌美人眉间的一点朱砂,国破家亡的惨淡与离愁,渐渐地落入茶中,滴在纸上,晕开了大片的苦涩的泪痕。

时间跳跃到另一本书的扉页,滚烫沸水冲击出茶香氤氲。雾中缓缓升起的,是青春的风华绝代,是年少的轻舞飞扬。那是三毛独自踏上异乡求学的漫漫苦旅,在德国大雪纷飞的冬夜寒窗苦读;那是《青春万岁》里女学生的欢欣与雀跃,好问与求知,纯真的笑容是青春的注脚;那是《家》中进步青年不屈的抗争与思想的升华,梦在黎明前的夜色中渐渐浮升,最明亮的光线在他们的眼眸里闪耀着晨曦。

是的,这是定格于纸上的青春,是对人生不朽的礼赞,一路清雅,一路纷繁。

“人们恐惧黑暗,是因为黑暗中的未知。”

在中国革命的黑暗中,那双鹰一般锐利的瞳仁刺破黑暗,如同两点寒星,照亮了前方的征途,不畏不惧。他的笔锋利如他的眼眸,洞悉世事,犀利,直中要害,铸就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刚毅的魂魄。他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国平先生对他这样评价道:“鲁迅不只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社会斗士,更是一个洞察人生之真实困境的精神先知。”他精确地刻画出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唯美的句子,质朴的文字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觉醒,回味时深远悠长。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茶泡过了三回,已是寡淡如水,回味却益发绵长。原来人生就是一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当浸泡在城市的浮华中,生活越来越舒适,却让心灵的田地日渐荒芜时,我终于明白,原来心灵的贫瘠与精神的空虚才是人生的贫苦苍白。

我开始渴望让心灵背起行囊,去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享受天欲雪时“红泥小火炉的闲适;去东篱采菊与田翁对饮;去雪域高原寻仓央嘉措的足迹;去看莎士比亚永不凋谢的长夏;去巴黎圣母院听怪人的钟声••••••

让心灵在书香中羁旅天涯,不会满身风雨,只会涤荡出你纯真的性灵。博尔赫斯说:“书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延伸。思绪延伸到不同的地方,每一次都是一场与文学巨匠的对话,每一次都是智慧的交流。

走进一册书页,就仿佛跨入了另一个时空。忘却自己,亦获取一个新的自己。灵魂在书页间漂泊,进行着高贵的洗礼。

一次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场美丽的修行。

一次思考,是灵魂在旅途中的小憩,思绪飘飞,舞出更美的流年。

愿成为灵魂的守望者,在书页的旅途中耕云种月。

【篇二:碎片难填灵魂之厚】

时代的齿轮缓慢运转,但人们却活在加速的生活里,为了活得像个人样,他们开始充实自己。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断往前奔跑的步伐,却没谁选择按下暂停键,效率至上的选择“强迫”他们走上了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这一概念渗入人心,成了一条最佳的捷径。因为它巧妙地让你认为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的事情学了更多知识,也许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实现了效率而沾沾自喜。

鲁迅曾言,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而今人却一味地走向极端,只追究挤好海绵,却用了那些水浅薄化了知识。如同一滴水中的油,只能看宽度,却没有什么深度。而这一切的原因并非碎片化的生活,反而是在于人。人的追求改变了,这才使得鲁迅的话出现变质,那些高效后留出的时间不用来探究灵魂的深度,却是企图以一张张碎片遮掩空洞的丑态,期翼于融进各式圈子,以拥有更多虚无来展现自我,满足自我。

凉风微起,碎片离乱,丑态依旧。于是人们寄托于用更多碎片式的方式,逐渐分离自我来达到充实自己虚无的幻想。为何?其一在于碎片式生活的渗入,这已经成了一条定理,从众的心理促使着人们于加速的现实中不断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碎片化生活有着无限大的好处。石黑一雄于“浮世画家”中告诫着读者,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从众并非同流合污,更加不可能是深陷泥潭不愿动弹!

其二在于一个更加悲哀的现实,人们自动放弃了对精神的投喂,他们安逸于金钱至上的社会,成了躯壳的奴仆。物质如雾障目,我们盲了心看不见现实与灵魂分离的矛盾。

而碎片化生活不应该再成为人们被物质所役使的借口了,这一张遮羞布应被扯下,让我们去直面精神与灵魂的呐喊!时间的齿轮再慢也不会停下,也许,是按下我们自身的暂停键的时候了,用海绵中的水去完整自己,增厚灵魂,莫再囚于物质了!

停下吧,一分钟也好。…

【篇三: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说起梅花》一书中,作者表达了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梅花确实招人喜欢,从古代的诗文便看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句子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我“深入灵魂热爱”的却是另一样东西——竹。

你听过风儿吹过竹林的声音吗?我听过。我家后山有片竹林,风来了,我便坐在土堆上,闭着眼睛,仔细聆听风儿与竹叶的悄悄话。“飒飒飒”缓缓睁眼看,苗条的竹叶儿与飒爽的风儿共舞,风儿一吹,竹叶儿便配合着他的舞伴旋转飞舞,“飒飒飒”一些竹叶儿轻声吟唱,一些竹叶儿青白交织翻飞起舞,像在跳华尔兹。过了一会儿,舞会结束了,风儿歇息了,一切恢复了原状。竹尖儿似乎倦了,垂着头,闭着眼,我和他们一样,在睁开眼已是黄昏。

古时不仅有描写梅花的诗词,也有写竹子的。要说起这些写竹子的诗词,我最喜欢的还是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诗写出了竹的坚韧还将他的品质用来勉励人们。竹是坚韧不拔的,不会因为大风暴雨而歪斜,所以也形容人正直。

竹还具有实用性:取一根比较嫩一点的竹子,将竹子削成大约两毫米的细长条,再将竹子里面米白色的壤削掉,用水浸泡,就可以编成各种实用的用具,如:竹篮、簸箕等。还可以用来做一种美食——竹筒饭。取一节竹筒,将它用水洗净,再取一碗糯米,将它洗净装进竹筒,堵住竹口用火烤。打开后,飘香四溢。

除此之外,屹立不倒的竹子,也象征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气节,他焕发出的魅力,成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写照。

【篇四:灵魂的终焉】

近来,许多包括电影、小说等科幻作品中,多有描绘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或是机器人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带领人类走向灭亡的情景。然而于我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多快我并不清楚,但倘若有一天人类真的走向灭亡,其灭亡的真正原因应该并非人工智能,而是人类本身。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也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人脑一事不足为虑,而其更担心的是人类的思维在不断像计算机一样机械、麻木。

我想,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于世而不同于其他生命,绝非仅在于其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而在于其作为精神体的意义。我们有智慧、有思维、有感情,因而可以感知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倘若我们失去了思维和感情,我们作为精神体的意义何在?我们灵魂的价值何在?我们还有资格自诩为“人类”吗?

当今人类思维的逐渐麻木机械,其背后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能力的缺失。我们只会被动的接受任务,专注于眼前的手头工作,却很少有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会主动思考,思考这件事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去做。这是一种自我的价值观的缺失,是一种是非评判能力的缺损,所以我们才会对眼前的工作不加抉择地囫囵吞枣地接受。我们也不会主动思考周围的他人之事,不会去感知他人的情感和想法,这又是一种同情心的缺失,导致我们不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没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事。

不会去主动地思考,究其根本,乃是一种探求欲的匮乏。当今这个社会上,许多人选择碌碌无为,被现实的压力所迫,心为形役。久而久之,我们被现实磨平了思维的棱角,拜金和功利的思想根深蒂固。囚禁于世俗的枷锁,为了追求现实的利益而穷尽毕生,又怎有心去寻找精神层次的探索呢?没有探求的欲望,就没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因而不会去思考如何去探求,而其精神和灵魂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才得以丧生。

每个人都应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这并非只体现于形体,而更在于灵魂层面。不去被动的随波逐流,而应该时刻有着自我的意识和思维,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究竟应该做的是什么。如此,我们的思维才不会机械、麻木,我们的灵魂价值方可大放异彩。

秉持自我的意识和追求,用思维和情感对这个世界不断地感知、探索、迈进。这正是人类精神灵魂永垂不朽的奥秘,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否则,人类的灭亡,必将是应为灵魂的终焉。

【篇五:高贵的灵魂】

有一个名字叫做“雪豹”;有一种精神叫做“雪豹”;有一群精英叫做“雪豹”

——题记

高贵的灵魂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赤诚的心;高贵的灵魂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无限光荣的职责;高贵的灵魂更是因为他们有一种顽强的信念。

每天的高难度运动,对他们而言早已当成家常便饭。其中攀爬是每人每天的必修课。同时,他们还定期举行攀爬比赛。为了不让自己落伍,他们每天都疯狂地练习。日子一久,他们的肘部和膝部已磨出厚厚的茧。

最近,我从央视一套《第一精品》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的一次反恐演习中,一位年轻的战士在破窗的时候,因脚下打滑,被飞溅的玻璃碎片刺破,鲜血直流,但是为了让自己所在部队取得演习高分,他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直至演习结束。最后,他拖着因失血过多早已麻木的腿在队友地搀扶下缓缓度进医护室。如今,他已退伍,而这种铁人般的顽强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所有人的心中。

驻守在祖国心脏地区的人都如此艰苦,更何况那些边防战士呢?衣服能站起来吗?在风雨肆虐的边防地区,战士们的衣服一经浸泡便被冻住。每天异常艰苦的工作,令他们出许多汗,长次以往,衣服就变得硬邦邦的了,脱下来后便可直挺挺地立在地上。

厚厚的茧算什么?腿被刺破算什么?硬邦邦的衣服算什么?无论什么困难都无法磨灭他们高贵的灵魂。我向往拥有这样的灵魂,因为学习需要这种顽强的意志,而要想具备这种可贵的精神并不容易,故我为之高贵的灵魂而感动。

我多么渴望成为一只雪豹,拥有作为一只雪豹所拥有的所有品质,成为天低下最顽强的雪豹。任风雨肆虐,我都无所畏惧。

顽强——成为我心中最高贵的灵魂……

【篇六:深入灵魂的热爱】

我想我对厦门,有着一种深入灵魂的热爱——尽管我的足迹,是几年前印在那片土地上一次。

绿色

这座城是绿色的。几乎无论你站在哪里,目所能及之处皆是一片碧绿;那树那草融合在一起迸出一种可称作炽热的绿,但它却从不自己主动闯入你的眼帘。它只是兀自绿着,静悄悄的漫入你的心,占据一角,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它不知何时已蔓遍你的灵魂,洗去你所有的浮躁和大都市中带出喧嚣。还记得那几个夜晚我最喜欢沿着某条河边林荫小道漫步,看皎洁的月色漏过那团夜色染就的墨绿洒在地上映出光影,听微风拂过时衬得夜晚更静谧的沙沙声响,如果可以再回去,我希望能用脚步丈量整个夜晚的长度,还有我深入灵魂的热爱这的这座城市的土地。

我想或许是那绿让我如此深爱厦门。

蓝色

作为一座临海旅游城市,这座城当然也是蓝的。海蓝,天也蓝。在我对于厦门这短短的记忆当中,天空无时无刻不是一碧如洗,干净的近乎透明,其中嵌着几朵懒洋洋的,近乎一动也不动的卷着边的白云。你只有伫立良久,才会发现它们在缓缓移动,正如这城市的节奏和色彩——安静平和的蓝。

海当然也是蓝的,我喜欢在离岸有一点距离的地方呆着,感受那些小小的浪头让它们带我慢慢的移动,看海深浅两色的蓝在海天交界处融为一体,彼此又界限分明。我爱大海,爱这样宁静祥和的时光,爱把我包围住的蓝色——这一切又构成了另一个,我从灵魂深处热爱厦门的理由。

灰色

想到厦门我也会想到灰色,尽管这座城除了柏油马路和这个词基本无缘——或许是湛蓝的天幕让我忆起大城市灰色的天,或许是回到大都市快节奏,吵闹烦躁的生活给我蒙上了一层灰霾。回京,灰色一下闯进我世界,赶走了所有的蓝与绿,等我惊觉为时已晚,那些颜色只依稀能在记忆中找到。不甘与过后的无奈一时间吞没了我,和美好的回忆一起涌上心头,伤心和遗憾让灰色也成为了我热爱厦门的理由——对那些或许在无法体会到的宁静美好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我深入灵魂热爱的厦门啊,也许在无法见到了。

热门推荐
1失败也是成功
2仿佛是昨天
3失而复得的幸福
4享受慢生活
5我心中的中国梦
6有时,我也想玩一会
7误会
8长有犄角的盔甲武士
9西行漫记
10梦开始的地方
11青铜葵花读后感
12秋天的田野
13收获
14田园四季交响曲
15吹气球
16愉快的游戏课
17我学会了照顾弟弟
18春节
19挫折也是一种幸福
20未来的生活
21触动心灵的那一幕
22体操比赛
23漓江,我心中的梦
24那一次,我很后悔
25成长路上
26转身已变回忆
27踏青
28我的自画像
29游中海公园
30西安美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