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当我们遇到碎片化】
设想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对,不如就从某个工作日的早晨开始:他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打开床头柜上的手机,回复贴子;他出门了,等待公交车或地铁,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移动电视上滚动播放的广告;午饭时间,他边吃饭边和朋友在QQ上聊天;临睡前,他匆匆浏览完最后一条朋友圈里的趣闻,发完最后一条微博,熄灯睡觉。
这大约是许多人生活的真实速写,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当时间从键盘上点击的指尖悄悄溜走,人们的步履变得愈发匆忙,我们的视线再也不专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一点。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钟正在从一个完整的圆,像被一把刀切开的披萨一样,被切割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小呢?
是的,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世界,社会和人类,不可避免地与“碎片化”不期而遇了,它现在就站在我们面前,躲避和逃离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与其闭门谢客,不如想想如何体面地迎接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
这位姓碎,名片化的客人这样告诉你:便捷是碎片的精髓。碎片化将一顿正餐,切碎成一袋袋零食。它能提供给我们等同于正餐的能量,但省却了正餐麻烦的准备工作和繁琐礼节。每当点开一个分享得到的文章,短视频,例如百度百科的“x秒读懂xxx”,在愉悦的同时,碎片化的知识会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你的脑海。久而久之,聚沙成塔,最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指不定哪一天就会得到应用。而且它是分散到各个时间段中的,意味着碎片化生活拥有颇高的自由度。这样看来,适应现代碎片化生活还真是好处多多。
且慢,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诚然,碎片化生活的优点确实存在,但是亚健康人群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零食并不能代替正餐。过量摄入“零食”,非但没有营养价值,还增添了无用的多余脂肪。大量亢余的信息汇聚成流,冲进我们成型的知识库,迅速占领大量的空间——人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接受并消化的信息必然是有限的,这些不必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应用的知识会像万恶的弹窗广告一样时不时地闪烁在脑海中,影响着我们对主要知识的吸收和利用。碎片化一旦成瘾,人就会对名著和美文失去兴趣,“营养结构”失衡,人就会成为一个臃肿懒惰的胖子了。
形象一点地说,碎片化生活就像鸡吃石子,适应的人能够通过它帮助消化,不适应的那就得胃疼了。
我们既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碎片化是把双刃剑,那就应该弃其糟泊取其精华,合理地切这块时间的披萨,碎是要碎,但要有大有小,主次需分明。个人的努力还不够,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尼尔。波兹曼在他著名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者认知能力的变化”,媒体就是现代信息的重要媒介,应该承担起引导的作用。君不见某些媒体为博人眼球,胡乱标题,以至于出现了“标题党”这一新群体,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的从尖端向底部的影响,会拖累群众碎片化生活的健康进程,亟待改善。
碎片化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它的战车随着信息爆炸隆隆飞奔。我们既然已经遇上,就是要搭上它这班顺风车,而不是被碾碎!我们的目标是碎片和平化,而不是被和平碎片化。
【篇二:遇上碎片化生活——我们该何去何从】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量大面积爆炸,我们的生活被炸得粉碎。在看似完整的学校生活中,时间划分为一天九节课,每节课间隙还要安插上十分钟的碎片时间。而回到家,只要一个控制不住,手摸向罪恶的手机,时间就又会被分割为一半正经事,一半被消磨浪费的的情形。
如此碎片化的生活,对我们的影响太大。首先,每一块时间虽然是极为短小的,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时间叠加起的总量将会是惊人的。其次,若将人的时间视为一个总量,那么它将不因为碎片化而变多。可是,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完成某一件事,因此,究竟该不该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细碎时间成了一个令人犹豫的问题。
碎片化生活早已随着科技的发展成为我们的日常,而它带来的问题却也在无意识地困扰着我们。所以,当我们手握碎片化生活时,究竟该怎么办?
我认为,碎片化其实是一种自由度极高的生活方式,它不同于例如学校中固定“一心一意”的学习方式,而是可以动用多种感官进行“三心二意”的学习。如果充分利用,甚至可以事倍功半。比如说,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听一些演讲;可以一边练习画画,一边听音乐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这可以使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这个世界。而这些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或完成部分的事,安排在碎片时间内进行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就算是“三心二意”地使用时间,总有一些闪亮细小的时间碎片能“入脑”,总好过随意在网上浏览一些无意义的信息“过脑”。
同时,碎片化生活还是我们向“结果”倾斜。由于时间过于细碎,使得冗长的过程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在工作或学习之余的碎片生活中还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大事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极为困难。
于是,到了我们选择的时候。是设定目标,致力于一个方向;还是分散利用碎片化生活,搞定一件件小事?这就与我们个人的偏好有关了。
【篇三:“碎片化”的我们】
在黄昏的余光下,靠在一把藤椅上,感受着落日的余晖温暖着面颊,手中捧着一本书,在迎面的微风中细细阅读,感受着生活,感受着流淌的时光。
这幅图絮只出现在信息革命前的那一代人的记忆中——我们的祖父辈。然而,对我们这些出生在信息革命时代的人来说,这成了一幅美好的愿景。
街上的人们步履匆匆,低头盯着眼前一块小小的屏幕,在那几分钟的时间里,读光一篇微文或是检查邮件;餐厅中,人们一边用餐,另一只手在那块小小的屏幕上下滑动,利用这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碎片化的阅读。
人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生活节奏愈来愈乱,人的耐心开始消磨,现代的人们已很少有耐心潜下心来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阅读一本名著,乃至有些人连区区几百字的博文都从开始跳到结尾,这是何等的一种悲剧啊!信息时代本应给人们带来便利的生活与优越的条件,却成了人类高级精神娱乐的“杀手”。
人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文字敏感度这些年来都在不断下降,可接触的信息以指数增长,但其中高质量的文字不增反减。
碎片化的我们,周遭全都是碎片,姑且不提这样三心二意是否真的能提高效率,即使这种方式确实可行,人类真的因此感到快乐了吗?整天处于高压之下,没有完整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真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不懈努力所追求的吗?
纵然,凭我们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改变社会,更不可能让全人类放弃互联网,一起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但是,我们自身可以进行调整,把一块块碎片重新拼接回去。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每天少刷屏看朋友圈、看新闻,匀出来的时间用来给自己放松调整,我们也完全可以关闭智能设备,给自己留下几个小时安静的阅读时间让书香浸润心灵。
让我们放慢脚步,暂时放下手中的小屏幕,去欣赏真实世界这块更大的屏幕,将碎片化的自己重新拼接起来。
【篇四:碎片化生活带给我们什么?】
大家都觉得这个时代无比美好。科技发达,物质丰富,通讯方便。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宽带,光纤,手机,电脑,给人们带来资讯互通和生活的方便。
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时间和生活都变为碎片。碎片化的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冷静思考的。
纵观人类历史,哪一个重大的科技、人文、文学、艺术、医学乃至军事的成就,不需要长期的、专注的、不屈不挠的努力才能够达成?
中国古代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春秋时代的左丘明编修国史,历时30余年,写出了一部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无独有偶,西汉司马迁历时13年创作了50万字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这两部巨著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再看看外国。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天才科学家、画家。他的老师从第一天起,让他每天画蛋,通过画蛋来提高观察能力,能发现每个蛋之间的微小的差别,就能锻炼手眼协调,做到得心应手。坚持3年以后,达芬奇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例子也不少。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毛主席开始夜以继日地潜心写作《论持久战》。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眠,连棉鞋被火炉烤焦了都不知道。八九天后,5万多字的伟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诞生了。这部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指导中国军民获得抗战最后胜利。
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科技人员都吃不饱饭,最困难的时期,就拿树叶草籽充饥。就是这些不怕困难、忍饥挨饿的人经过10年不屈不挠的专注科研,终于把原子弹搞出来,创造了奇迹。
上面的事例都说明了成功的秘诀=时间+专注+才能+精神(奉献、吃苦、牺牲)。
现代碎片化生活下,这些成功的要素都不复存在
时间:碎片化分割
专注:人心浮躁,精力分散
才能:没有长时专注,难以成就真正的学者和专家
精神:物质、金钱和享乐取代了奉献吃苦精神
如果左丘明、司马迁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还能写出《左传》、《春秋》吗?
今天碎片化生活下的中国,还能够产生中国历史上璨如群星的众多杰出的人物吗?还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吗?
人类怎样利用科学技术而不受其害,值得大家深思啊!
【篇五:我们要的“碎片化”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进入碎片化。那么何为碎片化呢?碎片化生活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好是坏呢?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而在我看来碎片化现在的含义是我们的生活不像八九十年代过的那么连贯了,简单的来说就是断片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是互联网和各种先进的科学水平的发展所导致的。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持不同的想法,有的人觉得碎片化生活是好的,这证明了我们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了;有的人却觉得碎片化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坏处,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使人际关系变得疏离。而我却觉得碎片化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目前我们都存在于碎片化的生活,人际间的交流虽然便捷快速了,但心灵的真实交流却缺少了,碎片化生活在带来高效率,搭建便捷通道的同时,也在心灵的层面筑起了一堵墙。比如同学聚会这种简单的事情,在科技技术还没有那么发展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聊自己以前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今社会的同学聚会却不再是这样了,宴会厅里只听见微信QQ的提示铃此起彼伏,根本没有人在交流,都在不停的盯着手机。对于这种现象,我只想说,我们现代人真的很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宁愿发信息也不愿意花点时间见一下面,这都是不对的,这只会让两个人渐行渐远。
当然,碎片化生活也有优点。时代在进步,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以前要去外面的超市便利店买东西,而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只要在淘宝网上下个单,东西就会送到你家。再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外卖,我们不用像以前一样走出家门去找附近好吃的饭店坐下来点餐,只要打开手机使用“饿了么”“美团外卖”这种app,食物就能轻松搞定,简单又方便。还有网上信息的流通,可以使我们只要拿着一个手机就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消息。
所以,我觉得现代化生活离不开碎片化,但是还是需要一种融合,独木不成林,我们要学会把碎片化的生活融合起来,在现实与心灵中寻找一种共鸣,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一种稳步,和谐的发展。
【篇六:当碎片化的生活遇上我们】
如今是信息科技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碎片化”。
“碎片化”是什么?我现在都没有弄清。有人说所谓“碎片化”,原意是将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碎块;有人说“碎片化”是我们做事时会在某个不经意间被打断,让我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做另一件事情。或许,我们的生活就是被诸多的此类的方法“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生活”到底好吗?我们有时认为,“碎片化”的生活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受困于当今发达的电子科技产品。可你想过吗?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也在打“王者荣耀”,也在看网络小说,也在微信上聊得昏天黑地。我们在分不清碎片化的生活的利于弊的同时还在继续打碎生活。
对我来说,碎片化的生活也不一定百无是处,它和我们原来的生活一样,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无论怎么样,只要自己能专注坚持,一样可以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就如那首《题西林壁》中所述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如果你以旁观者的态度看问题,或许能看清很多东西。
可是,当“碎片化的生活”真正遇上我们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如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一样,只要好好利用生活中那些被我们“碎片化”的时间,你也能做出一些“伟大”的事情来。
我自认为我算是个利用时间的小能手,就拿阅读来说,我一有时间,就会捧本书来读,诸如《读者》、《青年文摘》、各国名著之类的书籍我都喜欢读。我随时随地都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在书中畅游。在家里,书桌上、客厅里、卧室里、床头上……随处都能找到书。我的阅读量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提升的。
我想,但我们勤奋、努力地学习或者生活时,那些“碎片化”的时间也会被我们串成美丽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