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穹顶之下要有春
穹顶之下要有春

【篇一:穹顶之下要有春】

窗台上那株“憔悴”的吊兰开花了,我知道,春天快要来临了。

晚风中那一股喜悦的太阳的味道扑面而来,我知道,春天的脚步近了。

站在城市的边缘,俯瞰纷繁的公路,林立的高楼,他们仿佛注满了春的气息,如同一群彩色的巨人,从地面上缓缓站起,他们有着孩子一般的活泼与灵性,一个个鲜活饱满、伶俐生动。

从远处望去那片绿化带美极了!清一色的褐色桃树枝中间好像嵌着一匹玫红的绸缎。一旁三两棵柳树,虽然不是很挺拔,但也是绿意萦绕。前面墨绿色的一片像矮小灌木的植物顶上,铺着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这些虽只有色块的搭配,但却显得出春天的清新之美。

走近了瞧,只见那桃树玉立亭亭,手拉手连成一片。树枝上的花朵有些零落,但更显其色彩的别致——清而不素,雅而不俗,就如水彩晕染一般。花朵们轻轻倚着树枝,就连树枝上也染了一层暗暗的桃红。怪不得形容人“杏眼桃腮”,在色彩和姿态方面,美人真是像极了桃花。

那几棵沐浴春光的柳树也活泛起来。柳枝仍是静静垂着,一声不响,可枝条顶端已经鼓出了好些小绿芽儿。这些小绿芽儿带着新生的喜悦在枝条上舞蹈,使得枝条上起了一层朦胧的绿烟儿,柳树的线条更加优美、生动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绿意”吧,看不见、摸不着,因为那是一种生长的暗藏的劲头儿,是生命焕发的光彩。

那些小灌木树似的植物原来是迎春花。迎春花墨绿色的枝条好像还没缓过劲儿,乱蓬蓬、死沉沉地趴在草地上。可花朵已经在枝条顶上活蹦乱跳了,黄灿灿的小花细碎地洒在枝条上,把光明与快乐洒向每个角落。

春天里阳光和风都有着不同的线条。阳光把太阳对春的问候撒向每一寸土地,用不同的方式抚摸着万物生灵,就像母亲表达爱的冷静与慈祥,既不会令人感到窒息也不会太过冷淡。风呢?风儿是像滑冰般轻盈地游走,一股接着一股连绵不绝、缠绵不断。它依然保留着寒风的迅捷和清冽,有时也会在“倒春寒”时抖抖威风,像一位逍遥的使者来去自如。

春雪是很难得见到的,小雪粒儿像一位歌唱家,从天空落下时,东一飘,西一躲,不一会儿就消失了,只有歌声留在耳畔,给人以余音绕梁的空灵遐想。窗棱下结了一层薄薄的小冰花儿,也许这就是春天的惊喜吧!

春天里的人们可与别的季节不一样。人们在夏天热情似火,秋天多愁善感,冬天萧条冷漠,可唯独在春天,人们是最充满诗情画意,最积极向上,最有正能量和实际行动的。春是播种的季节,人的心也一样,需要浣洗,需要鼓励,需要播种一个新希望,放飞一个新梦想……总之,春天里的心是饱含着真善美,包含着真理与温情的。

这样的春天有谁会不喜欢呢?可是就在现实中,也许要把这种童话般的春天归于幻想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春已经快要消失了。你看那大地上站起来的不是彩色的巨人,而是又硬又冷的“砖头”;树枝上挂满的不是花朵、树叶儿,而是电线和白色垃圾;天空不再是蓝瓦瓦的清澈,而是被一层充满毒气的“锅盖”扣住;空气中弥漫的不是阳光温暖的味道,而是到处飘散着尾气、尘土的呛人气息。而人们呢?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人们呢?这些生灵麻痹了,疯狂地踩着油门,直勾勾地盯着手机,满口荒唐言,就差那“一把辛酸泪”。还有呢?人们肆意践踏在世界的角落,同时把丑恶的行为带到美好的人间。人们像侵略者一样“残害”我们的家园,可是那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家啊!难道人们的怜悯、文明、责任、珍惜、分辨善恶的良心都泯灭得一点儿不剩?人间的春天去哪儿了?心灵的春天去哪儿了?我真想找到一抔净土!

是的,如今的人们也开始觉醒了,该觉醒了!我们在这种环境中压抑太久了!可那些过去罪恶的疤痕是绝不会消失的。生活在那样的春天里,你不觉得难受吗?我问自己,当然在这里也必然有我的一份责任。

记得前几日习总书记来到我们西安。我记得很清楚,那几天的天空非常明澈,远处的秦岭也清晰地印在高楼大厦背后。我不禁由衷赞叹:古城西安的春天真美!这说明我们当然可以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也就是蓝天白云,然后享受春天。

后来我想,导致这些的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了“穹顶之下”。“穹顶”也许是金钱上的诱惑,是发展迫使的急躁,也许是道德品行的低下。可是我们没有理由不打破“穹顶”,不改变生活的态度。

只要打破“穹顶”,我们就能收获一片蓝天,一抔净土,一生美好。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找回从前美妙的春天。

假如我们生活在穹顶之下,这个世界就没有希望,万物就没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自我新期待,只有死寂、阴霾和永远喘不过气儿、翻不过身的眼泪、叹息。

然而只有打破穹顶,实际中的、心灵上的,我们才会享受到春的光明和美丽。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花了104分钟,看完了柴静的《穹顶之下》。靠在椅子上……

作为一个二十一岁的大学生,看完这样的纪录片没有感觉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我还是一个感性之人。感性之人关注的当然是感性之事。

柴静是本着一份作为中国公民的道德良心,更是作为一位母亲的一种关爱孩子的天性。我国许多城市的雾霾现象普遍严重。当然,我并没有像诸多网友所说的感到恐惧与对生活的无望。对我而言,深深地更是一种愤慨。真的很是生气。

中国的雾霾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不可救药的。作为一个感性之人,我更想说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原,习相近。当然,照这种情况,苟不教,性乃迁是不可置疑的。

我不由的笑了。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更甚至到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将本来真善美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毁坏,直到面目全非的时候,到危害到自己的那一瞬间,才气急败坏,焦躁,烦恼。看着那一个个面对着全国甚至全球的观众时的那种语无伦次,也可以说是“胡言乱语”时,我感到了一种悲哀。人性的悲哀。

我不想用数字与生硬的理论来论证哪儿的雾霾的指数是多少,更不想在这大谈雾霾的危害有多少。这些谁不知道?既然能以环境为代价,以自己的下一代的生命来做赌注去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就一定懂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没有柴静去做出这个《穹顶之下》,我想,还有多少人连自己亲手造成的局面都不敢承认。人,就是这般虚伪。

为什么当面对面去交流的时候会冷言相待,而当手机这个冷酷的机器出现在面前时却唯唯诺诺,霎时间就懂了很多,做了很多。电子产品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到头来却又控制了人类自己。“奴隶”依旧是存在的。只不过,人类这次,是心甘情愿做了奴隶,还是渐渐地,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呢?

我向来是不喜欢用冰冷的数字与空洞的大道理来解释任何问题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依旧选择了人性。

阳光是最为美好的实物,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粮。东西不在阳光下运用的话或是发霉,或是干燥无生机。我想,我们也许,当然也是因为没有在阳光下公开地来晒一晒自己,手中的活儿也发霉了,因为,我们早已经发霉。

柴静说,她永远关注着蓝色的地球,即使是活着,还是死去。因为,这一生一世,都有着我们爱的人以及爱我们的人延续下去。

人性,因为我们拥有,即使曾经。但是,拥有过就是拥有过,他还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那有一个永远鲜活的种子。因为,我们终究叫做人。

阳光甚好,去阳光浴,你约吗?我想,你会答应的。

【篇三:从穹顶之下想到的】

在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柴静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里讲述了关于雾霾的危害与大面积的污染,体现出了我们现在空气质量的低下,以及如果依然对这种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不管不问的话,中国很有可能陷入一种“空气危机”。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视的,自当雾霾出现后,医院里呼吸科、内科、儿科已经挤满了人。中国现在的这种状况,无疑等于是自杀,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有感触啊!

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光速”,许多乡下农村都在拆迁,那些曾经空气十分清新的农村,如今已变成许许多多的楼盘市场;那曾经树木郁郁的林山,如今也被大量砍伐;曾经那充满生机的河流,如今已变成了一片“死海”……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人类,你们已经犯下了滔天的大罪,若你们还不知悔改,自然会给予你们无穷无尽的惩戒。

现在,工业化的社会已经遍布全中国,时代的变迁让人们来不及眨眼。在十几年前我的老家还是一片青山绿水,空气是让人陶醉。现在,我的老家已经盖起了高楼,曾经的绿色也消失了。

地球已被你们蒙上了灰,她很伤心,她在哭泣;上帝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很愧疚,他很后悔,他在想为什么要让人类来到这世上,去破坏生态去践踏那自然!

人类啊,该是时候醒悟了!雾霾只是一个小小的提醒,如果你们还执迷不悟,你们将自己毁灭自己!

【篇四:观《穹顶之下》之感】

一部让我反反复复看了都不会觉得无味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第三次看,反而觉得越看越隐藏不住我内心的澎湃。

我脑海里重复出现的是PM2.5,它不仅仅是那几个字,它还是那一大堆的细小物品,它还是那令人担忧和重视的PM2.5。因为它的威力,孩子们被困在家里看雾霾,人们出去被迫要带上口罩,也许这时眼神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这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烟囱冒出一阵阵的浓黑烟,倒过来看,那气势犹如瀑布在飞流;那黑色的江水犹如写字时用的黑墨水,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直接从江水那提取墨水。当看到整个北京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人还以为那是仙人隐居的地方,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怅。《PM2.5》的那一动画真是做得好,解释出它是我们人类最强悍的敌人。看了之后,不禁让人类觉得自己的可笑,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还征服不了那么细小的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一直都在制造它的出现。

“有发展,必有污染”,真的是这样吗?即使看到英国工业革命那时也发生了一场“环境”风暴。但试问一句,难道中国走完工业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去处理那些留下的“残尸骸骨”吗?何不一边发展一边环保,即使路要走久一点。记得柴静问一位小朋友“你见过蓝天白云?”孩子可怜巴巴的回答“见过一点蓝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比那小孩幸运一点,起码我见过蓝天白云。试想再过十几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摇头,那真的是个可怕的地方。

当地球披上一层白纱,当人们眼前只有那一盏盏希望的灯。这时也只有那一点点的灯光为我们引路,难道人们才会在此时此刻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不,《穹顶之下》让我们反思“环境”让政府重视“环境”让我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以后要去拯救我们的环境,让《穹顶之下》深埋蓝天白云之中。

热门推荐
1六年级作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成长的故事
3我们班的卡通人物
4学校春游
5掀起文明的浪花
6我的灿烂生活
7谁不说咱的家乡好
8年味
9第一次拿稿费
10浅谈读书
11丢失者的孤独
12校园的花坛
13读《少年与海》有感
14晒出我的家乡
15秋天在哪里
16神奇的泰山
17痛的智慧
18我是一名小小升旗手
19白杨树下的天使
20一杯水的色度
21暖暖的阳光
22游呼伦贝尔大草原
23逛花市
24家乡的春节作文
25回到我的故乡
26最酸涩的遇见
27我的世界因你而亮丽
28索尼探梦之旅
29共享单车的利弊
30我的梦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