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舂出风格】
我的家乡广宁,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和清新自然的环境。我对民间的一个风味小吃特别感兴趣,这就是白糍。白糍是怎样弄出来的呢?
记忆中,白糍历来都是过冬、过春节不可缺少的小吃。每当冬至的前一两天晚上,我们的村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如炮的响声传出。当有过路人或陌生人来到,便觉得奇怪,仿佛地震般地振动这土地。他们却不觉得着急和烦躁,而是响中带规律性,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他们就猜测起来了:这些是说话声,还是弄东西声,还是……
答案是明显的,这当然是人物交集弄出来的声音是人们说话和舂白糍的声音。我们村每个家庭里都有一块坚硬无比的凹形石,这就是“缸”,这缸是经过雕琢而成的,内部被挖空。我家的三位大汉,以他们的力量做成嫩滑的白糍。在那时,他们双手举起一根又粗又重的棒子站在“缸”边,眼神充满霸气,他们都脱掉了上衣,露出强有力的胸肌,看上去可真威武呀!
做白糍还离不开一个人,我的婆婆,她把煮熟的糯米以最熟练的手法放入“缸”洞里。面对这“热辣辣”的糯米,三位大汉就围着“缸”旋转,并将自己的力量传给棒子向糯米处舂,他们是轮流性的费力地努力着。随着时间过去,汉子们感到有点疲倦时,便会发出“嘘、嘘……”这种不怕困难、充满斗志的号子。
过了几十分钟,米出现了胶状的形态,这三位大汉就把棒子放入水桶里,三个人一起同心协力抬起“缸”把里面的白糍倒入另一只放了油的桶子里。这里气氛是最活跃的,孩子、妇女都轻盈地行动起来,把白糍做成呈圆形的形状。她们的脸上带着欢快的笑容,互相唱着民歌,相互传达喜悦。
舂白糍是一种乐趣,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情韵。从辛苦中找快乐,以自力更生的手段享受丰硕的成果,这是可喜的。在这过程中,我感到无比的喜悦。
我想不管今后去到哪里,我还是迷恋家乡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回味那白糍的独特香味!
【篇二:风格与风尚】
“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叶甫图申科的《家庭》中准确地描述了家风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形成一个有道德的家庭,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风气也就是说-家风。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它支撑着整个家,他堕落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颓废,他左右着整个家的风气有家必有家风,它,不可缺少。
鲁迅曾说过“只要思想未遭固蔽的”,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
我的爸爸也许是受了这句话的影响,他疯狂的想要我比自己优秀,然而这并不是满足他的虚荣心,而是心疼子女的表现。谁的父母不希望子女幸福呢?也正是这样我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爸爸曾说过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我的家虽然不大,但是这温暖的小窝确实我最强大的避风港,他良好的风气伴随着我成长到现在,漫延一代又一代,传至爸爸再到我,爸爸身上的勤劳,俭朴。诚信一样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慢慢地我学会了诚信,但勤劳俭朴却一直沾不到边。记得又一次家里经济好像出现了什么问题,那时全家都在省吃俭用,而年小的我却不懂得生活的辛酸更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看着别的小朋友买的新衣服新玩具,我嚷着要爸爸买却不知道这即将又是一笔开销。
第二天我抱着玩具乐呵呵的,而爸爸则是宠溺的揉揉我的头,眼里尽是笑意但有一丝忧愁一闪而过。现在想起当时的我真是好可笑。我只知道一味的索要却从来没有理解过爸爸妈妈的为难。妈妈告诉我,那是爸爸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只是一名工人只有干活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我突然想起每次爸爸回来疲惫的身影都是显得那样的弱不禁风,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的印记,我从小的心里终于立下了一个誓言我要撑起一片天,我要用我小小的肩膀替爸爸承担一部分责任,我要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现在我终于学会了勤劳俭朴我继承着爸爸的优良品质,我骄傲,我自豪,曾经我对爸爸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官,当一个像包拯那样的清官,爸爸只是笑笑然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吉鸿昌的人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1920年他父亲病重,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吉鸿昌含泪答应。从此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时,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战,在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9岁。
我知道爸爸说这个是为了鼓励我,我的意志随之坚定。
现在的我已步入高中,我无时无刻不在维持家庭的家风,家风塑造孩子们的无形力量,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要秉承一个良好的家风。
【篇三:烟台的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的饮食习惯足以体现该地的风土人情,烟台依山傍海,定是有着丰富多彩的美食,就让我们走进大街小巷,细细品味其间的烟台风格吧。
远远地便闻到那浓郁的麻汁香,便知是不远处有卖焖子的。焖子可谓烟台特色之一,由淀粉调制而成。曾见过颇有经验的大厨炒焖子:一盆粉胚下锅,那锅底的油便滋滋作响,只见那白块逐渐成型。一顿翻炒,那焖子便初见晶莹的形态。见那边缘棱角处渐显焦褐色,那大厨便逐一地将虾仁儿,萝卜丝,黄瓜条等加入煎炒。见那火光上,萝卜的鲜橙色,黄瓜的碧绿色与虾仁儿的红白条纹来回颠簸,甚是诱人。关火,猛地浇上棕色的麻汁,形成色彩上的强烈的反差。锅中已微微冒泡的,几乎透明的焖子,立时披上了面纱。
上桌。桌边是早已饥肠辘辘的食客。不待主人发话,便立刻出筷尝鲜。将焖子含在嘴里,首先便是浓郁的芝麻味,轻轻咬破,微酥的外皮内渗出些较软的内馅。仔细一品,则是有着时蔬的爽脆,虾仁儿的鲜嫩和芝麻的醇香。一时之间,将土地与海洋的万般滋味包罗其中,令人回味无穷。可再淋上些醋,那酸鲜的味道,简直是令人欲罢不能。
烟台是一个海滨城市,每日间都可以在街边看见慕名而来的各地旅客。或伫立一旁或席地而坐,细细地品味三鲜焖子中所包含的滋味。也见过不少来此定居的人,皆是因此的山水美食民俗风情而来。如今再见,已然不见其稍显尴尬的神情,一口地道的烟台话使人倍感亲切。
一次又一次的迁移,街巷间有了更多的陌生的面孔。然而焖子的滋味却不曾变更。走到街旁,捧起一碗刚出锅的焖子,一旁微笑的老板递来的筷子,那山水的滋味依旧是那样鲜明的碰撞。在碰撞中更体味到在异域所体会不到的交融和升华。虽那“三鲜”已然有了千万般模样,而无论是奢华还是俭朴,无不将那万千般滋味包含其中。
也许那全然不同的食材的口味怎样的不搭,但那在锅上微微起伏的焖子却总能将其神奇地包纳其中,更添一份鲜美。
烟台的美食,包罗万象,烟台的街巷,最感亲切。